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的遺珠之憾:這些大佬們為何無緣諾獎?

2021-01-09 騰訊網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望羲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已經走過整整兩個甲子。在過去的120年中,化學諾獎得主群星熠熠,皆為一時之選。但也有很多化學家,他們為化學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化學課本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卻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不得不說,這些是諾貝爾化學獎的遺珠之憾。

01 門捷列夫:可能是諾獎最大的黑點

門捷列夫(圖片來源:wiki)

所有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人都知道,初中化學課本就開始講授的元素周期表,是俄國化學家門捷列夫(Dmitri Ivanovich Mendeleev,1834-1907)深刻理解了化學元素之間的周期性規律,在1869年編制出來的。但就是這樣一個為化學做出巨大貢獻的人,卻在1905年和1906年連續兩次與諾貝爾化學獎失之交臂。1907年,門捷列夫逝世。

第一版英文周期表(根據俄文第五版翻譯)(圖片來源:wiki)

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誕生150周年,聯合國大會將這一年定為「國際化學元素周期表年」,並且評價道:「元素周期表是科學史上最卓越的發現之一,刻畫出的不僅是化學的本質,也是物理學和生物學的本質。」

這張元素周期表是化學學科中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很多諾獎成果與之關聯:1906年的諾獎得主亨利莫瓦桑因製造出單質氟而聞名;居裡夫人因發現鐳和釙、並成功分離出鐳獲1911年諾獎;麥克米倫和西博格因發現超鈾元素錼而共同獲得1951年諾獎……這些發現新元素的科學家都獲得了諾獎,但發現元素周期律的門捷列夫卻沒有得獎,真是充滿了諷刺意味。

02 勒夏特列:洞察化學平衡之人

勒夏特列(圖片來源:wiki)

高中化學會涉及一些化學反應本質的問題,比如反應平衡。對化學反應平衡的理解需要很強的抽象思維能力,其中一個反直覺的事實是:所有化學反應都存在平衡。如果改變影響平衡的一個條件(如濃度、壓強或溫度等),平衡就向能夠減弱這種改變的方向移動。這就是「勒夏特列原理」。

兩次諾獎得主美國著名化學家鮑林(Linus Carl Pauling,1901-1994)曾對青年學生深刻指出:「你們將來可能不再學習化學,你們可能會把在課上學習的一切化學現象都忘記,但是,無論如何,請你們不要忘記勒夏特列原理。」

鮑林(圖片來源:wiki)

這位獲得了諾獎得主如此高評價的亨利·勒夏特列(Henry Louis Le Chatelier,1850-1936),曾獲得32次諾獎提名,卻16次陪跑,一次都沒拿到諾獎。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除了最早洞察化學平衡這一成就之外,勒夏特列還有一項與諾獎失之交臂的研究。早在1901年,他就獲得了從空氣中合成氨的方法,並取得專利。憑藉對反應平衡的理解,勒夏特列清楚地知道增加壓力肯定會提高產率。可當時的實驗條件很差,一次高壓裝置的意外爆炸造成了他的助手死亡,勒夏特列放棄了這項研究。後來的事情很多人知道了,德國化學家弗裡茨·哈伯(Fritz Haber)憑藉氨的人工合成獲得1918年諾貝爾化學獎。

弗裡茨·哈伯(圖片來源:wiki)

勒夏特列對乙炔氣體還頗有研究,用於金屬的切割和焊接的氧炔焰發生器就是他的發明;此外,他對水泥的煅燒和凝固、陶器和玻璃器皿的退火、腐蝕劑的製造及燃料、玻璃和炸藥的發展等問題都有關注。可以說勒夏特列是那個時代典型的實幹派化學家,關心工業實踐,著眼於解決實際問題。

勒夏特列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化學家,還是一位傑出的愛國者。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時,法蘭西處於危急中,他勇敢地擔任起武裝部長的職務,為保衛祖國而戰鬥——獲不獲得諾獎又如何?不是戰士的法師不是好化學家。

03 路易斯:以電子理解酸鹼

路易斯(圖片來源:wiki)

