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事有好壞,朝臣分忠奸,歷朝歷代的臣子裡面,既有高節清風、忠心事君的,也有奸佞淫邪、寡廉鮮恥的。細數歷史上出了名的"大奸臣",唐代有李林甫、宋代有秦檜和蔡京,而明代的奸臣,恐怕要數嚴嵩和嚴世蕃父子倆了。
人常說:有其父必有其子。嚴世蕃也不例外,作為明朝"一代名奸"嚴嵩的兒子,他含著金湯匙出生,靠著父親的庇蔭而得以入仕,前半生過得順風順水,盡享人間的極樂。
但他錯將聰明智慧用在了歧途之上,不僅殘害同僚,還貪腐無度,最終,惡貫滿盈的嚴世蕃被自己的惡行所累,落得個梟首斬決的下場。
明代大奸臣之一、嘉靖朝首輔嚴嵩之子嚴世蕃
一提起明代大奸臣嚴世蕃,不僅僅是一個奇人,還是一個鬼才。作為首輔嚴嵩的獨子,嚴世蕃幼承家學,獲名師指點,詩經典籍無一不通、無所不曉。
雖說嚴嵩眉清目朗、清瘦挺拔,但嚴世蕃卻"短頸肥白",一隻眼睛還有殘疾,是一個白白胖胖的"獨眼龍"。
嚴嵩和嚴世蕃父子二人之所以能夠把持朝堂、禍亂朝綱許多年,主要得益於嚴嵩有一身諂言媚上的好功夫,而嚴世蕃則是個不可多得的聰明人,智商奇高的他能夠熟練地引經據典、寫得一手好文稿,還善揣聖意,對嘉靖皇帝所提出的問題和"徵稿"常常回復得體,恰合聖心。
當年,嚴嵩出任禮部尚書一職,嚴世蕃便靠著父親的"庇蔭"而得以入朝為官。
剛一入仕的嚴世蕃便得到了禮部太常寺的職位,順順噹噹地成為了一位"大明官二代"。
頗具天才的官二代,縱享極樂的混世魔王
嚴世蕃雖然沒費什麼周章便入朝為官了,但任何一個朝臣想要在皇帝面前站穩立足,都是要有兩把刷子的。嚴世蕃的"刷子",就是他的八面玲瓏之術和通曉天下之才。
嚴嵩有個名號,叫"青詞宰相",這個名號也就代表了嚴嵩的升官發跡史。
嘉靖皇帝喜好求仙問道,逐漸如痴如狂、沉迷其中。"青詞"本是道教舉行齋醮祝酒的儀式時,用紅筆寫在青藤紙上用來敬獻給神明的奏表。
信奉道教的嘉靖帝每當進行祭天祝酒的儀式,便讓諸位臣子寫青詞來焚化禱祝,以祈求蒼天和神明的眷顧。
嚴嵩入仕後,其他才能倒是不突出,但他卻緊緊抓住了嘉靖帝重視"青詞"、連帶著喜愛擅長寫"青詞"的臣子這樣的特點,在"青詞"上下了極大一番功夫,才開始獲得嘉靖帝的垂青。
嚴嵩提交給嘉靖帝的"青詞"多數是通過絞盡腦汁而寫成,數年後,才窮詞盡的嚴嵩無法,只好讓人捉刀代筆,擬寫"青詞",然後自己再謄抄一份,交予聖上,才算是完成了嘉靖帝的政治任務。
待嚴世蕃逐漸長成後,父親嚴嵩發現,兒子通讀經史、博聞強記,實在是一個寫文章的好手啊。
就這樣,嚴世蕃成了父親的"撰稿小助手",據說,嚴嵩後期凡是能得到嘉靖皇帝讚許的青詞,全都是其子嚴世蕃所寫。
嚴世蕃的能力不僅體現在善擬青詞,更令人叫絕稱奇之處還在於他善於揣度聖意。
嘉靖皇帝這個人比較古靈精怪,他時常寫出一些包含著自己的政見或者是表示自己意見搖擺不定之類的紙條,然後交由朝臣讓他們自行理解並要求他們寫出相應的答覆。
大臣們深知,如果誰能精準地理解了皇帝蘊含在紙條中的意思,誰就是跟皇帝同德同心之人,一定能深得皇帝的信任和垂青。
當時,無論是賢臣徐階,還是奸黨嚴嵩,都十分渴盼自己能準確地猜中皇帝的所思所想,繼而獲得嘉靖的賞識和寵信。
但有時候,諸位大臣們也對皇帝的紙條發愁犯難、百思而不得其解,他們趕快去請教嚴世蕃,而嚴世蕃總能又快又準地寫出合乎聖意的答案,一向沒有出過任何閃失。
不得不說,嚴世蕃確實擔得起"鬼才"這個名號,擁有獨到的政見、摸得準皇帝的心理,還寫得一手好官文,實在是曠世奇才也!
