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毅團隊等首次解析朊病毒蛋白纖維高解析度結構

2021-01-09 中國生物技術網

近日,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細胞穩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梁毅研究組等在Nature 子刊 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ryo-EM structure of an amyloid fibril formed by full-length human prion protein的研究論文。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

人類朊病毒病是一種無法治癒的、致命的神經退行性疾病,通常表現為快速展行性痴呆。不管病因是散發性的、遺傳性的還是獲得性的,也不管臨床名稱是克雅氏病、致命性家族性失眠、或者GSS症候群,所有的朊病毒病均由一個單一的分子機制導致。即都是由PRNP基因編碼的朊病毒蛋白(PrP)的構象從其固有摺疊形式(細胞朊病毒蛋白或PrPC)到一種自我複製的錯誤摺疊形式(騷癢病朊病毒蛋白或PrPSc)的變化引起的。

朊病毒的發現之旅

1957年,美國科學家蓋杜謝克(Daniel Gajdusek,1923-2008年)在巴布紐幾內亞東部高地發現一個土著部落Fore族,Fore族有很多人得了一種被稱為庫魯病的怪病,潛伏期較長,前期患者僅感頭痛及關節疼痛,繼之出現共濟失調、震顫、不自主運動,後者包括舞蹈症、肌陣攣等,在病程晚期出現進行性加重的痴呆,神經異常。患者多在發病3~6個月內死亡。

起初,蓋杜謝克以為庫魯病是遺傳病,後來他發現Fore族有食用已故親人的臟器以示懷念的習俗,蓋杜謝克經過研究發現,庫魯病是一種經消化道傳播的未知致病因子的傳染性疾病。

在蓋杜謝克的勸說下,Fore族廢除了這一習俗,庫魯病從此絕跡,再未發現新的病例。

蓋杜謝克,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因發現了庫魯病這種新型的致病和傳播機制,並消除了這種致命性疾病,蓋杜謝克榮獲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而庫魯病的致病源正是後來被發現的Prion(朊病毒)。

克雅氏病是一種罕見的主要發生在50-70歲之間的可傳播的腦病,受感染的人可以有睡眠紊亂,個性改變,共濟失調,失語症,視覺喪失,物理,肌肉萎縮,肌陣攣,進行性痴呆等症狀,並且會在發病的一年內死亡。該疾病早在1922年就被發現,但一直不清楚致病原因,也無法醫治。克雅氏病發病率非常低,不足百萬分之一,目前全世界每年有6000多人患病。

1982年,美國生化學家史坦利·布魯希納(Stanley Prusiner,1942年-)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成功分離出導致克雅氏病的致病因子,並將其命名為Prion(朊病毒)。

1991年,史坦利·布魯希納在Science雜誌發表論文,揭示了朊病毒的致病機制,從而闡明了動物瘙癢症以及人類克雅氏病等致病原因。

史坦利·布魯希納,圖片來自諾貝爾獎官網

因發現朊病毒及闡述其致病機理,布魯希納榮獲了1997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朊病毒的不解之謎

中心法則

中心法則,是現代生物學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規律,現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該法則最早由DNA雙螺旋結構的發現者之一弗朗西斯·克裡克於1958年提出。

根據中心法則,遺傳信息的流動方向為:DNA→DNA(DNA的自我複製),DNA→RNA(轉錄),RNA→蛋白質(翻譯),以及逆轉錄病毒的RNA→RNA(RNA的自我複製),RNA→DNA(逆轉錄)。

然而,朊病毒(prion)是蛋白質,不含有任何DNA和RNA,也就是沒有遺傳物質,但是卻能自我複製和傳播疾病。朊病毒是生物,但看起來卻又違背了「中心法則」,朊病毒的發現讓現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搖搖欲墜。

朊病毒的致病機制

1991年,發現朊病毒後的第9年,布魯希納成功闡明了朊病毒的致病機制。

朊病毒(prion)實質是一類具有感染性的特殊蛋白,朊病毒(SC型PrP型蛋白)接觸到了生物體內正常的C型PrP蛋白,導致C型的變成了SC型,通過蛋白變構來批量複製自己。

所以,朊病毒依然是由基因編碼的,通過改變正常PrP蛋白的構象來實現自我複製和傳播疾病。

還好,現代生物學的理論基石——中心法則不需要修正了。

嚴格說來,朊病毒這個翻譯名稱並不合適,因此現在也用朊粒或朊蛋白來稱呼prion。

各種類型的朊病毒

自朊病毒發現以來,科學家們陸續在人類、動物、植物、真菌和細菌中發現了朊病毒。其中人的朊病毒病已發現4種:庫魯病、克雅氏病、GSS綜合症及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

