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喜事》:人間五味雜陳,也能遇見光
第一縷陽光升起,街上開始人頭攢動,公共汽車鳴笛駛過,每一位乘客、路人、司機都趕往各自的方向……這是我們每天經歷的生活。它或許重複單調,毫無驚喜可言。然而,對於一些人來說,太陽的每一次起落,都令他們無比興奮,因為時間的迫近意味「喜事」行將到來。
在湖南省婦幼保健院,90後夫妻歐陽志宇和李婷已經進入倒計時狀態,他們人生中第一個寶寶即將出生。李婷所躺的這張病床,也曾承載歐陽志宇生命中的重與輕。4年前,大學剛畢業的歐陽志宇被診斷出尿毒症晚期,家人花掉所有積蓄為其治病。幸運的是他等到了腎源並移植成功。一張病床,兩次新生,破涕為笑,是這個家庭的生活劇本。
上述故事出現在海南衛視人物生活影像志《中國喜事》的「新生」單元。「新生」、「成長」、「良緣」、「傳家」、「團聚」、「收穫」,《中國喜事》用六個生活命題記錄了不同人物在不同階段的生存狀態,用全紀實的影像手段展現普通中國人的生活冷暖與悲歡離合。
一撇一捺,即是人生
片名為《中國喜事》,但你總能看見鏡頭前人物的不易與付出,「喜」的前提是他們與命運、與生活的和解。
20歲的周藝因一次意外高位截癱,9年以來,父母從未放棄幫助他康復治療,如今的周藝上身有了知覺,也可以下地了。於是,父親給他定了一個更高的目標:登泰山。因情況特殊,他們需要坐車到中天門,接著乘索道到南天門,然後開始挑戰六百多級臺階。
「到時候你能撐勁不?」
「不撐勁,咬咬牙也要撐勁。」
這是登山的前一夜,熄燈之後,父子倆的對話。此刻,身為觀眾的你被帶入了一場典型的中國式父子對話的觀禮。衝著這股勁兒,結局你應該猜到了,父親背著周藝一步一步登上了泰山頂。然而,父親的追求不止於此,他的願望是周藝能真正自己站起來走上泰山。
同理心總是最先出現在有相似境遇的人身上,馬昊然與李勇敢就是「同病相憐」的一對。同是聾啞人的他們在直播平臺相遇,相隔1300公裡,他們堅持了一年,並決定這一生一起走下去。
在《中國喜事》裡出現的人,都各自煩惱,各自努力,各自成長,各自收穫。
青春期少年馮聖濤成績優異,卻一直被同學孤立,他比同齡人更成熟,也因此更迷茫。在家庭的關愛下,他走出了這段陰影,重新獲得自信。
總導演林穎說:「謝謝很多觀眾反饋看哭了,紀錄片不為催淚,能通感那個人、那個場,就是肯定。」相信她想反映的這個場,就是2019年中國百姓生活真實的樣子。
「喜」字背後,是生命的暗湧
生長在海南的黃耀書與吳世棟是衝浪運動員,他們正在為2019中國極限運動大會衝浪比賽做準備。教練對他們要求嚴格,明確要求進前八。黃耀書是一名老將,不負眾望拿下冠軍,而吳世棟卻失手了。
教練準備給大家放個假,調整狀態。黃耀書與吳世棟一起回家了,當他們走下公共汽車那一刻,鞭炮聲響起,這是為冠軍準備的禮遇。學校門口拉著橫幅祝賀黃耀書,此時的吳世棟顯然有些落寞。
《中國喜事》的鏡頭總能捕捉到情緒的暗湧。傍晚,吳世棟與父親去海邊散步,背向鏡頭,他們看上去更像朋友,此刻,一段父子之間的對話直戳人心。
「好久不見你了。」
「兩年了」。
一段閒聊之後,父親才敢談比賽成績。
「人家去會的名次,你去不得名次呀。要好好用功下去。爭取以後有點面子,有點東西」。
關心、期盼與厚望在這段平常的對白中滲透出來,影片用最簡單直接的白描道盡了一位父親的愛,這就是現實主義紀錄片的力量。
張鑫是中國首支滑板隊運動員,正在為備戰東京奧運會進行封閉式訓練。7月中,2020年的奧運積分賽即將到來,有一個動作是她跨不過去的坎,少年的她不會抱怨,只是不斷地練習。畢竟,她要挑戰的一直都是她自己。
榮譽的背後是無數的掙扎、放棄、重新站起,「喜事」的背後亦是無數次生命的自我抗爭,或是被別人默默守護。
《背骨灰的人》主人公劉德文或許註定要一生守護他人。15年前的一天,一位老兵鄭重地拜託劉德文,將自己死後的骨灰運回山東老家。此後,他便「籤下」了這份「守護骨灰」的契約。十幾年來,他安置了2600多位退伍老兵。很多老兵的後人也通過他找到亡故親人。他,是數千家庭生死「團聚」的牽線人。
《中國喜事》裡沒有「故事」,都是活生生的日子。影片採用「直接電影」式的紀實手法,人物在鏡頭前真實地表露焦慮、真實地訴說夢想,真實地表達情感。正是這一切真實的展現,才描繪出一個鮮活的時代。
當代中國人的生活圖鑑
什麼樣的故事才是中國故事?我想,它們就發生在街頭巷尾,發生在你目之所及的地方。
廣東三水的劉漢庭,自幼被父母送去師父鄧鎮江學習醒獅和武術。劉漢庭一步步成長為佛山醒獅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如今,劉漢庭的兒子也在父親的傳授下愛上舞獅,同時自己也在帶徒弟。「喜事」就是這樣一代又一代人在堅守,在傳承。
二胎政策的開放無疑是這個新時代的時代註腳,它在引領一種新時尚的同時,也在滋生當代青年人的新焦慮。陳焱和徐靈建即將迎來第二個寶寶,「痛並快樂著」是他們目前的真實寫照。工作太忙,可能無暇照二寶;大兒子對於失去愛的危機感,焦慮每天都瀰漫在這個家庭中。
有喜有憂才是生活的常態,《中國喜事》為當代中國做了一個群像式的描摹,巧妙地將很多社會議題融入人物敘事裡,找到了一條「講好中國故事」的好策略。已經與觀眾見面的幾個故事,主人公們無一不是平凡生活中的「超級英雄」。他們用笑化解生活的苦,用平凡理想撐起生活的日與夜。
關於什麼才是優秀的紀錄片,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是,如果一部紀錄片,它能夠真實展現社會樣貌,真實記錄人物生活,能夠將鏡頭對準普通人民,能夠在緊要處抓住人們痛點,並給予足夠的共情力,那它就能稱得上優秀。毫無疑問,《中國喜事》做到了。
作為國家廣電總局2019記錄新時代重點紀錄片項目的《中國喜事》,做到了深入貫徹四中全會精神,將個人的夢想與命運與國家的夢想與命運交融在一起,通過真實的影像紀錄,勾勒出平凡個人夢想實現過程與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脈動共振的時代畫卷。關於中國精神、中國價值和中國力量的表達,《中國喜事》表現得熟稔老練,足以看出海南衛視在「講好中國故事」議題上的積極作為。
(責編:燕帥、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