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神性的敦煌,也是人間的敦煌。她是神佛的殿堂,更是眾生的樂土。
▲ 兩個「我」的對話,此「照鏡圖」出自敦煌莫高窟第85窟。
在我們心目中,敦煌和莫高窟一直有固定的「人設」:威嚴、肅穆、高大上。端坐的佛陀、慈祥的菩薩、怒目的金剛、縹緲的飛天,幾乎就是敦煌內容的代名詞。
▲ 在敦煌壁畫裡,這種「吃瓜」的場面還有很多。
不過,當我們走進那些「隱秘的角落」時,一卷卷猶如《清明上河圖》的世俗畫卷撲面而來:男耕女織、衣食住行、悲歡離合、插科打諢、打架鬥毆……
隨著這些無釐頭、毀三觀、錯亂時空的畫面出現,敦煌原有的人設,一步步走向崩塌。
01 最鮮活的絲路記憶,儲存在敦煌
漢武帝時期開始,敦煌成為王朝經營西域的基地,並發展成為絲綢之路上「華戎所交」的大都會。
| 漢武帝和張騫「連環畫」 |
絲路歷史上,張騫通西域是標誌性事件,司馬遷早就通過文字記述了它。作為交通、文明樞紐的敦煌,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而目前所見關於張騫出西域的最早圖像記錄,就出自莫高窟第323窟。
這張圖常被各種文章引用,不過很少有人注意:到底哪個人物是張騫呢?有人說是跪拜者,有人說是騎駱駝者,其實這兩個人都是。
▲ 數一數,圖中到底有幾匹馬?上圖為「張騫通西域」壁畫,;下圖為主要人物特寫。
這兩張圖前邊還有一張漢武帝在甘泉宮中的圖。三幅圖述說了一個故事,我們可將它視為一組講述張騫通西域的「連環畫」。
| 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錢|
敦煌壁畫,尤其盛唐時期,絲綢之路暢通無阻。反映在壁畫之中,也能深深感受絲路的商貿氣息,如莫高窟第45窟南壁的《胡商遇盜圖》就是一例。
畫面中,為首的人鼻子高聳、眼窩深陷。這些「歪果仁」在山谷中遇到了山賊,驚恐、乞求的表情刻畫生動。
拂去壁畫中的宗教色彩,這一畫面正是敦煌地區商貿活動的寫照。
02 這裡有一份「敦煌千年穿越指南」
敦煌壁畫,佛陀、菩薩們佔據畫面的正中位置。如果我們將目光向兩側移動,然後將細節放大、放大、再放大,就會有意想不到的發現。
▲ 洗臉、刷牙、每天都被自己帥醒......在一千年多前,這也是敦煌人的日常。
今天我們常見的生活場景,大到婚喪嫁娶、生老病死、衣食住行,細到刷牙、洗臉、如廁、約架、挨打、照鏡子,都能在壁畫中找到。
| 唐宋也很「現代化」|
莫高窟第146窟西壁的《淨齒圖》《洗頭圖》,第290窟東披中的《蹲廁圖》以一種極具穿越感的畫面,瞬間錯亂了時空。
每個人都在搖籃中長大。第一次看莫高窟第156窟前室頂中部的這張圖,你一定會懷疑:這難道不是現代人的塗鴉?