2019年1月21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生命科學學院許曉東課題組在 Nature Communications 雜誌發表研究論文,首次發現由病毒編碼的朊病毒,該發現將朊病毒從細胞生物擴展到了非細胞的病毒世界,證實了朊病毒在自然界的普遍存在。

朊病毒所導致的疾病

目前,人類已發現多種由朊病毒導致的疾病,如在人類中傳播的庫魯病、克雅氏病、致命性家族性失眠、或者GSS症候群等等,以及在動物中傳播的狂牛症、羊瘙癢症等等。

人類的朊病毒病,一旦發病就無藥可醫,通常在一個月內死亡。動物的朊病毒病,如狂牛症和羊瘙癢症,不但給畜牧業造成巨大損失,而且還會通過使用牛羊肉而傳播給人類。

除了庫魯病,因為發病局限於一個小部落內,部落群眾不再食用大腦後,庫魯病也就消失了。而其他的朊病毒仍在人間肆虐,目前全世界每年仍有超過6000人因克雅氏病死亡。1986年在歐洲爆發的狂牛症,除了導致數十萬頭牛的死亡,還導致數十人被感染而死亡。

解析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

朊病毒病的主要病理特徵為PrP由細胞型朊蛋白(PrPC)轉變為病理型朊病毒蛋白(PrPSc),PrPSc和PrP的澱粉樣纖維可以作為模板誘導PrPC發生構象轉變。然而,由於PrPSc和PrP纖維的不溶性和異質性,目前仍無高解析度的PrPSc和全長PrP纖維的結構。

在朊病毒蛋白前期工作的基礎上,武漢大學生科院梁毅教授團隊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劉聰教授團隊、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殷平教授團隊合作,首次在原子水平上解析了全長朊病毒蛋白纖維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2.70 ),發現PrP纖維核心主要由其C端的170-229組成。

朊蛋白纖維由兩股原纖維以左手螺旋的方式纏繞而成,在朊蛋白聚集過程中,兩股原纖維通過Lys194和Glu196之間形成的鹽橋發生相互作用,在其相互作用的界面處形成了一個親水腔。同時,對於這樣新奇的結構,研究團隊對於其病理學意義進行了探索,發現在PrP纖維結構中形成鹽橋的三個關鍵胺基酸殘基Lys194、Glu196和Glu211都是與prion疾病相關聯的病理突變位點。

這項工作的實驗結果表明,在PrP錯誤摺疊過程中,PrPC C端的兩個α-螺旋轉變成PrP纖維的β-摺疊結構,Cys179和Cys214之間的二硫鍵起到了穩定澱粉樣纖維結構的作用。

上述研究在原子水平上揭示了PrP由PrPC向PrPSc結構轉變的機制,啟示不同的病理突變體在調節朊病毒蛋白構象轉化中可能發揮著不同的作用,並使得發展新的基於PrP纖維結構的prion疾病治療藥物成為可能,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

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冷凍電鏡結構

全長人朊病毒蛋白纖維的原子結構模型

人野生型PrPC和PrP纖維結構比較

據悉,武漢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梁毅教授和中國科學院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劉聰教授為本論文通訊作者,武漢大學生科院2017級博士研究生王利強為第一作者,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趙焜為並列第一作者,武漢大學生科院2020級博士研究生袁菡燁和華中農業大學生命科學技術學院殷平教授、博士研究生王強等參與了該論文的研究工作。該項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和國家科技部的支持。

