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街道的名字大多以殖民地時期英國人的姓名來命名,以華人的名字來命名的街道極少,毓秀街就是以我國著名的女律師、女政務官鄭毓秀的名字來命名。
鄭毓秀在1891年出生於廣東的一個官宦家庭,他的祖父是為地產商人,父親在晚清工部任職,她童年生活優渥,不過鄭毓秀天生反骨,反抗封建舊家庭的控制。她年幼時因為反抗纏腳,將家中鬧得人仰馬翻,父母只好作罷。十幾歲時,為了抗議父母為她定下的婚事,她乾脆一走了之,獨自去天津念書。
新時代賦予她新女子的精神,也給了她觀看外面世界的機會。鄭毓秀在東渡日本後參加了同盟會,她一介弱女子,立志救國救民,在當時實屬難得。回國之後,文弱的鄭毓秀不僅參與運送炸藥,還曾經參與刺殺晚清政要。
1912年,同盟會聽說之所以溥儀不肯退位,就是有袁世凱在背後支持,同盟會迅速出臺了刺殺計劃,負責人就是鄭毓秀。1912年1月16日一早,鄭毓秀已經帶領著刺殺小組埋伏在袁世凱當日的必經之路上。而同盟會卻在此時緊急聯繫鄭毓秀,放棄刺殺袁世凱的計劃,因為支持溥儀的並非袁世凱,而是良弼。鄭毓秀緊急趕往現場阻止刺殺計劃,而當時刺殺行動已經開始,大街上一篇混亂。鄭毓秀一不做二不休,非常冷靜地拔出手槍,朝天放了兩槍後,對準袁世凱馬車的馬就是一槍。袁世凱和隨從人員慌亂無主,本是最好的下手時機,然而鄭毓秀的手槍偏在此刻出了問題。當時警察已經迅速做出反應,在人群中查找開槍之人,鄭毓秀很冷靜地收起了手槍,並對著警察憤怒地大喊:「豈有此理!是誰竟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這種事情。」正是這種機敏,讓她迅速脫險。
短短半月之後,鄭毓秀領隊成功炸死良弼。良弼臨死前,嘆惋道:「炸我者,英雄也。我死,大清遂亡!」
很快,整個京城都知道了這名美女殺手,鄭毓秀只好躲到了法國。1917年,鄭毓秀獲得了巴黎大學法學碩士的學位,並且加入了法國法律協會。鄭毓秀在法國依舊是留學生的領袖人物,巴黎和會期間,鄭毓秀因為精通多國語言,被任命為巴黎和會中國代表團成員,主要負責翻譯工作。當時國內已經爆發了「五四運動」,北京政府一方面堅持讓代表團團長、北京政府外交總長陸徵祥籤字,一方面又把鍋甩給陸徵祥。1919年6月27日晚,300多名留學生包圍了陸徵祥的下榻地,強烈要求他拒絕籤字。鄭毓秀被推舉為和陸徵祥談判的代表,她單槍匹馬去找陸徵祥,見他已經下定決心籤字,急中生智,將花園裡的一朵玫瑰花摘了下來,站在陸徵祥的身後,以鮮花抵住陸徵祥,厲聲道:「你要籤字,我這支槍不會放過你。」陸徵祥嚇得不敢走出住所,更別提去凡爾賽宮籤字了。
鄭毓秀以一朵玫瑰花阻止了陸徵祥等人在合約上簽字,成為愛國人士口口相傳的女中豪傑。讓鄭毓秀一生最為驕傲的不是刺殺一事,而是巴黎和會的「玫瑰花枝事件」。後來鄭毓秀還將這紙玫瑰花帶在身邊,掛在自己臥室很多年。
1924年鄭毓秀獲得巴黎大學法學博士學位,她回國後和同學魏道明博士結婚,倆人在上海租界開了一家律師事務所。1942年,魏道明接替胡適任駐美大使,鄭毓秀成了大使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