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觀眾經常能夠在電影結束之後的字幕中看到這樣一行字:「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對於大多數的電影來說,加上這句話純屬多餘,因為本來就是編出來的故事,當然是「純屬虛構」。
但是呢,也有一些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影視劇,往往會加上這麼一句話。
明明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為什麼要加這句話呢?
很簡單,就一點:影視劇創作需要藝術加工空間,不能完全拘泥於真實事件,如果你完全按照真實事件去再現,那你索性去拍紀錄片得了。你拍什麼電影啊。
所以,即使是改編自真實事件的影視劇,當它創作出來以後,它也是一個全新的故事,你可以說它來源於某個真實事件,但你不能說它就是這個真實事件的再現。
明白了吧?
如果你還不明白,咱們舉個例子你也就明白了。去年國慶檔上映的《中國機長》大家都看過了吧。最後票房非常出色,可以說是近年來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裡,最成功的那一個。
如果仔細看過電影的觀眾,應該還記得,電影開頭就有一句話
人家明確說了,這就是改編自四川航空SU8633航班的真實事件,但是姓名、角色及事件經戲劇化處理。
所以電影裡面的主角叫劉長健
而這個事件中的真實人物,名字叫劉傳健。
除了主角以後,電影裡的其它主要角色的名字,也就是機組成員的名字,也和現實生活裡面的不一樣。
而《中國機長》電影末尾,照例也出現了「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這句話。
看到了吧?明明是一個真實的事件改編,而且電影在宣傳中也說了幾乎還原了事件經過,基本上就是川航這次緊急事件的再現。
它還是要說「純屬虛構」,因為電影就是電影,影視改編就是影視改編,它不是真實事件,它不是拍紀錄片,所以要給電影裡的人物重新改個名字。
當然,還有一類取材自真實事件的電影,也會給事件裡的真實人物改個名字,這主要是為了避嫌,也是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因為這些影視劇改編的事件,往往都和犯罪有關。
像《中國機長》這個電影,改編的真實事件是個正能量故事,這樣的電影上映以後,主角會覺得非常榮耀,非常光榮,有人拍電影宣傳他,那當然是求之不得了。
但是有些電影涉及的真實事件,未必是原型人物願意看到的。
最著名的案例,就是前不久國慶檔上映的《奪冠》了。這個電影原名叫《中國女排》,但是後來被迫改名叫《奪冠》了,為啥啊?因為電影裡面涉及到原04年雅典奧運中國女排冠軍教練陳忠和的一些故事,惹怒了當事人,人家堅決不同意這個電影上映,所以最後改名了,而且電影裡面從頭到尾根本就沒有出現「陳忠和」這3個字。
但是電影裡的另一個主要人物,郎平,並沒有什麼意見,真人出演的女排隊員包括朱婷等人也沒有意見。
這說明了啥?
說明那些改編自真實事件的電影,人家當事人不一定喜歡啊,那你還用真實姓名,不是給人家找不愉快嘛。
所以對於這類電影,即使是改編自真實事件,也要把原型人物的名字給改一下。
最經典的案例,要屬香港電影裡面關於世紀大盜張子強相關事件改編的一系列作品。
比如杜琪峯監製的電影《樹大招風》,就是取材自張子強相關犯罪團夥。
而在電影裡面,都沒有用真實名字,「張子強」改稱了「卓子強」,最搞的是,電影裡面嶽華飾演的富商何裕基,直接映射了李嘉誠。
你說這個電影,它能真的用李嘉誠的名字嗎?
不可能的嘛。
李嘉誠本人對於這段往事,估計也沒什麼看法了,畢竟當時他的家人沒出事。所以別人拍個電影編排編排,李嘉誠也很大度,不和你計較。
但是你也不能直接用人家名字吧?
當然《樹大招風》這種電影,結尾肯定還是要加一句「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實屬巧合」啊。
為的就是避嫌。
只有一種電影,改編自真實事件還是會用真實人物的姓名,也不會在電影結尾加上這句「本故事純屬虛構」,那就是重大革命題材電影和主旋律電影。
像《大決戰》這樣的電影就是如此。
當初《大決戰》這部電影開拍的時候,最高層就直接下了指示,要完全按照還原歷史的原則去拍這部系列電影,不惜成本,不計代價,所以才會有百萬人次的解放軍參加了電影拍攝。就是為了儘可能再現歷史。
這種電影拍攝的目的,就不是為了賺錢,甚至連宣傳教育的作用也是第二位,它的首要目的就是還原歷史。
所以《大決戰》才會拍得這麼精彩啊。這樣的精彩電影,值得收藏
那這樣的電影當然就不會加「純屬虛構」這句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