初中化學階段對酸鹼的理解基於質子:酸之所以為酸,是因為能給出質子;鹼則能得到質子。吉爾伯特·路易斯(Gilbert Newton Lewis,1875-1946)反其道而行之,用電子定義酸鹼,大大拓寬了化學家對酸鹼的理解。

路易斯的共價理論是中外化學教材的重要知識點。1916年,他通過對實驗現象的歸納總結,提出分子中的原子之間可以通過共享電子對,使分子中的每個原子都具有穩定的稀有氣體電子結構。這樣形成的分子稱為共價分子;原子之間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學鍵稱為共價鍵。課本裡寫的「電子式」「結構式」「點線式」都是路易斯結構式的變體。

(圖片來源:作者製作)

路易斯不僅改變了人們對酸鹼的理解,創造了共價鍵理論,而且還是光子的命名者和著名的教育家。他的研究涉獵廣泛,僅從他的學生身上就能看到他在化學領域豐富的「雜學」。作為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前伯克利化學院院長,他的學生中出過多位諾獎得主:

哈羅德·克萊頓·尤裡——氘、重水的發現者,1934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威廉·弗朗西斯·吉奧克——超低溫化學的應用技術發明者,194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格倫·西奧多·西博格——錼、鋂、鋦和鉳等元素的發現者,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威拉得·利比——碳14測年的發明者,1960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梅爾文·卡爾文——光合作用機理的研究和卡爾文循環發現者,196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無論是自己做研究還是指導學生,路易斯都成績斐然,他一生獲得41次諾獎提名,卻始終與之無緣。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

關於共價理論,還有個小八卦。

1916 年,路易斯在《美國化學會志》(《Journal of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上發表了一篇《The Atom and The Molecule》的論文,闡述了自己的共價理論。

(圖片來源:美國化學會官網)

他原本打算繼續再做更詳細的研究,但因故未能很快實現。1919年,朗格繆爾(Irving Langmuir,1881-1957)發展並精煉了路易斯的觀點。這位1932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在公司工作,性格外向,擅長社交和演講,共價鍵的理論於是稱作「路易斯-朗格繆爾」理論。

(圖片來源:美國化學會官網)

這件事讓路易斯很不爽,兩人關係從此變得緊張。1946年,朗格繆爾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授予名譽博士稱號,彼時作為化學系主任的路易斯被迫和他約了頓飯。當天下午,70歲的路易斯在實驗室中因心臟麻痺而死亡,旁邊放著打碎了的裝有氰化氫氣體的瓶子——他就這麼在帶有苦杏仁味道的空氣中死去。至於是不是自殺,成為了永久的謎團。

04 吉布斯:熱力學奠基人

吉布斯(圖片來源:wiki)

為大家所熟知的熵增原理,是熱力學基本原理之一。楊振寧認為,19世紀物理學的三項最高成就是熱力學、電磁學與統計力。其中,熱力學的奠基人就是吉布斯(Josiah Willard Gibbs,1839-1903年),他被愛因斯坦稱之為「美國歷史上最傑出的英才」。

19世紀60年代的美國正是鐵路大亨的年代,全國大興土木修築鐵路。吉布斯也湊熱鬧,去學了相關專業。1863年,吉布斯憑藉《論直齒輪輪齒的式樣》的論文被耶魯大學授予當時美國第一個工程學博士學位。大有「錢」途的他,畢業後先是留校當了三年助教,順帶申請了一項火車制動技術的專利,然後跟兩位姐姐去了歐洲旅行。

這一趟旅行徹底改變了吉布斯的學術興趣。他在法國和德國旁聽了很多數理化課程,還在海德堡大學找了份見習工作研究物理。1969年回到耶魯後,吉布斯徹底轉行,在1871年成為數學物理學教授。由於這是美國當時首個雙學科並列教授,而且吉布斯還沒有在該領域發表過任何學術成果,所以吉布斯身為教授卻沒有報酬。好在吉布斯家族在美國北方頗有背景,吉布斯此時尚有父母留下的一大筆遺產,日子也算安穩。