就這樣,嚴世蕃一路在官場上混得個風生水起、位高而權重,先是被嘉靖皇帝委以重任,成為了尚寶寺少卿,後來,又任工部左侍郎,負責大明朝的樓堂館所、苑路城牆等的修建復建工程。
為了順利地完成各種工程建設,官員們不得不給嚴世蕃行賄。嚴世蕃收受的金銀財寶之多,偌大一座嚴府甚至都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可以妥善安放。
權有了、錢有了,嚴世蕃便開始了奢靡無邊的生活,於是乎,貪財好色就成了嚴世蕃最貼切的形容詞。
嚴世蕃陸續娶進了27名美麗的女子作為妻妾,飲酒作樂、朝歌夜舞,還使用以象牙雕琢裝飾而成的床,床上還圍著以金絲織成的幔帳,盡顯奢靡華麗的做派。
據說,嚴世蕃就是《金瓶梅》主角西門慶的歷史人物原型,當時的作者用西門慶這個角色來暗指嚴世蕃所享受的人間極樂生活。
如果說嚴世蕃能做出一點利國利民的政績出來,那也算是給自己積下了些許陰德,而實際上,嚴世蕃根本就無視國家和百姓的疾苦,在朝野之上只顧著進獻阿諛逢迎之詞來魅惑聖心、利用手中的大權來恣意斂財,回到家裡就左擁右抱、夜夜笙歌、荒淫無度,堪稱一個明朝響噹噹的混世魔王。
多行不義的嚴世蕃最終得到的是被梟首抄家的悲慘下場
當嚴嵩和嚴世蕃父子二人在朝堂之上互為倚勢之時,可謂風光一時無二,權傾朝野。
他們不但結黨營私,還利用皇帝的寵信而大肆誣陷中傷、打壓排擠那些諫臣賢良。
嚴世蕃所享受的紙醉金迷、富貴繁華都是來自於民脂民膏,因此,百姓對嚴氏父子也頗有怨言,認為他們至奸至惡、枉為朝臣。
自從嚴嵩上了年紀後,頭腦不再活絡靈光,對政事也疏於應待,漸感力不從心。
於此同時,張狂的嚴世蕃也不再謹慎地應對嘉靖帝了,他也開始耽迷在酒色之中、不務正業,父子倆的敗劣行徑漸漸讓嘉靖帝產生了很多不滿和質疑。
朝中的忠臣們再也忍不下去了,他們抓住了嚴世蕃的"小辮子",向皇帝上疏表奏,列舉了嚴世蕃所犯下的3大罪行,恰巧觸及了嘉靖帝的"逆鱗"。於是,嘉靖帝便提筆下詔,將嚴世蕃梟首處決。
1565年,也就是嘉靖四十四年,嚴世蕃被押赴刑場,執行斬立決的極刑。
老百姓們聞訊都奔走歡呼,相約前往刑場去看熱鬧。那一日,刑場圍滿了攜帶著零食和酒飲的京城百姓,人們爭相觀望,都想親眼看到大奸臣嚴世蕃人頭落地的那一刻。
由此可見,嚴世蕃的名聲和罪行該有多麼不堪,老百姓對他的痛恨是多麼入骨至極。
嚴世蕃的極樂人生在53歲那年便戛然而止,這個有著"鬼才"之稱的混世魔王大概並不清楚什麼是"樂極生悲",也不懂得"厚藏必亡"的道理,愣是把自己變成了一代奸臣並遺臭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