▲ 唐宋時期,敦煌已經有有「安全帶」的嬰兒車。
圖中,一位母親手推一輛四輪車,襁褓中的嬰兒躺在車裡,車上還設置了兩條「安全帶」,造型跟今天的嬰兒手推車幾乎一樣。這種童車在唐代已經很普遍了,因為有護欄,被稱為「欄車」。唐代佛教題材絹畫《報父母恩重經變》有題記,「父母養育臥在欄車時」、「或在欄車搖頭弄腦時」。
| 敦煌作證,女人自古愛包包|
到了敦煌,你才恍然發現:時尚的包包,不是今天的專利,至少唐代女性就已經有看起來很現代化的挎包和背包了。
▲ 莫高窟第17窟裡的「」近侍女」和她的包包。
藏經洞,也就是莫高窟第17窟,有這樣一幅人物畫——一名「近侍女」來寺院侍奉高僧,旁邊畫有一棵葉茂老樹,枝上懸掛一個手工縫製的布包,上有三葉形翻蓋,繡有穿環圖案,放在今天,也是十分時尚的樣式。這個包的主人是「近侍女」,還是雲遊僧人?葛承雍先生經過考證,認為近侍女為包包之主。
▲ 莫高窟第443窟,寺廟比丘們的「包包」等日用品。
敦煌第443窟,宋代時期的壁畫上,出現了花樣繁多的挎包,這張圖傳播到網上後,被很多人取了個標題:「敦煌新包包發布會」。其實,這裡邊只有一部分是背包,但它們出現在宋代早期,足以刷新我們對古代敦煌的認知。
| 這些時裝,風靡了千年|
有了包包,還要搭配時裝。梳理起來,敦煌壁畫裡出現的服飾圖像,就是一本「中古服飾資料大全」。
源於古印度的菩薩,傳入中國後日趨女性化,這從其穿戴可以看到:莫高窟第234窟南壁,繪有一尊供養菩薩,上身著透明的胸衣,以鮮豔的紅色透羅紗製作,上面還點綴有彩繡,下穿短褲。
瓜州東千佛洞(註:敦煌石窟並不限於敦煌市,而是囊括了敦煌及周邊同類型的石窟群)第2窟有兩幅特殊的菩提樹觀音立像,其中一尊上身著綠色短袖緊身衣,下裹貼體短裙,腳穿網格花紋彩色長腿襪,還佩戴了耳璫、臂釧、腕釧、長短項圈等配飾。這一身行頭,即使到了今天也稱得上前衛,何況——她來自一千年前的西夏時代。
▲莫高窟第146窟西壁北側,「勞度叉鬥聖變」中的四位魔女。
莫高窟第9窟南壁,內容為「勞度叉鬥聖變」壁畫中,勞度叉派搔首弄姿的外道魔女來誘惑舍利弗,舍利弗以神力颳起大風,狂風吹來,這些女子裙袍亂飛,花容失色。她們身上的長袖花衫、束腰花裙格外亮眼,上面的圓圈圖案和幾何紋飾,今天依然是各大時裝品牌青睞的元素。
莫高窟第390窟東壁門南的壁畫中,一位貴婦的圍巾會更讓你吃驚——這種紅底白點圍巾的穿戴方式,很容易讓人想起空姐們的紅色短圍巾。
這些「洋氣」的服飾,並非中原風格,這是唐宋時期的文化交流成果之一。這些「時裝」多為窄衫、短袖,跟褒衣博帶的中原服飾不同,洋溢著濃濃的胡風。
| 敦煌「十二星座」,拍了拍你 |
星座,一種文化舶來品。跟時裝一樣,它也不是今天才在我國流行的。文獻記載,至少在隋朝,今天說的十二星座,古代文獻所說的「黃道十二宮」就已經傳入中土。
敦煌壁畫中出現了「十二星座」的彩色圖像,樣式與今天大同小異。莫高窟第61窟開鑿於五代敦煌歸義軍時期,俗稱「文殊堂」。「十二星座」出現在甬道所在的南、北兩壁,內容為《熾盛光佛經變圖》,大約出現在元代。畫面中央是端坐於寶車上的熾盛光佛,周圍簇擁著九曜星神,彩雲間繪有二十八宿,中間穿插著「黃道十二宮」。
本應是完整的兩組十二星座,現在各殘存九個。南壁現存金牛座、室女(處女)座、白羊座、摩羯座、天秤座、雙子座、巨蟹座、天蠍座、雙魚座。
北壁現存獅子座、寶瓶(水瓶)座、金牛座、人馬(射手)座、摩羯座、室女座、天秤座、天蠍座、白羊座。不過,兩者加起來,可以讓每個人都能get到屬於自己的那一宮。
|吃在「大都會」是怎樣的體驗?|
據敦煌遺書S.0617 P.2609 《俗務要名林·飲食部》等記載,當時敦煌一帶光是主食就有餅、糜、粟米、粥、餛飩,其他小吃,還有粥、饊飯、饊子、餢飳(即「油餅」 )、煮菜面、炒麵、麥飯。
瓜州榆林窟第25窟北壁《彌勒經變》裡的婚禮場景中,宴席上赫然可見一大盤蒸餅;莫高窟第61窟著名的《五臺山之圖》裡,其中一幅場景堪稱「齋僧圖」——兩位香客端出了兩大盤蒸餅。
▲ 莫高窟第85窟窟頂東披《楞伽經變》裡的「酒肆圖」。
