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一直對於自己引用的論點的真實性、提出這些論點人的專業性、對實驗的嚴謹性,不做任何判斷和篩選,永遠對理性的其他聲音不予聽取,那他永遠都會陷入在這種「不信任」的恐慌情緒中。
本周有很多科技的大事,量子通信創造了新的世界紀錄;《自然》雜誌推出特刊,聚焦「我看到身邊的人累倒、離婚,然後離開科技界」的青年科學家困境;土耳其學術界遭遇清洗;美國物聯網設備被黑等。這些黑妹都想一筆帶過,而是講一個科學素養別落在經濟發展後面的事情。
這幾天,黑妹的朋友圈被一件事情刷屏了:科技界人士都在轉一部留美大學生拍的轉基因紀錄片;而微博和知乎上滿是崔永元下海提供非轉基因食品的消息。
說起小N,沒幾個人知道。今年3月,這群留美大學生組成考察轉基因的團隊,用眾籌的3.5萬元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從基因工程領域奠基者、不同相關學科的頂尖科學家,到有機農戶、農業巨頭孟山都、環保機構、消費者,用鏡頭記錄下轉基因食品在美發展的現狀。
視頻大約1小時,黑妹從頭到尾擼完了,有兩句話很感動,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林敏說,「真正的科學交流,和普通民眾的交流,是一種科學精神、科學方法、科學思維的共同提高」;「公開交流的空間是等不來的,需要我們主動討論打開這個空間,使它變得良性。」
公眾對於轉基因的很多認識太誤讀了。例如誤認為「紫薯、小番茄是轉基因食品」「轉基因玉米和大豆會致癌」「轉基因玉米導致廣西大學生精子活力下降」「轉基因食品導致不育」「歐美人不吃轉基因食品」「轉基因馬鈴薯致實驗大鼠中毒」「轉基因玉米導致老鼠減少、母豬流產」等說法,這些說法其實都不符合實際和科技,都是謠言。
不過,科學界也需要反思。例如,此前的黃金大米事件,為什麼不去充分保障參與者的知情權?這種「遮遮掩掩」一旦被發現,自己肯定要被反噬的。再例如,農業部有一個專門的網頁,對轉基因科普進行了全面的介紹(http://www.moa.gov.cn/ztzl/zjyqwgz/),但事件真相這一欄最新的文章是2013年的,能否有一個權威精準、持續更新的網頁呢?
但說起崔永元,其「反轉鬥士」的形象似乎非常清晰。他已宣布將進入零售業,將在3個城市為3萬會員提供非轉基因商品,並表示「創造條件,讓國人天天吃上非轉基因食品」。
——為什麼要這麼做?知乎上一條有2000個贊的回答是這麼說的:預計這些農產品將以「生態食品」的名義出售,不會貼有機認證標籤,也不會貼「非轉基因」標籤。有機認證需要有三年的轉換期,而且條條框框的限制很多,容易被打假,應該不會採用。說白了,就是要自創一套標準,既想賣有機農產品的高價,又不願接受現成標準體系的監督。
我國對農產品認證是形成了階梯式分類的,統稱為「三品一標」,即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誌。想要申請這些標誌,是要符合一定條件的,例如農產品地理標誌中的「盱眙小龍蝦」「陽澄湖大閘蟹」,對養殖水體的地址、溫度、溼度等都有著苛刻的要求,不是那麼容易就能拿到的。而如果在一個食品上標註「非轉基因」的標籤,也是法規不允許的。
2015年1月,農業部就轉基因問題曾下發《關於指導做好涉轉基因廣告管理工作的通知》認為,有的企業利用部分消費者對轉基因技術認知欠缺的焦慮心理,把「非轉基因」作為賣點加以炒作,有的在廣告詞中使用比較性語言,暗示非轉基因更安全。這種做法違背廣告法相關法規,導致行業無序競爭,還加劇了公眾對轉基因的恐慌情緒。「對我國未批准進口用做加工原料、未批准在國內進行商業化種植,市場上並不存在該轉基因作物及其加工品的,禁止使用非轉基因廣告詞」。大米就是這樣的類型。
其實說起這些,很多「反轉」的人會說,「你採訪的都是「挺轉」的,當然說的都是轉基因安全,你去採訪『反轉』的看看」。但這個很簡單就能分清楚,要知道」挺轉」的基本就是科學界人士,而「反轉」的一些連生物學都沒有學過,就在外面大喊,「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科學哪有那麼多「寧可」?如果一個人一直對於自己引用的論點的真實性、提出這些論點人的專業性、對實驗的嚴謹性,不做任何判斷和篩選,永遠對理性的其他聲音不予聽取,認為「我不了解的東西就是不安全的」,那他永遠都會陷入在這種「不信任」的恐慌情緒中。
這一點在轉基因上是這樣,在中醫、PX項目等社會性問題上亦然。當塔西佗陷阱已經形成,所有解釋都變成了辯解,所有理由都成了藉口,所有必須都成了陰謀,越說越不相信。是時候該思考一下,我們如何才能不讓科學素養落在經濟發展後面了?
(本報記者周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