兩年後,吉布斯在《康乃狄克學會學報》上發表了兩篇論文,討論如何用幾何方法表示熱力學量。1875年,還是在這份學報上,吉布斯發表了《關於多相物質平衡》的上半部分,1878年,這本書的下半部分也在這份學報發表。雖然發表於學報,但吉布斯的專著足足有300多頁,包括帶有序號的700多個方程。那時的美國學界不注重理論,這樣的學術成果只能牆內開花牆內香。

最早認識到吉布斯天才洞見的人是經典電動力學的創始人,統計物理學的奠基人英國物理學家數學家麥克斯韋(James Clerk Maxwell,1831-1879),他在自己的書裡專門用一章來介紹吉布斯的工作。可惜,麥克斯韋英年早逝,甚至沒有看到吉布斯系統性地完成熱力學的奠基工作。

麥克斯韋(圖片來源:wiki)

直到吉布斯死後,他的工作才引起學者們的關注。1909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物理化學奠基人之一的奧斯特瓦爾德(Friedrich Wilhelm Ostwald,1853-1932)把吉布斯的著作翻譯為德文,並且盛讚道:「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吉布斯賦予了物理化學整整一百年。」

奧斯特瓦爾德(圖片來源:wiki)

沉迷於自己工作的吉布斯也許並不在乎自己是否得到諾獎。他一生未娶,樂於獨處,據說連學生也很難接近他。根據學生的回憶,吉布斯總是衣著得體,舉止優雅,從不會刻意引人注意,展現那種有時被認為是天才們的與生俱來的怪異舉動。大概科學本身就是對吉布斯一生最大的嘉獎吧。

05 大佬們為何無緣諾獎?

大家不禁好奇,上面大佬們的科研成果都被載入史冊,究竟是為什麼沒得到諾獎。細究起來,每個人的原因都很複雜,總結起來,有以下幾個可能。

第一,不善於交際,得罪同行或前輩。很多硬核大佬性格內向,不擅長社交,比較骨骾,搞不好就得罪人。據說門捷列夫早年曾對阿倫尼烏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1927)的溶解理論批評頗多。阿倫尼烏斯雖然不是諾貝爾化學委員會的成員,但他是很早登科的化學諾獎得主,是當時瑞典化學界的扛把子。在他的強烈反對下,門捷列夫兩次落選。路易斯和吉布斯也都不太擅長社交,沒能以最快速度把自己驚世駭俗的發現傳播到整個學界。

阿倫尼烏斯(圖片來源:wiki)

第二,生不逢時,懷才不遇。從1922年起到1946年逝世,路易斯一直被提名,但他的學術光芒被當時流行的物理學所掩蓋,特別是當時的歐洲學者更喜歡量子力學。有數學支撐的理論,顯得更可信也更高大上。相比之下,路易斯的酸鹼理論就微不足道了。

第三,研究領域過窄或過寬。勒夏特列最突出的貢獻只有一個勒夏特列原理,不僅太窄而且理論過於粗糙;路易斯研究領域從化學熱力學到化學鍵理論再到同位素、光化學,過於寬泛。研究領域太窄,相對而言知名度較低;太寬,則難以在某一領域獲得突出性的成就。

第四,過於偏重理論。無論是門捷列夫、勒夏特列還是路易斯,他們的最大貢獻都是化學理論。化學諾獎對於理論相對比較保守,更偏向於對實驗事實的獎勵。吉布斯的熱力學就更不用說了,在當時很少有人懂,人們也意識不到他在理論層面指導實驗化學的偉大意義,自然也與諾獎無緣。

第五,壽命與國籍。由於諾獎只頒發給在世的科學家,很多科學家由於太早離世所以無緣諾獎,。門捷列夫1907年去世,僅有六次機會參評;留給吉布斯的時間更短,他在1903年4月去世,只有兩年機會參評。而且剛開始評諾獎的時候,可以備選的牛人實在太多,根本輪不到偏重理論的吉布斯。另外,吉布斯還是美國人,要知道,諾獎評選的頭30年裡,只有一個美國人獲獎……

其實,沒有得諾獎的科學家還有很多很多,雖有遺憾,但這一點也不影響他們的偉大。在諾貝爾獎120周年的日子裡,當我們看著諾獎得主名單上一個個閃光名字的時候,千萬不要忘記這些沒得諾獎但依然偉大的科學家們。

向每一位為消除人類的無知做出貢獻的科研工作者們致敬!

