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包裝袋、剩菜剩飯、廢舊報紙……昨日,重慶市巴南區的廖大姐將家裡清理出的一袋袋垃圾放進家門口的垃圾箱。不一會兒,市政垃圾清運車就來了,工人將這些垃圾運送至位於巴南區豐盛鎮的重慶三峰環境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
提起垃圾焚燒,重慶市民往往聯想到汙水橫流、臭氣燻天的景象。垃圾焚燒過程中排放的有害物質也成為公眾普遍關心的話題。
垃圾焚燒發電是否環保?能否對生活造成危害?日前,走進目前重慶西南地區規模最大的現代化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重慶三峰環境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了解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破除公眾認識垃圾焚燒的誤區。
現場只見垃圾之貌未聞其味
走進這家電廠,裡面綠樹掩映、鳥語花香,空氣中沒有想像中令人不舒適的味道。
隔著垃圾儲存大廳巨大的玻璃窗,工作人員正在操作3隻巨型機械手臂,對數層樓高的」垃圾山」進行攪拌和分堆處理。只見垃圾之貌,而聞不到其「味」。
「每天,來自主城區及附近鄉鎮的生活垃圾,通過全封閉的垃圾運輸車運至接收大廳,卸料後便自動進入儲存大廳進行焚燒前的乾燥和分堆準備。」電廠相關負責人介紹,這個可容納2萬噸生活垃圾的儲存大廳是全封閉式的,垃圾滲漏液流入下面的收集池後,分三級進行處理,達到一級排放標準。揮發性氣體也有專門的收集管道引入煙氣處理區域。「也就是說,整個處理過程不會對環境造成顯著影響。」
據了解,電廠由重慶三峰環境產業集團(以下簡稱「三峰環境」)投資建設,項目於2012年6月建成投產,總投資10.5億元。該電廠每天可以處理生活垃圾2400噸,重慶主城區三分之一的生活垃圾都由其處理。目前利用垃圾焚燒發電超過12億度,每年上網電量可供約20萬戶居民一年用電。
值得一提的是,該電廠使用的4套垃圾焚燒爐均為三峰環境自主研發生產。「焚燒爐是垃圾焚燒發電廠最核心的技術,過去國內市場一直被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壟斷,價格居高不下。」三峰環境副總經理唐國華說。三峰環境垃圾焚燒發電採用國際主流技術,通過與重慶科技學院共同研發,實現產學研深度合作。
「目前,三峰環境垃圾焚燒發電技術成功實現本土化、產業化,在國內市場佔有率居於首位,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重慶理工大學教授朱新才評價,「如今,三峰環境產品和技術已經出口美國、德國等地。其中德國馬丁公司還曾是三峰環境技術的提供者,現在反過來開始採購三峰環境的產品,證明三峰環境產品在性價比上已經青出於藍。」
附近居民從害怕到叫好
2015年12月,重慶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獲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環境教育社會實踐基地」。目前,三峰環境已建成投用重慶豐盛和廣東汕尾兩個環保教育基地,累計接待中小學生、政企客戶和社會公眾等2萬餘人次,系統介紹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相關知識,還讓人親身體驗現代化垃圾焚燒發電廠高效環保的生產工藝。
國內垃圾焚燒發電一直吸引著市民關注,鄰避效應明顯。而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則取得了周圍居民理解,在廠裡上班的居民不在少數。
廖大姐的家距離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很近。她回憶說:「以前,聽說渣場要建在我屋門口,想到起都覺得臭。當時家裡的人都說要不得,怕豬兒都餵不活。後來看到工廠修得很漂亮,感覺和想像不太一樣。」
員工晏師傅點點頭說:「當時,我們還擔心對農作物會有汙染。結果工廠來跟我們商量,希望買我們種的菜,我是巴不得!他們敢吃嗎?我們都不太相信!」
廖大姐接著說:「幾年來,食堂一直買我們的菜,後來工廠讓我們來上班,每天我們幾十個人一起,吃住都在這裡,我們才相信了這個廠確實沒有汙染。現在這裡有空調吹,賣菜也不用大老遠挑到鎮上去了,還有工資可以拿。」
重慶垃圾焚燒技術優於歐盟
目前,國內外主要採用衛生填埋、焚燒和堆肥三種方法處理生活垃圾。大多數國家多採用衛生填埋法,其次是焚燒,堆肥發展較慢。
我國多數處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是填埋,而填埋法是將垃圾填入已預備好的坑中蓋上壓實,使其發生生物、物理、化學變化,分解有機物,達到減量化和無害化的目的。但是填埋的處理方式最容易造成地下水資源的二次汙染,對環境造成極大威脅。
由於衛生填埋法存在的環保隱患,新加坡、日本、瑞士等發達國家,都將焚燒作為生活垃圾處理的主要方法,這也是世界發達國家處理垃圾的發展趨勢。
在日本,垃圾焚燒處理比例一直居高不下。東京的中央焚燒廠距離日本皇宮僅3.5公裡。而在日本皇宮周邊7公裡範圍內,就有7座垃圾焚燒發電廠。
新加坡則實行全量焚燒、灰渣填埋的方式處理垃圾,「發展與維持足夠的焚燒廠以焚燒全部可以焚燒的垃圾,發展與維持足夠的填埋場處理全部不可焚燒的垃圾和焚燒後的灰燼。」
重慶科技學院科研處處長、重慶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周雄介紹,垃圾焚燒可以減少碳排放,減少耕地的佔用,降低填埋場可能產生的生態風險,避免地下水汙染,填埋場產生的沼氣容易發生爆炸。垃圾焚燒是資源的再利用,屬於再生能源。「從社會經濟效益上來說,重慶垃圾填埋70元一噸,垃圾焚燒為69.9元一噸,但一噸垃圾焚燒後可以發300多度電,不僅降低環境汙染,還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截至2015年,我市共建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場(廠)62個,主城區及其他區縣政府所在城區均實現了生活垃圾收運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全覆蓋。其中,主城區建有4座垃圾處理設施,衛生填埋場、焚燒發電廠各兩座,垃圾焚燒處理量約佔60%。
朱新才說:「不少公眾對於垃圾焚燒發電技術不了解,心存疑慮。實際上,這項技術目前已經相當成熟,重慶還有技術領先的本土企業,安全上是沒有問題的。此前,有日本專家來重慶考察,他們非常不理解,重慶的垃圾發電技術已經不亞於日本,但為什麼垃圾發電廠要建到這麼遠的地方?」
隨著城市生活的發展,重慶將面臨越來越嚴重的生活垃圾處理壓力,焚燒發電的方式無疑是保護城市環境的最佳選擇之一。在技術層面,重慶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已相當成熟,處於領先地位。
「現在重慶的焚燒技術,850℃以上的煙氣要停留兩秒,歐盟標準是900℃停留一秒。而同等高溫下煙氣停留時間越長排放出來越清潔,我們的技術是優於歐盟標準的。」周雄如是說。
為打消公眾疑慮,讓公眾更多地了解垃圾焚燒發電技術,重慶的垃圾焚燒處理項目下一步將加強透明化、公開化,讓公眾有更多的機會接觸、了解、參與垃圾發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