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是母親節,雖然最早源於美國。但已經被很多國家接受,並給出了五星好評的肯定,韓國這次也難得沒搶著申請非遺。母親節是老媽的節日,所以最適合吐槽,今天就扒一扒老媽犯下的罪。我原以為周末就該睡到自然醒,可是……媽媽說「怎麼9點鐘還不起床啊」。小丸子說 「才9點啊,再睡一會」。黑化的媽媽說「什麼叫才九點?媽媽都買完菜,看完報紙了!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
我原以為我的頭像我做主,可是……媽媽說「你這什麼頭像快換一個」,小丸子說「可人家真的很喜歡這個嘛~」。黑化的媽媽說「你喜歡有什麼用?這種頭像會嚇到別人的!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原以為年輕人可以自由戀愛,可是……媽媽說「你跟那男生怎麼回事?」小丸子說「人家都18啦,不用擔心我啦」。黑化的媽媽說「18歲有什麼用,人家知道你18就不會騙你啦?媽媽像你這麼大的時候……」
雖然老媽有數不清的罪責,但這其實情有可原。下面就是洗白Time。曾有調查機構對25-50歲人群調查其中有63%的人,每年和母親團聚的次數少於3次,平均時長僅有78小時,這就意味著即便還剩50年,那陪父母的時間也不到180天。
總會有這樣的夜晚,媽媽看著你的微信,想問你辛不辛苦卻不知如何開口。看著你的頭像,只好用吐槽來引起你的注意。這種現象其實不是個例,在心理學上,被稱作巴納姆效應,指的是每個人都會相信一種籠統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自己。也就是常說的人設。在母親眼裡自己的人設,就該是為子女奉獻一生的「好媽媽」,哪怕是他們已經能夠獨立。而在子女眼中自己的人設是獨立、自主的「好青年」。兩者的碰撞,就相當於熱臉和冷屁股的摩擦。
說起空巢老人都感覺很遙遠,但其實空巢老人的界定,不是經濟窘迫,而是情感缺失。我國空巢老人佔老人總數50%,更有近65%的老人感到孤獨。
法國一本名叫《環境與性格》的書籍,講的是封閉式布局對性格的影響。而空巢老人就是它最大的受害者,長時間容易出現自我封閉、抑鬱,在醫學上被統稱為空巢綜合症。
的確有新潮的媽媽會跳廣場舞,會走到室外去交新朋友。但更多的媽媽不熱衷於這些,她們的世界裡只有我們,會想方設法的留住你。
所以說,老媽嘮叨是合理的、有科學依據的。但是,這並不代表我們該忍受,我們要大聲告訴老媽這樣不對,她不該一生為我們操勞,更應為自己而活。讓老媽擁有自己的生活有兩個前提,一是讓老媽知道我們自己能過得很好,二是我們親自帶著老媽入門,絕不能打著讓老媽尋找自我的名號,來強制擺脫老媽的嘮叨。相較於花大價錢買來的禮物,或許這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東西,老媽,母親節快樂!
說到母親節,很多人都會選擇在這一天為自己的媽媽買一束康乃馨來表達愛意。其實這最早起源於1934年5月,美國首次發行母親節紀念郵票,郵票上一位慈祥的母親,雙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著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鮮豔美麗的康乃馨。隨著郵票的傳播,在許多人的心目中把母親節與康乃馨聯繫起來,康乃馨便成了象徵母愛之花。康乃馨纖細青翠的花莖上,開著鮮豔美麗的花朵,花瓣緊湊而不易凋落,葉片細長而不易捲曲,姿態高雅別致。此外,不同顏色的花朵也有不同的含義,粉色的康乃馨,祈祝母親永遠年輕美麗;白色的康乃馨,象徵兒女對母親純潔的愛和真摯的謝意。所以說,如果實在不知道該送什麼,不妨挑一束康乃馨送給母上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