參考文獻:

[1] 《門捷列夫與諾貝爾化學獎》,化學教育,2017年第5期,94-96.

[2] 《另眼看諾獎——缺失的裡程碑》,百科知識,2016年第10期,18-21.

[3] Prof. H. L. Le Chatelier,https://doi.org/10.1038/130535b0

[4] Prof. H. L. Le Chatelier, For. Mem. R.S.,https://doi.org/10.1038/138711a0

[5] 《未獲諾貝爾獎的應該得獎人G. N. 路易斯》,化工時刊,1987年第7期,43.

[6] 《著名美國化學家G. N. 路易斯》,化學通報,1985年第8期,56-58.

[7] 《全球十大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的科學家》,今日科苑,2012年第2期,58-60.

[8] Josiah Willard Gibbs (1839–1903),https://doi.org/10.1038/143233c0

[9] Josiah Willard Gibbs,DOI:10.1021/ed032p267

[10] Josiah Willard Gibbs and Wilhelm Ostwald: A Contrast in Scientific Style,DOI:10.1021/ed073p289

[11] 《淺析錯失諾貝爾化學獎背後的原因》,廣東化工,2016年第21期,225-227.

文章首發於科學大院,轉載請聯繫cas@cnic.cn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臺,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相關焦點

  • 諾貝爾化學獎歷史上的遺珠之憾
    (圖片來源:諾貝爾獎官網)諾貝爾獎(以下簡稱「諾獎」)已經走過整整兩個甲子。在過去的120年中,化學諾獎得主群星熠熠,皆為一時之選。但也有很多化學家,他們為化學事業做出過巨大貢獻,他們的研究成果在化學課本中一直佔據著重要的位置,卻沒有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 盤點 | 那些諾貝爾經濟學獎遺珠之憾
    更多諾貝爾經濟學獎冷知識請戳→14個關於諾貝爾經濟學獎的冷知識 我們盤點了一些諾貝爾經濟學獎遺珠之憾。 1Stephen A.Ros,史蒂芬•羅斯,1944-2017,麻省理工學院弗朗哥•莫迪格裡安尼(Franco Modigliani)金融學和經濟學教授。
  • 這些有趣的數字,讓你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知道多一點
    這些有趣的數字,讓你對諾貝爾物理學獎知道多一點2020-10-06 19:50:46 發布來源:新華社新華社北京10月6日電 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一百多次。宏觀至宇宙探索,微觀至原子結構,都是物理學獎得主們的研究領域。回顧過去頒發的這個獎項,能發現不少有趣的數字。
  • 今年諾貝爾化學獎被生物學家搶走,最尷尬一幕發生在1998年
    按照他的遺囑,諾貝爾化學獎旨在頒給化學方面有重要發現和取得重大成果的人。 但如今的諾貝爾化學獎被不少科學家調侃為「諾貝爾理科綜合獎」,因為物理、生物、生物物理、生物化學甚至農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都獲得過這一獎項。 繼去年諾貝爾化學獎頒發給物理學家之後,今年這個獎又被三位生物學家搶走了。
  • 【言 論】饒宗頤遺珠之憾的反思 ■泉城子
    饒公一生著作等身,有「百科全書」之稱。細檢饒公令世人驚嘆的累累碩果,亦難免有遺珠之憾。  其一學術上:作為甲骨學家的饒宗頤始終未被學術界列為「甲骨五堂」。饒公先後出版《殷代貞卜人物通考》《甲骨文通檢》《甲骨文校釋總集》(饒宗頤領銜主持,曹錦炎、沈建華合作編著)等大部頭著作,其中前者為首部研究貞人的著作,而後者為甲骨文總匯式集大成之著,絲毫不比同時代「甲骨四堂」(鼎堂郭沫若、彥堂董作賓、雪堂羅振玉、觀堂王國維)遜色。然而時值今日,學術界仍以「甲骨四堂」津津樂道,不將饒公「選堂」列入其內。這對饒公是遺珠之憾,更是學術界的遺珠之憾。何以如此?
