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攝圖網)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自言稚語(ID: selfgrowing1118), 作者:Windy Liu
其實,大部分時候,你看到那些厲害的人,過得比別人好比別人優秀,不是因為他們自己有多牛逼,而是因為他們的對手太差。
我們都知道「正確的事情要重複做」,可是卻很少有人能踏踏實實靜下心來幹點事兒。
成長並沒有什麼捷徑和秘訣,無非是比別人多一點堅持,多一點努力,多做點反人性的事,可即使這些大道理我們都懂,但真正願意持續付諸實踐的人卻少之又少。
說好了要減肥,卻總是三天兩頭抽不出時間來健身;
說好了要早起,卻總是在鬧鈴響過之後繼續呼呼大睡;
說好了自學課程,卻總是在晚上花大把的時間刷微博玩遊戲。
而最近我一直呆在父母身邊,原來獨自生活的自律性也漸漸被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常所打斷。
必須承認,一向自律的我也正走在了「間歇性自律持續性懶散」的路上,而且感覺還越走越順了……
你我都明白,「自律 = 自由」,為了獲得真正的自由,就得給自己設定一些限制,自律地堅持做一些事情。
可事實卻常常相反,我們越想要自律,卻越求而不得,那我們到底做錯了什麼呢?
1
意志力式的堅持,不靠譜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有過給自己打雞血的經歷,在某個消沉的瞬間,在某個忍無可忍的時刻,衝著生活大吼大叫,心裡默念著努力奮鬥,未料到僅僅堅持了幾天,便打回原形,生活一如既往地慵懶,得過且過。
我們以為逼逼自己,再逼逼自己,就可以過上持續性自律充實的生活,但卻事與願違,慘敗收場,以致於後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你對「自律」這個詞都有一種厭煩心理,堅持的勇氣和信仰早已碎了一地。
事實上,很多人的問題和誤區在於短時間內用力過猛,總是希望通過自己強大的意志力來維持長期的馬拉松式堅守。
也許存在這樣的人,每天早上5點醒來,每頓飯都吃清淡無油的簡餐,每天下午還要去健身房鍛鍊兩小時,對於他們來說,內心似乎有一個永不滿足的惡魔驅使他們像奴隸一樣,永遠都能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如果你真的見過生活如此自律的人,那你會發現另一個事實:他們非常享受這樣的生活方式。
於他們而言,做這些事情其實毫不費力,無需所謂的堅持,更不需要極強的意志力。
想要通過意志力來達成自律,強迫自己倒逼自己形成一種自律的生活方式,往往是行不通的。
實際上,它適得其反,正如任何曾經嘗試節食的人都會告訴你的那樣,這種強制性的自我約束只會使情況變得更糟。
意志力就像一塊肌肉一樣,如果你對它用力過猛,它就會變得疲倦,力量越來越弱。
就像你堅持新的飲食習慣或鍛鍊方案,第一周,一切看起來都不錯,但是到了第二周第三周,你又回到了深夜的買醉模式。
你無法像剛走進健身房一樣舉起100斤的啞鈴,也不能像剛開始一樣凌晨5點起床,你的意志力資源有限,要維持長期的自我約束,你得要讓意志力得到長期的鍛鍊,能夠穩定可持續地維持在很高的水平。
這時候,如果從意志力的角度去看自律,我們就陷入了一個類似於「雞生蛋,蛋生雞」的難題——
為了建立意志力,我們需要長期的自律;但是為了自律,我們又需要大量的意志力。
那到底是該先鍛鍊意志力,還是先自律呢?我們該從何開始?兩者之間自相矛盾。
用意志力來驅動自律就會產生這樣的悖論,因為任何一種可持續的自律模式,從來不是簡單地依賴於一個人的意志力。
你要知道,任何一件事情需要你費力地堅持,心累地持續,那往往你也堅持不了太久。
2
你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驅
人本來就有趨利避害的本性,我們喜歡做讓自己感覺良好的事情,不喜歡做讓自己感覺糟糕的事情。
當我們要啟動意志力來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是我們暫時違背人的本性,遠離讓自己的欲望以及感覺好的事情,去做那些會讓我們感到不適但卻「正確」的事情。
這種理念所帶來的一種策略就是——
自律 = 意志力 = 自我否定
它希望我們通過拒絕或否定自己的情緒來實現自我約束,但這種否定內心真實情感,壓抑內心真實欲望的做法,顯然行不通,因為意志力資源有限,人的本能過於強大,你很容易被內在糟糕的感受所影響,進而停止去做一件事情。
