說起德國,很多人會想到德國的汽車。比如我們熟悉的汽車品牌大眾、寶馬、奔馳、奧迪、保時捷、邁巴赫等等都來自德國。根據德國聯邦參議院統計,德國汽車行業僱員人數在80萬以上。但實際上,德國還有比汽車更龐大的產業:社會救助產業。
有數據顯示,德國社會救助產業直接從業人員數量200萬,相當於德國汽車業、建築業、採礦業、鋼鐵業、漁業、飛機製造業及能源行業的從業人員數量總和。比如,德國最大的社會救助機構天主教明愛會,擁有超50萬名專職人員、約100萬名志願者,是德國最大的私人僱主。
德國社會救助產業總產值也在1萬億人民幣左右,佔政府收入的11.8%-15.1%。德國最大的幾個社會救助組織,有10萬個左右的分支機構,這相當於德國所有肉鋪、麵包店、藥店和加油站數量的總和。比如新教福利協會迪阿科尼,有大約2.7萬個機構和服務點,總計超過100萬個照管看護位置。這個很多人沒有想到,為什麼這個產業會成為社會的最大產業。
19世紀80年代,「鐵血宰相」俾斯麥通過立法,建立世界上最早的工人養老金、健康醫療保險制度、社會保險。這是德國社會救濟的源頭。2003年德國總理施洛德改革前,失業人員在失業後三年內,領取的失業金佔原淨工資的60%-67%。領取失業金時效結束後,如果沒有找到工作,也不用怕,可以領取失業救濟,直到退休年齡(65歲)。失業救濟佔原淨工資的53%-57%。
改革後,超過55歲的失業者領取失業金的最長年限縮減為18個月,55歲以下的則下降為6至12個月。此外,領取「失業金Ⅱ」的人員可以領取住房和暖氣補貼,特殊人群如孕婦,還能獲得特殊待遇補貼。比如德國最早的社會福利區富格區,專用來出租給窮人和流浪漢,不僅環境優美,而且醫療和護理均免費。更重要的是,每年每套房間的租金只需要0.88歐元(約7元人民幣)。1年不到1歐元,享受富人級待遇。
渴有所飲,飢有所食,監有所探,病有所醫,外有所宿,裸有所衣,終有所葬。德國社會救助,貫穿這28個字。在德國,收入低於當地中位數60%,就會被定義為窮人。德國的社會救助金種類繁多,涉及保險、慈善捐贈、財政撥款等多個方面。
形成這個產業也是有歷史原因的,兩德統一初期,東德地區失業問題嚴重。德國政府成立了許多就業機構,幫助失業者找工作。多年以後,統一帶來的失業問題早已不復存在,但眾多就業機構卻延續下來,並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失業經濟」——靠幫助失業者找工作,甚至人為創造出只為解決失業的工作崗位,以獲得來自政府的收入。
但是德國人沒有預料到,社會救助事業發展到今天,反倒成了德國社會一個難以去除的毒瘤:每年流到社會救助事業的資金達到了稅收的五分之一,造成了很大的財政負擔。最可怕的是大量的德國人變得頹廢和懶惰,無數德國年輕人主動失業,造成國家勞動力短缺。
按照統計數據,1994 年 - 2010 年,德國的殘疾人數量增長了一倍。因為許多健康的人,被救助機構一頓操作之後,成了「殘疾人」。以至於有些德國人把這樣的社會救助機構稱呼為:慈善黑手黨。
「眼鏡蛇效應」常用來表示出發點很好的政策,非但沒有實現預期效果,反而把局面弄得更糟。德國現在就遭遇到這樣的「眼鏡蛇困局」:德國龐大的社會救助產業,正在把德國社會引向歪路。
這種弊病早已被德國歷代執政者關注,但每次改革的推行者結局都不太好。因為200萬社會救助產業僱員中,至少數百萬靠社會救濟為生的群體都有選票。直接在社會救助企業中兼任高層職位的議員,佔議員總數的 35%。比例比執政黨還要高。所以救助業不但是德國規模最大的行業,還是政治和社會影響力最大的行業。德國上下根本沒有能與之抗衡的力量。
投票制度下,這種人數上的優勢,足以確保任何試圖削減福利制度的政策都難以通過,任何想要和救助產業為難的政治家都會很快下臺。
大家只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越來越大、越來越大。 德國的現象也會讓們看到這個社會的利益分配根深蒂固,利益交織,一時很難改變,而這個持久下去,必然會帶來德國的衰退,德國的世界製造也會衰落,歷史上很多盛極一時文明的衰落,其實都源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