  • 2018《圍爐音樂會》重磅回歸 任賢齊「遺珠之憾」挑戰全新曲風
    「影視歌三棲巨星」任賢齊不僅作為首發嘉賓火熱開場,更在「遺珠之憾」環節中挑戰新曲風,首度合作管弦樂隊。消息一出,便引得網友大呼期待。作為《圍爐音樂會》的重頭戲,「遺珠之憾」在過往節目中的呈現,嘉賓們會通過這一環節,來唱出當年不曾圓滿的某些遺憾,致敬那些印刻在心底的往事故人。
  • 故宮藏品雖極大豐富,難免也有遺珠之憾!
    為何"故宮熱"日益興起?最近幾年,故宮的"網友氣質"日益風靡朋友圈,還記得"紫禁城上元之夜"一度持續霸佔熱搜榜,更是出現一票難求的盛景。這種現象並不是偶然的,現代人對於傳統文化和傳統習俗越來越感興趣。故宮藏品的遺珠之憾我們都知道故宮博物院藏品豐富,即便如此,它也有未曾收集的寶貝。這件被業界專家謂之遺憾的國寶遺珠,便是百印祥福。百印祥福這件曠世難得的印鑑千古傳奇,面向全球限量恭請。全球僅限量對外迎請9999幅,以實名的方式迎請,並標記有專屬的獨立編號,每卷都是獨一無二的投資珍品!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黑洞和銀河系「最黑暗」的秘密,你了解...
    今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唯一女性獲得者,同時也是第四位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主席戴維·哈維蘭德(David Haviland)表示。他認為,正是今年獲獎者的發現,為研究緊湊和超大質量天體開闢了新天地,但是這些奇特的物體仍然向人類提出許多問題,激發著人們通過未來的研究給出答案。 數說歷史上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已經頒發一百多次。
  • 茅盾文學獎有遺珠之憾 - 新聞中心
    《茶人三部曲》大概可歸為歷史題材範疇,僅以入圍的同類作品而言,周大新的《第二十幕》寫的也是一個家族的歷史滄桑,並獲過國家圖書獎的提名,他的《香魂塘畔的香魂女》改編成的電影《香魂女》在柏林電影節得過金獎,據此改編成的豫劇《香魂女》在第六屆中國藝術節上又再次折桂,可以說其影響已經輻射到了其他姊妹藝術的方方面面。這一點是王旭烽所無法比擬的。
  • 憑藉重寫生命密碼的「基因剪刀」 她們成為諾貝爾化學獎第一組聯合...
    瑞典當地時間10月7日,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揭曉,法國科學家埃瑪紐埃勒·沙爾龐捷(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珍妮弗·安妮·杜德納(Jennifer A. Doudna)因「開發了一種基因組編輯方法」,共同獲此殊榮。▲化學獎揭曉。
  • 專輯推薦:蘇打綠《日光狂熱遺珠之憾》
    >舉報 這張蘇打綠《日光狂熱遺珠之憾
  • 《青春有你2》前九公布之後,誰成為那個「遺珠之憾」?
    這個成績公布之後,必定會引起網友們的大爭論。這次虞書欣和趙小棠都能進前三,並不是靠著真正的實力,而是她們的熱度和話題。當然在如此高熱度的光影之下,誰又稱為那個「遺珠之憾」呢?安崎就不多說了,實力明擺著可以進前三的,不過人氣沒有前面三個高,所以位居第四。作為隊友的上官喜愛就沒有這麼好的運氣了,上官喜愛有實力嗎?
  • 科普: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科普: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2020-10-07 23:25:02>責任編輯:嶽川 2020年10月07日 23:25 來源:新華網參與互動   科普:重寫生命密碼的工具——解讀2020年諾貝爾化學獎成果
  • 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布,三位獲獎者與黑洞有關
