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裡關於李斯的記載,以一隻老鼠開始。李斯早年在老家上蔡做小吏,經常看到倉庫裡的老鼠比茅房裡的老鼠吃的好,住的好,雍容華貴,外表體面。這個時候李斯慨然長嘆說了一句名言:「一個人有出息還是沒出息,就如同老鼠一樣,是由自己所處的環境決定的。」(原文在《史記》裡,這裡不錄原文了)
於是李斯就發誓做個雍容華貴的「倉鼠」,不再做「廁鼠」了,遂辭職下海,先去鍍一下金:拜在荀子門下學習治國安邦、經天緯地之學。
李斯這樣的決定,在當時並沒有錯,所謂人各有志。而且聽起來比較勵志,像是有志青年的作風。做個小吏悠閒自得,每天下班還可以看到大黃狗衝他親熱的搖著尾巴,有興趣的話去遛遛家裡的大黃狗,閒暇也可以種地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樣雖然平靜穩妥,但也頗為單調平淡,殊不刺激,這不是李斯想要的生活。
等李斯學成畢業辭別荀子時,說了一段讓荀子啞口無言、恨不得拿磚頭拍他的話,如果李斯拜師的時候這樣說,估計荀子就不會收他做徒弟。李斯這樣對荀子說:「地位卑賤,而不想著去求取功名富貴的人,就如同禽獸一般,白白長了一副人的面孔勉強直立行走,(也就是行屍走肉)。所以最大的恥辱莫過於卑賤,最大的悲哀莫過於貧窮。長期處於卑賤的地位和貧困的環境之中,卻還標謗自己與世無爭,這不是人的本願。(李斯意思是這些人虛偽)」荀子聽罷,無言以對,然而心生憂慮,送給李斯八個字作為餞別的禮物。
這段話也在《史記》裡,加上前面那段,兩段話李斯都提到了動物,把人比作動物。所以我說李斯的人生觀是動物人生觀。
李斯告別荀子後,就琢磨著怎麼才可以找個「大倉庫」好施展抱負。恰好這時候秦國相國呂不韋擴招門客,於是李斯到了呂不韋家裡做了門客。呂府可是個大倉庫,門客數千,天下各色「老鼠」應有盡有,但李斯是有真才實學的,很快脫穎而出。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和秦王嬴政搭上話了,嬴政被李斯的經營天下的論述所打動,遂收李斯為己用。就算以後呂不韋失勢自殺,呂府所有門客被逐出秦國,還有後來秦國頒發逐客令,驅逐六國人才,嬴政也捨不得趕走李斯。
有了秦國這個大倉庫,李斯順風順水的做了二十多年雍容華貴的「倉鼠」,歷任長史、客卿、廷尉,到了後來還當上了丞相,可謂是千年的老鼠熬成虎了。李斯完全把老家上蔡那隻大黃狗忘了,那隻他以前經常遛的大黃狗。
回想在上蔡當小吏時候,李斯每次遛狗都帶著幾歲的長子李由。左手牽著大黃,右手牽著李由,出上蔡東門,或沐浴著夕陽餘暉,或迎著朝陽,或看著春花秋月,踏著綠茸茸的草地,穿過原野森林,沿著潺潺流水,偶爾看到有野兔出沒,李斯和李由跟大黃一起狂奔,還可以圍獵一隻野兔回家做一頓兔肉燉野菜吃。
而現在的李斯正是始皇帝的紅人,如日中天,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李斯的兒子都娶嬴政的女兒做老婆,李斯的女兒都嫁給嬴政的兒子做老婆。一次李斯祝壽的時候,門前停數千車馬。(不知道司馬遷是不是誇張了)李斯又慨然長嘆道:「唉呀!我聽老師荀卿說過『做什麼事都不要做到極限,事物發展到極點就要開始衰落』。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裡的百姓,皇帝竟把我提拔到這樣高的地位。現如今做臣子的沒有人比我職位高的了,可以說是富貴榮華到了極點。我不知道我未來的歸宿在何方啊!」(物禁大盛,盛極必衰)
李斯這次沒提到動物,如果一定要提到,那就是龍,亢龍有悔!嬴政和李斯都已經達到了人生的頂點,陡轉急下在所難免。比如,二人都子嗣多,互相通婚,但後來全被趙高這個無一子女的閹人所殺,令人唏噓不已。
直到李斯和兒子被推到街市腰斬,才想起那隻大黃狗,臨刑前,對兒子說:「要是再能和你一起牽著黃狗,去上蔡的郊野追逐一次野兔就好了,可是已經不可能了啊?」如果有可能,李斯可能會選擇永遠一直留在上蔡,每天都能牽著兒子和黃狗去追逐野兔。甚至他會選擇永遠做一隻「廁鼠」,雖然每天驚恐吃不潔之食,但至少可以保全家人。因此李斯臨刑前不止想起那條狗,必定也想起那隻廁鼠了。
但人生沒有假設和後悔藥,這隻黃狗也許早就化為上蔡郊外的一抔黃土了,李斯也必將變成黃土。但李斯家裡的這隻大黃狗算是歷史上獨一無二、比較著名的黃狗了,它穿越歷史塵埃,一直活在歷史書裡。鳶飛戾天者,想起這隻狗就會息滅攀登之心,經綸世務者,想起這隻狗就會頓生急流勇退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