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寶馬與警察展開警匪片式的追逐賽、非法入侵教授電腦篡改個人成績被判4年監禁、留美博士回國因國內同學發達而殺父母……近來一系列負面新聞纏上了中國留學生。隨著中國出國留學人數爆炸式增長,中國留學生已居世界第一,一些國家對通過中國留學生吸引中國財富充滿期待。從1872年清朝派出120名「留美幼童」開始,中國留學潮經歷了三代。與上世紀80年代出國的留學生不同,如今的3.0一代留學生顯然更有錢,更低齡化,也更自信或自我。大量留學生也成為當地民眾感受和了解崛起中國的窗口。
中國學生消費拉動美國城市經濟
「中國學生排在第一位」,德國《明鏡》周刊近日稱,德國聯邦教育部的數據顯示,在德國的外國留學生數量已超過20萬。排在第一位的是來自中國的學生。不僅在德國,中國留學生數量在許多國家都排在國際學生的首位。英國廣播公司日前的報導稱,中國2010年就有超過28.4萬人到國外留學,2012年到國外留學的中國學生人數達到了33.9萬人,佔全球總數14%,居世界第一。今年中國留學生可能超過50萬,其中大多數是自費留學。
大量中國留學生的到來對不少國家來說是「既喜又憂」。在美國俄亥俄州,俄亥俄大學以及一些社區大學坐落的尤金市近年迎來了前所未有的中國學生潮,各行各業的商人嗅到商機,紛紛前來掘金。美國《僑報》稱,中國留學生「燒包式」消費推動了俄州的城市經濟。俄州《紀事衛報》稱,十幾年前,俄大的中國學生只有100人,現在人數已達到1800人。首先獲益的是汽車業。該市一家售車公司經理巴謝爾稱,多虧中國學生顧客,2013年是該店奔馳車銷量最好的一年。房產中介、娛樂和餐飲等行業也都體會到中國學生帶來的好處。當地一家俱樂部老闆賈斯汀說,很多中國學生在俱樂部裡玩牌,「他們不論男女都穿著得體,對衣著有頗高的品味」。
不過,隨著中國留學生人數增加,問題也在增加。日本《每日新聞》2月27日稱,大阪兩名中國留學生因為替網絡詐騙集團提取現金被捕。德國《奧格斯堡匯報》稱,一名來自中國的留學生因32起盜竊罪被起訴。他被指控從電器市場盜竊電腦元件,然後在網店上賣出。
洛杉磯華人律師鄧洪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美國上世紀90年代後出現來自中國的自費留學生,主要是念碩士和博士學位的,最近10年來,又大量出現中國本科留學生,近年還湧現出高中階段的小留學生。由於許多留學生還未成年,對當地法律也不了解,結果經常出現各種違法問題,其中包括無照駕駛、肇事逃逸、租房糾紛和違反校規等。日前西雅圖留學生飆車造成1死4傷和洛杉磯留學生駕駛寶馬飆車案,都是如此。此外,由於網際網路的發達,少數留學生不是用學到的知識去搞研究而是從事犯罪。美國普渡「指數在線」網站3月2日稱,一名中國留學生由於非法侵入教授計算機修改成績而被判4年監禁。
鄧洪說,很多新一代留學生年齡較小,父母不能守在子女身邊,有較強負疚感,希望用金錢來彌補遺憾,孩子要多少就給多少,有的學生只有十六七歲,到了美國就買十幾萬美元的豪車。少數留學生也放任自流,一旦缺錢,容易被犯罪團夥利用或做出違法行為。鄧洪本人就接手過很多此類案件。
3.0一代缺乏大志但活躍開放
「與過去一代的老留學生相比,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確實缺乏大志和理想,不能吃苦。他們的生活比過去要富裕得多,但缺少刻苦鑽研的精神。」一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日本知名大學教授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新一代留學生給中國形象帶來了一些衝擊。這名非常了解中國的教授稱,中國歷史上出現了三次留學大潮。第一次是100年前,那時留學生大多到歐美以及日本留學,多是為民族獨立和強大而出國尋找道路。第二次是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那時多為公費生,許多學生很節儉,學習努力,給中國形象加分。新一代中國留學生人數要多得多,他們的性格更加開放,但許多人都是獨生子女,也表現出不少壞習慣。
英國《紅與藍》雜誌的文章稱,過去的中國留學生幾乎清一色都是學業的佼佼者,其留學的終極目標各異,但初始目標都是儘可能出色地完成學業。而新一代留學生構成則複雜得多,既有傳統的尖子生,也有一些是家長出於移民目的,或認為海外教學質量好於國內,而讓未做好留學準備的子女出國,這些孩子在缺乏監督的陌生環境裡很容易不知所措,從而放縱自己。此外,中國高考制度嚴格,競爭激烈,一些富裕起來的家長覺得自己的孩子缺乏競爭力,或心疼自己孩子辛苦,於是花些錢把孩子送出國,這些孩子的素質、適應力以及自制力都比較差,也容易出問題。許多留學生及其家庭對美國文化和大學並不熟悉,一旦選擇錯誤而錢也已花出,留學生們就可能會因目標偏差而自暴自棄。
與不斷上升的人數對應的是,外界對中國留學生的質疑越來越多,不少美國媒體都指出現在中國留學生學習存在問題,不少人甚至拿「野雞大學」文憑回國糊弄。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等留學生產業發達的國家,中國留學生似乎僅僅是「散財童子」。