    在華東師範大學物理與電子科學學院院長、英國物理學會會士程亞教授看來,如果2018年去世的霍金,等到了2019年公布的人類歷史上首張黑洞照片,那麼2020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就很可能與彭羅斯分享這一殊榮。程亞告訴記者,從2017年宇宙中的引力波獲獎開始,201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也屬於天文,科學界預測今年諾獎不會再給天文學家。因為,連年為同一領域發獎,在其他學科的諾獎中是非常少見的。
  • 2020 年諾貝爾化學獎「基因剪刀」專利如何重寫生命密碼?
    眾望所歸的CRISPR/Cas9基因編輯技術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化學獎。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法國科學家埃曼紐爾·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美國科學家詹妮弗·杜德納(Jennifer A.Doudna)諾貝爾化學獎,以表彰她們在基因編輯技術方面的貢獻。這一技術被稱為「基因剪刀」技術。
  • 蔡琴「好預兆」年底登北京 一掃歌迷遺珠之憾
    氣氛相當感人,臺下的影帝影后們淚光盈盈,回憶已隨著蔡琴的歌聲飛回了往昔的電影時光。  結束金馬獎的表演,蔡琴將在2014年1月1日元旦檔期登陸北京首都體育館舞臺,帶來自己全新主題的演唱會——「好預兆」。談及演唱會的曲目,蔡琴表示金馬獎的歌曲串燒還沒唱過癮,而這五首歌的完整版本都將在北京「好預兆」的表演中全部呈現出來,不僅讓臺下觀眾聽過癮,也讓自己唱得過癮。
  • 25年前這部《倚天屠龍記》集齊了最美趙敏和周芷若,卻成遺珠之憾
    其實,在25年前這一部《倚天屠龍記》可以說是集齊了最美趙敏和周芷若,就連張無忌也是極帥,只不過卻成了一部「遺珠之憾」。1993年,也就是25年前香港上映了一部電影叫做《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這部電影由由王晶擔任導演和編劇,主演陣容可以說是史上最強,而且美女太多,這樣的陣容如今只怕在也請不到。
  • 牛群與馮鞏,相聲界的遺珠之憾
    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相聲界的遺珠之憾,牛群和馮鞏。為什麼想起說這兩位老先生呢?因為前些天在一個社交平臺上看到一幅圖片,是姜昆他們一些相聲界的人士組了一個飯局。姜主席在正中端坐,牛群在招呼客人,並且還負責拍照啊等等一些瑣碎的事情。這讓我不禁有一些唏噓。在相聲界,論輩分,牛群應該是姜昆的師叔。而現在卻變成了一個好像跟班的角色。
  • 年度十大流行語仍有"遺珠之憾"
    12月15日,經語言文字專家的反覆考量商議,有「語林啄木鳥」之稱的《咬文嚼字》雜誌社評出2014年十大流行語。這不僅讓人眼前一亮,也深感評選結果基本上「揪」住了年度流行語中最具代表性的「核心」詞語。然而,在肯定評選的經典、精當之時,對於評選結果,公眾和廣大網民仍感覺評選帶有些許美中不足,稍有「遺珠之憾」之失。  其一,今年十大流行語中「政治味」有些過濃了。
  • 綠茶|遺珠之憾,2017年好書榜錯過了這十本佳作
    遺珠之憾,2017年好書榜錯過了這十本佳作文 | 綠茶最近在整理2017年度各類好書榜,在所有榜都一一呈現眼前的時候,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帶著「我是誰」的疑問,薩巴爾踏上了尋找原鄉之旅,回到歷史上的庫德斯坦,即現今位於伊拉克北部的札胡。薩巴爾家族在這個角落世代生存了2700多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離散猶太人群體。時至今日,日常使用亞拉姆語的人加起來也不足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