就像你知道讀書很重要,你也希望自己像那些優秀的人那樣每天都能大量閱讀,所以你逼著自己不看微博不看朋友圈,減少和朋友的社交,晚上把自己關在屋子裡看書。
可是一整晚你並沒有專注去閱讀,反而內心有著各種掙扎,焦慮,無法靜下心來,結果第二天你不僅沒有繼續閱讀,反而出現了極大的反彈,你手機聊天聊到了半夜。
很多人追求自律,其實是壓制情感支持理性,以否認自身來以強制使用意志力。
這讓他們膽戰心驚,小心翼翼,甚至開始變得自我厭惡,對自己的欲望感到恐懼,甚至自我否定,無法發掘內在真正的潛能。
事實上,決定你堅持下去的不是某個理性的想法,而是你內在的某種真實的感覺。
有個特別有意思的人 —— 傑克·威林克(Jocko Wilink)。
他在海豹突擊隊服役了二十年,參與過伊拉克戰爭,之後負責訓練西海岸所有海豹突擊隊,退伍之後還跟人開了一家諮詢公司,教授領導力和管理經驗。
有一次,作家菲裡斯特意請他來家裡做客,還讓威林克在家裡住了一個晚上。結果菲裡斯的女友早上八點就把他叫醒了,說威林克好像四個小時之前就起床了,一直在看書,這讓她不知道如何是好。
做事特別有效率的菲裡斯就問威林克,為什麼非得早起呢?
威林克說,他的內心,總是有個感覺,時刻都可能有個敵人在某個地方,拿著衝鋒鎗隨時和他搏鬥。而早起,能讓他獲得一種戰勝敵人的感覺。
早起,於他而言只是件稀鬆平常的事情,而他也已經堅持這個習慣幾十年了。
其實,早起就是一種自律。在威林克的眼裡,自律,不僅毫不費勁,而且還理所應當。
理性思考可以影響我們的選擇,但最終,我們內在的真實感受決定了我們會去做什麼。
威林克的早起,其實不是自律,而是一種自驅。
所謂自驅,就是你順應了內心的某種真實的感受,然後讓那個感受來引導你去做那些「正確」的事情。
就像健身這件事情,除非去健身房讓你感覺良好,否則你將失去動力和意志力,並最終停止運動;你可以自己戒酒一天或者一周,但是除非你感受到了不喝酒的好處,否則你最終還是會回到喝酒的習慣裡。
最後的結論就是,自我約束不是基於否定自我的感受,而是基於相反的事實,自我接納。
任何情緒健康的自律方法都必須與你的情緒配合,而不是與之抗衡,否則只會事倍功半。
假設你現在正在嘗試減肥,可是你每天都想要吃一個冰淇淋。你知道這是不好的,可是沒有任何效果,你為此討厭自己,每次吃完冰淇淋都會有一種罪惡感。
可是,如果你想要真正地實現自我驅動,第一步就是接受自己沉迷於甜食,接受自己是個吃貨,其實每個人都有無法控制的衝動。
你不必為此感到罪惡,你不需要去否定自己身體的欲望,你可以屏蔽來自於外在的各種勸誡,更重要的是你要停止內心的自我評判——
我不夠好,我很醜,我不值得被愛,我會被人看不起……
一旦我們放棄對自己苛刻的信念,承認自己的欲望,將情緒與道德評判脫鉤,我們便開始了自我接納,這時候你就有了新的視角——
沒什麼大不了的,該怎樣就怎樣,然後突然之間,那些冰淇淋就顯得並沒有那麼有吸引力;
你不再為難自己,懲罰自己,相反,你喜歡自己,因此想要照顧好自己。更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讓你感覺很好;
而且,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冰淇淋不再讓人感覺很好,相反,它有時候讓你感到不適和腹脹,你反而更想要照顧好自己。
自我接納引發的思維轉變,會讓人產生一種自驅力,這股張力會讓你的堅持毫不費力,甚至自得其樂,一如威林克的早起一樣。
從長遠來看,基於克己的自律是無法維持的,它只會滋生更大的功能障礙,並最終導致自我毀滅。
一個人在生活裡要追求的不是自律,而是自驅。
你早起,是因為早起讓你感覺自己是個積極向上的人;
你運動,是因為運動讓你感覺自己是個有活力有自信的人;
你讀書,是因為閱讀讓你感覺自己一直在成長,非常充實。
只有當你開始自我接納,從心底願意自我負責的時候,你才會有足夠的動力去改變自己的壞習慣,持續去做那些有益於你人生的事情。
3
自驅背後的心智模式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而所謂生活方式,就應該是可持續,毫不費力。
如果你把每一次的健身都當作一個苦差事,每一天吃飯都得要糾結半天,那圍繞健身和健康飲食的生活方式對你而言,就不可能是持續的。
相比起我們常常提到的克己式的自律,自驅才是一種更強大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它會為你的生活提供源源不斷的前進動力。
當你做到自我接納的時候,外界的評判才不會影響到你,這時你就會開啟自驅模式,敢於去深究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
我到底想要什麼?