「世界大學新聞」網的一篇文章稱,過去10年間,中國人均可支配收入從每年9421元人民幣升至2.4萬元人民幣,讓許多富裕起來的家庭尋求讓子女出國留學。針對這種新情況,國外許多大學,甚至政府,都把吸引中國留學生當作一項產業和經濟目標來運作,他們精心挑選中國國內平臺,有針對性地打出字斟句酌、製作良好的廣告,促使政府通過各種政策傾斜,給中國留學生提供便利,這種新形勢、新運作方法迥異於此前中國留學生所遇到的情況,自然也令新一代中國留學生的構成、心態和生活方式發生極大變化。
不過,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美中學院院長、中國問題專家杜克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並不認同上述觀點。他稱,上一代中國留學生年紀往往偏大,不少人甚至已經結婚,他們學習刻苦,但很少提問。而現在以本科生為主的中國留學生往往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為活躍。杜克雷說,他的一名中國學生經常給他發郵件指出美中學院應當改進之處,這讓他對中國學生能有這麼多思考感到由衷高興。杜克雷認為,留學生變得年輕了,不可避免也會帶來自理能力相對弱化、思鄉等問題。特別是中國留學生出國前,許多問題都是由父母、老師幫助解決,而留學之後卻要在陌生的環境中獨自面對幾乎所有的挑戰。他說,自己23歲到中國留學時也遇到了許多不適應之處。因此,他非常理解中國年輕留學生們在生活上、心理上面臨的巨大壓力,對他們充滿敬佩之情。
留學潮將影響東亞三國國運
「五千留學生帶來『小中國城』新氣象」。韓國《朝鮮日報》日前這樣報導近年來追隨著「韓流」潮而來韓國留學的大量中國學生。除了美歐國家外,近年到韓國、日本等鄰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大幅增加。目前在韓國和日本就讀的中國留學生分別為6.4萬和8.7萬人,約佔韓國和日本全部國際學生總數的70%和63.4%。在韓中國學人學者聯誼會主席魏世傑對《環球時報》記者稱,韓國政府和教育界越來越認識到中國留學生在中韓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把儘可能多培養中國「知韓派」作為目標,相繼出臺了一系列籤證、醫療、獎學金等制度。
韓國對中國留學生的重視,部分源於自己也是留學大國。韓國的海外留學潮也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韓國「低齡留學潮」從1995年就開始了。不久前,隨著第一批低齡留學生回歸,韓國《朝鮮日報》曾刊發一系列調查和報導,稱「回眸韓國低齡留學潮,成功和失敗各半」。該報導稱,從韓國放寬海外留學限制和掀起世界化熱潮的1994年到上世紀90年代金融危機結束的2000年為止,至少有1萬名中小學生退學申請遠赴海外。如今,他們結束長達10多年的學業正陸續走入社會。該報調查的100個案例主要是從經濟層面上說的,除了一些人在歐美和亞洲金融公司等就職外,其他一些人雖然年薪比「國內派」略高一些,但並不能說是「發大財」。這些人在滿意度方面自認為「失敗」主要是目前的收入與之前投入的教育費用以及當時對未來充滿的期待相比,顯得有些「寒酸」。
不過,曾經的留學大國日本近年留學海外人數大減。《華盛頓郵報》曾稱,「美國大學本科部的日本留學生比2000年減少了52%,研究生部減少了27%,反映了日本學生『食草型』人生態度。」同期兩個學部的中國留學生人數卻分別增加了164%和190%。哈佛大學校長在訪問日本時也表示:「訪問日本時,感覺到學生更希望留在本國輕鬆地學習,而不是歷盡艱險,在海外留學。」哈佛大學前幾年甚至出現過只有一名日本新生。
韓國《朝鮮日報》稱,「海外留學」決定韓中日命運。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北京後,中國認識到武器和技術上的差距,發起了洋務運動,1872年清朝政府向美國派遣120名「留美幼童」,但沒幾年被召回國。而且這些中國留學生們每周日都要聚集在官府,背誦《聖諭廣訓》。他們無力推動中國的變化。在此之前,日本在德川幕府時期派遣了第一批海外留學生,1868年明治維新後,留學生人數超過了1000人。19世紀80年代,早早去留學的伊藤博文等早已身居要職,與國民分享留學得到的成果。1883年,朝鮮王室向日本派遣了100多名留學生,但在1884年甲申政變失敗後,他們全部被拉往刑場斬首。該文稱,20世紀初,韓國和中國分別淪落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國家,而日本則成為強大的帝國,決定三個國家不同命運的是其對接受西方文化的態度和時間上的差距。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轉折點是甲午戰爭,但成敗早在1880年前就已經確定。在約130年後的今天,在美國留學的學生人數逆轉為中國、韓國、日本,不知這一變化又將對東亞三國的未來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環球時報駐外記者 陳一鳴 黃培昭 青木 王剛 孫秀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