作者:bioworld

論文連結: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4-020-0441-5

相關焦點

  • Nature:線粒體融合關鍵蛋白Mfn1結構被破解,揭開數十年謎題
    Mfn栓連線粒體外膜的見解最先來自於Mfn1 C末端HR2的晶體結構。結構顯示這一區域與另一個HR2二聚化形成一個反平行的兩股螺旋(coiled coil)。所以,HR2對於膜融合之前的線粒體栓連是必需的。儘管如此,Mfn介導外膜融合的具體機制仍然不是很清楚,只是知道融合過程依賴於Mfn GTP酶結構域對GTP酶的水解過程。其中,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缺少Mfn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
  • 學術頭條:新冠肺炎少數族裔死亡率高,中國香港團隊打造人造眼,劍橋...
    具體來說,研究人員利用能對不同冠狀病毒S蛋白產生抗體的人源化小鼠創建51個細胞系,隨後對採集的嵌合抗體(源自人和大鼠)開展檢測,以確定其中是否存在能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結果發現,有一個抗體(47D11)對SARS-CoV-1和SARS-CoV-2都表現出中和能力。
  • 張伯禮李蘭娟齊點讚 新冠病毒完整結構圖到底多牛
    9月20日,科技日報記者前往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研究員李賽研究組,試圖一探究竟。給整個病毒做「CT」 從裡到外看得清清楚楚9月15日,《細胞》在線發表李賽團隊與李蘭娟院士團隊合作完成的研究論文《新冠病毒的分子結構》,他們通過冷凍電鏡斷層成像技術,把新冠病毒看了個清清楚楚。
  • RNA單鏈局部小雙螺旋結構即是RNA的二級結構
    2.三級結構已發現線粒體、葉綠體、細菌、質粒及一些病毒的DNA雙螺旋分子尚可形成封閉環狀,天然狀態的環狀DNA分子多扭曲成麻花狀的超螺旋結構(superhelix),這些比螺旋更為複雜的結構即DNA分子的三級結構。
  • 劉強東公開信:2018年是艱難的一年、淘寶100萬中獎的又是女生、中國科學家發現世界首例病毒中的朊病毒 | 蛋蛋科技日爆
    華夏銀行內鬼在伺服器植病毒 帳戶餘額取之不盡(來源:財經網)華夏銀行原科技開發中心經理覃其勝,在華夏銀行總行核心系統內植入計算機病毒程序,使跨行ATM機取款交易不能計入帳戶蛋蛋姐評論對於這種高科技犯罪網友都義憤填膺地表示:請把病毒植入我的飯卡!蛋蛋姐就不一樣了只想知道有什麼bug能讓假期不會用光嗎
  •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和山大合作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中科院北京基因組所和山大合作揭示人類早期胚胎染色體結構動態 該研究首次揭示了人類早期胚胎中的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並發現CTCF蛋白對於早期胚胎發育中拓撲相關結構域(TAD結構)有著重要的調控功能,為進一步揭示人類胚胎發育機制提供了理論基礎。 染色體三維結構是重要的表觀遺傳因素,與基因的表達調控密切相關。 染色體三維結構的動態變化影響著細胞功能的發揮、疾病的發生等。
  • 研究揭示全長SARS-CoV-2突刺蛋白結構
    研究揭示全長SARS-CoV-2突刺蛋白結構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22 15:07:45 美國斯克裡普斯研究所Andrew B.
  • 具有高靈敏度和高空間解析度的經濟高效的柔性超電容式觸覺傳感器,用於人機互動
    儘管已經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基於簡單的結構和容易的製造,開發具有優異的靈敏度,寬的測量範圍,高空間解析度和低成本的功能性和可靠的柔性觸覺傳感器仍然需要大量的工作。 在此,本文介紹了一種性能卓越且平衡的柔性超電容式觸覺傳感器。觸覺傳感器包含兩層柔性電極和一層離子凝膠塗覆的微纖維基質,以形成超電容傳感結構。
  • 結構生物學探索——結構解析的分子置換
    >主要工作經歷與任職:2006年10月-2011年11月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博士後2011年11月-2012年9月 美國耶魯大學醫學院藥理學系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2013年7月至今 作為人才引進到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系副教授經常會聽到感慨,比較順利的分子置換,看到LLG和TFZ比較高,
  • 我們「看到」了病毒,但不知道來自哪裡、如何而來
    在感染過程中,S蛋白被宿主蛋白酶(如TMPRSS2)裂解為N端S1亞基和C端S2亞基,S1和S2分別介導受體結合和膜融合。其中,S1包含N末端結構域(NTD)和受體結合結構域(RBD),在確定組織向性和宿主範圍方面至關重要。在病毒入侵人體時,RBD會與人類受體ACE2(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結合。
  • 喪屍病毒真的存在!?「每天一個小知識07」
    再後來,一位名叫斯坦利·普魯辛納的科學家研究發現,這種未知的病原體就是蛋白質本身,並給這種蛋白質命名為朊病毒。這兩名科學家也因為研究朊病毒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獎。 朊病毒,就是我們所說的喪屍病毒。
  • 新冠病毒的武器——突變與進化
    相比之下,新冠病毒要小得多,只有3萬個鹼基對左右。儘管數量龐大,這些鹼基對在複製的過程中,也還是在蛋白酶的幫助下一個一個合成的。即便有精密的「校對儀器」和嚴謹的「審核團隊」,冗雜的複製過程難免會出現一些錯誤,例如放錯了一個鹼基、多或少合成了一段等等;再加上來自外界的輻射或有害化學物質的影響,就形成了大家有所耳聞的突變和變異。
  • 科技話題:集成電路矽單晶生長設備、肝癌、高速星、纖維、「隼鳥2...
    2018年起,西安理工大學劉丁教授團隊與西安奕斯偉矽片技術有限公司緊密協作,開展技術攻關,成功研製出直徑300毫米、長度2100毫米的高品質矽單晶材料。實現了採用自主研發國產裝備拉製成功大尺寸、高品質集成電路級矽單晶材料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