就比如,有朋友讚賞我的畫,說我畫得很好。可是我心裡非常清楚,我畫畫的水平還只是初級水平的打磨階段。
而我持續畫畫的動力是因為畫畫而是我想成為有趣認真的人,一方面我可以從畫畫中獲得樂趣,另一方面畫畫可以提升我的專注力。
如果我不是真正喜歡畫畫,而僅僅為了避免自己刷手機玩遊戲,或者是以獲得別人的認可來畫畫,那我就很難堅持下去,更不可能樂此不疲了。
所以,一個人追求自驅,背後所隱藏的是一種「Be - Do - Have」的心智模式——
先明確了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才會去想做些什麼,之後才會有自律的行動,最後夢寐以求的東西也會隨之漸漸顯現。
當你想要減肥,那你的自驅心智模式應該像下面這樣:
Be: 先探索自己為什麼要減肥?
如果是因為你想成為一個有自信有魅力的人,那你就打開了思考的大門:有自信有魅力的人會做些什麼呢?
他們肯定會喜歡出去社交,參加活動,而不是宅在家裡。而這時候他們肯定也希望自己有一個好的身材,這樣才會自信地和別人社交。這麼一想,健身就成了剛需。
Do:既然健身已經成了自信的剛需,那我們自然會願意花時間去健身房運動了。
Have:自律健身的結果,就是你最後能夠擁有一直渴望的好身材。而減肥,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麼?
人的內在定位準了,需求改變了,行動自然也就變了。而這樣的行動,因為有了持續的內在剛需作驅動,所以才會變得自律而長久。
「Be - Do - Have」的心智模式,其實就是為你所做的事情賦予了足夠的意義。
而一件事情,賦予了意義,你就能夠找到耐心堅持的動力。
最後的話
當你不再依賴於意志力,當你不再追求所謂的自虐式律己,而是接納自己,開啟一種自我驅動的模式去做一件事情,那你就會找到屬於你的生活節奏。
那種自我驅動式的自律模式,不是它減輕了你做事情的痛苦,不是它讓事情變得簡單變得快樂,不是這樣的。
痛苦仍然存在,只是痛苦現在變得有意義了,你經歷的痛苦有其目的和價值,這讓一切變得不一樣了。
在堅持的過程中,你不是與痛苦抗爭,而是苦中作樂,你不是去迴避痛苦,而是主動追求和承擔做一件事情所必然經歷的痛苦。
只有這樣一種自驅式律己,才會讓你日復一日地努力,年復一年的堅持。
最終,從外部看,別人看到的是你極為強大的自控力和意志力,但於你而言——
自律,不過就是內心明朗之後的順勢而為。
作者簡介:
Windy Liu,探索人生哲學,追求自我成長的理性思考者,著有《心智突圍》,重構心智的底層邏輯來打破人生困局。
本文來源自言稚語,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前瞻網的立場。本站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若存在內容、版權或其它問題,請聯繫:service@qianzhan.com) 品牌合作與廣告投放請聯繫:0755-33015062 或 hezuo@qianzh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