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聽劉珂矣的歌正巧開車經過一座大橋,《半壺紗》這首歌緩緩從收音機裡流淌出來,極沉穩低柔的女聲配上細膩的古風歌詞,再加上車窗外印著粼粼波光的河水,讓人有一瞬間的恍惚,仿佛突然穿越回了鏡花水月般的古代,從此就喜歡上了她。
劉珂矣被定位為「禪意歌者」,同時也是一個很優秀的音樂唱作人,她是很多人心中的「唱作才女」,她的古風歌曲一聽就能讓人沉醉其中。
從《半壺紗》到《芙蓉曲》,從《風箏誤》到《忘塵谷》,劉珂矣在歌詞中用了大量的古典語意,給人一種縹緲空靈的美感,既有禪意也有古風,還有淡然處世的態度,能給聽者以無窮的想像。同時歌曲的曲調清新,意境優美,仿佛一陣清風拂過心頭,讓人瞬間心情舒暢。
評價古風歌曲很難有一個固定的標準,但是劉珂矣的歌在信、達、雅這三點上是遠遠超過同行的。就拿那首被很多人喜愛的《半壺紗》來說,與陶淵明的「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意境十分相似。《半壺紗》充滿了生活氣息,配上曲和劉珂矣的演唱更有一種畫面即視感,「墨已入水,渡一池青花,攬五分紅霞,採竹回家」,清清淡淡的四句話,一個悠然的田園景色立刻浮現在了眼前。
「十裡桃花,待嫁的年華,鳳冠的珍珠,挽進頭髮」待嫁的小女兒那緊張又期待的感覺躍然紙上,讓人會心一笑。最後卻是「怎知那浮生一片草,歲月催人老。風月花鳥,一笑塵緣了」無奈只得放下。整首歌就像是一個故事,甚至可以想像出那些畫面和劇情,充滿禪意的詞曲迷醉人心,唱出了多少人的失落、遺憾和心聲。
在這個鋼筋水泥的森林裡,我們每個人都是這浮世的一片草,都有自己的求而不得,愛而不能,卻無奈歲月催人老,但還能怎麼辦呢?只能風月花鳥,一笑塵緣了。這樣的用詞精緻不落俗套再加上行雲流水般的配樂和劉珂矣清透乾淨的嗓音,讓人仿佛可以在俗世的煩悶中偶爾卸下重壓,回望下心中不能與別人分享的美好。
不能不提的還有《風箏誤》,這首歌的歌名出自清代才子李漁創作的同名傳奇戲劇,劉珂矣在其中又巧妙的融入了紅樓夢中「金釵雪裡埋」的典故。歌曲一開始用悠揚婉轉的笛聲配合清脆悅耳的鳥鳴,讓人在清風送爽之中徐徐走進故事裡。
那年的梨花樹下,紛紛卷絲隨風,風箏誤落驚擾了對棋人,兩人一回頭一對眸間從此念念不忘,再也放不下這一段心事。「玉指攬風渡影重溫,上元溪旁千盞承諾」,誰說古人不浪漫?心心相印大概也不過如此了。可惜卻是「錯認庭前過馬人」,一個美麗的誤會讓兩人陰差陽錯,只能感嘆「風箏誤,誤了梨花花又開。風箏誤,捂了金釵雪裡埋。風箏誤,悟滿相思掛蒼苔」。最後在漫漫長夜裡「聽雨聲,數幾聲,風會來」。
這樣一個悲涼的愛情故事,劉珂矣用乾淨清爽的嗓子緩緩的唱來,既不嬌柔造作,也不故意用華麗的辭藻來堆砌,這樣的詞曲才是古風圈中難得的」佳作」。不同於大部分歌手撕心裂肺的演唱方式,劉珂矣的歌聲如畫,雅而不膩,把古代閨閣女子那種真摯又溫婉的感情演繹的淋漓盡致。
劉珂矣的歌詞,隨便拿一首出來都是一個精緻又不失內涵的小文章,《芙蓉雨》講述了一個女子的痴戀與哀怨:因為她「空望他,功成名就又怎地」,卻又在他走後回想起了以前在一起的美好時光「豆腐換成金羽衣,豈不知你已在畫裡」。
《忘塵谷》給人們描述了一幅水墨畫中的閒情逸緻,「撐船人點著他的燈籠,江面竹排被映紅,吹笛人吹著他的幽夢,一聲聞來萬事離心中…」宛如雨後荷葉上的露珠般清澈,就是這種求而不得的閒靜與恬淡,讓疲於奔波的人們倍加嚮往。
有網友曾這樣評論,「半緣修道半緣君,歌中仙子劉珂矣」。的確,相比其他文白混雜、不知所謂的古風歌手,劉珂矣把滿腹的才情付諸筆墨,再加上中國詩詞的底蘊和禪意,使得她的歌曲清淡而不簡單,是古風圈不可多得的佳作,讓人聽完有餘音繞梁,意猶未盡之感。在這個浮躁的社會,樂壇需要這樣的「唱作才女」,需要一個梵音嫋嫋平淡清淨的劉珂矣,慢慢唱歌給我們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