敦煌所在的河西走廊靠近遊牧地區,肉食、乳類在常人的餐桌上必不可少。莫高窟第85窟窟頂南披內的「肉肆圖」,描繪了一家生意火爆的肉鋪。
▲ 莫高窟第159窟裡的「擠奶圖」。
莫高窟第159窟東壁門北的「擠奶圖」中,孩子扯住了小牛犢,著時尚披風的女主人正在從母牛身上擠奶。
|「 寶馬雕車香滿路」|
敦煌地處交通要道,又在沙漠地區,無論短途還是遠行,馬和駱駝都是必不可少的交通工具。
▲ 莫高窟第156窟《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局部)。
莫高窟第156窟的供養人壁畫裡,有反映當時敦煌地區統治者張議潮家族的出行活動的《統軍出行圖》、《宋國河內郡夫人出行圖》。從頭到尾,各種豪華的「寶馬雕車」一直在霸屏。
▲ 莫高窟第156窟《宋國河內郡夫人出行圖》。
03 古代戲精和網紅,這裡全都有
壁畫的真正主角是廣大眾生。其中,最能引起今人共鳴的,是那些可愛又淘氣的熊孩子,以及在當時就活出了自我的小姐姐們。
| 「放學別走」的熊孩子 |
貪玩是娃娃的本性。敦煌壁畫中,一千多年前的熊孩子,熱衷於騎竹馬、騎牛。放學之後並不馬上回家,而是約上三五夥伴去爬樹、採花、扔石子。莫高窟第112窟的「群童採花」,孩子特有的表情、動作,都刻畫得十分傳神。
▲ 娃娃也知道「聚沙成塔」,出自莫高窟23窟北壁。
到了入學年齡,學習的快樂和煩惱總是同時到來。唐宋時期,犯了錯誤的學生常常要被體罰,莫高窟468窟北壁,一幅「體罰學生」的圖片曾經引發熱議:老師將戒尺揮出,學生雙腿併攏、撅起屁股,用調皮的表情回看,一秒鐘變「敦煌版夢露」。
▲ 助教體罰學生,誕生唐朝版「夢露」。圖中學生被罰赤腳,同時接受體罰,痛得不停回看,圍觀群眾面面相覷。
|「乘風破浪」的敦煌姐姐 |
如果留意過敦煌壁畫裡的「供養人」(一般指出資開窟、造像、繪製壁畫的虔誠信徒),你對這樣一群人應該不陌生:她們烏黑的秀髮上,盤根錯節地扎滿了花樣繁多的頭飾,臉上塗著厚厚的腮紅,一字排開地出現在壁畫下側。
▲ 莫高窟第61窟東壁供養人,壁畫臨摹。
敦煌莫高窟壁畫的9000多身供養人中,這群形象雍容華麗、穿著珠光寶氣小姐姐,尤其引人關注。眾多的供養人中,她們擁有較高社會地位,多是官宦世家的夫人。你看她們,一個個,或神情嚴肅,或面帶微笑,或若有所思,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目的:將自己最好的一面留在畫師筆下。
▲ 敦煌壁畫小姐姐,個個都是「戲精」。
這些乘風破浪的敦煌姐姐們,從頭到腳,幾乎集中了唐宋之際所有的服飾元素——她們,穿戴的不是服飾,分明是「唐宋服飾大典」!
|「愛情」兩個字,好辛苦 |
《四十二章經》說:「出家沙門者,斷欲去愛。」為了讓許多人了卻塵緣,敦煌壁畫特別關照眾生的愛情故事。古印度,出家的小沙彌被一位居士家的少女愛上,他內心堅如磐石,面對這段從天而降的愛情,竟然選擇了自殺。莫高窟第257窟南壁的一幅壁畫,用圖像講述了這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關注這類壁畫時,我腦海中突然想到了《新鴛鴦蝴蝶夢》中的一句歌詞:「愛情兩個字,好辛苦!」
北朝壁畫的愛情故事,多充滿悲劇,而晚唐時期莫高窟第85窟裡的《樹下彈箏圖》,則展示了愛情的完美和幸福。可見,隨著佛教完成本土化傳播,其教義也在與時俱進,逐漸跟中國人的世俗結合在一起。
▲ 敦煌莫高窟第85窟南壁,「樹下彈箏圖」。
莫高窟、西千佛洞、榆林窟內,繪有壁畫的石窟552個,歷史跨度長達千餘年。我們呈現的,只是「世俗敦煌」的九牛一毛。
敦煌不僅描繪眾生,也由眾生創造:這裡地處大漠戈壁,年平均降水只有45多毫米。但是惡劣的自然環境與壁畫中那些安居樂業畫面,形成了巨大反差。
世上本沒有那個絢爛的敦煌,在祁連山、黨河孕育的綠洲上,勤勞、智慧、樂觀的芸芸眾生,創造了偉大的敦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