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黃曉明和Angelababy離婚的消息被傳得沸沸揚揚。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這個話題。
大家可能還記得,5年前黃曉明和baby的那場「世紀婚禮」,那高調的幸福不知豔羨了多少人。可萬萬沒想到,2021年開頭的一個重量級新聞,卻是baby發微博,澄清自己不是第三者!
緊接著,黃曉明也就此事發聲,他說baby不是小三,並且發話,絕對不允許任何輿論傷害到家人!
沒過多久,黃曉明再次發文:
到底為止,事情愈演愈烈,且兩人「離婚」傳聞也越傳越兇。
「看著昔日的恩愛夫妻,如今女方喊男方『黃先生』,發文也是冷冰冰;而男方除了澄清女方不是小三,口氣也很官方,不是離婚是啥?」大家議論紛紛。
不過五年時間,為何就從令人豔羨的世紀婚禮,走向了冰冷的隔空喊話,甚至是「離婚傳聞」呢?很多網友對此義憤填膺。
有的責怪黃曉明,「很明顯啊,黃教主對大寶貝不是真愛,只是一場霸道總裁的作秀欲。離婚,是遲早的事。」
有些網友則攻擊baby,「女方對黃曉明只是一場上位的『陰謀』利用。而現在,手中資源到手,微博粉絲過億,黃曉明自身身價卻逐日下降,可以拋棄了……」
這個現象令人費解。
黃曉明和baby在這場「真假離婚」傳聞中,招了很多網友的吐槽甚至罵。
但是,同樣是離婚話題,為啥前幾天周迅和高聖遠實打實的離婚官宣,底下評論卻祝福聲一片呢?
2.
為何有些「離婚」比較招罵?
第一,這可能與道德評價有關
在很多人心中,黃曉明對baby有提攜的作用。
在遇到黃曉明之前,baby的事業發展並不好。而那時,黃曉明已憑藉《新上海灘》、《風聲》等作品,風頭正勁。
兩人在一起後,baby的事業慢慢好了起來。她成功到內地發展,籤約華誼兄弟,成了華誼力捧的女明星。後憑藉跑男,人氣暴增,資源暴漲。
所以兩人的離婚傳聞,很容易讓網友們產生「陰謀論」的邏輯推理,「以前仰人鼻息,所以做小伏低,機場被罵都只能受著……現在腰杆子硬了,頒獎典禮上教主給baby提裙子,她頭都不回,不愧是『飛鳥盡,良弓藏』。」
但這,其實是屬於道德層面的捆綁。就像,有些關係中常見的「強盜邏輯」,「我對你那麼好,你為什麼不聽我的?」或者是,「我為你付出了那麼多,你為什麼要離開我?」
可事實上,我們為愛裡的付出而感動,卻也不需要把「結婚證」變成一紙「賣身契」,把道德、精神什麼都往裡裝。
第二,這可能與對「高調」的攻擊性有關
有些人的婚姻,偏愛低調日常,但也有些人,卻愛高調的奢華風。
我有個閨蜜娜娜,婚禮的時候極盡高調奢華。她男朋友說一定要給她一場女人們都羨慕的婚禮,為此,她們倆還在我們朋友面前幾番「炫耀」,我們開玩笑吐槽說,秀恩愛死得快啊,注意一下。而娜娜說,她這都不算炫耀,她媽媽在邀請賓客的時候,都會大肆講解和宣揚一下她的「豪華」婚禮。婚禮現場,場地奢華,星光熠熠,毫不遜色電影節紅毯。
結果,半年後,娜娜夫妻倆就離婚了。
而這時,曾經的高調,可能會留下被攻擊的縫隙。
一來,婚禮本來只是個傳遞幸福的儀式,結果卻成了一場「面子工程」,一次炫耀的凡爾賽,讓人不免懷疑關係中真心實意的分量。
二來,這裡面可能有反向形成。越表現出什麼,有可能是源於內心剛好缺什麼。太過於追求面子,從本質上講,反而顯得自信心不足。因為可能需要依賴一個外部評價體系,來增加對自己的認可。
三來,旁人對用力過猛的「高調」感到不舒服,也源於它讓旁人感受到了被攻擊,激發了人本能的競爭性。沒人喜歡體驗「loser」的感覺,一旦抓到機會,比如說離婚,曾經壓抑的攻擊性便會爆發。
第三,這可能與潛意識對於婚姻的預期有關
在集體潛意識中,婚姻可能承載著很多的期望。
它包含著「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的持久陪伴,「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的相知相惜,還有「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的你儂我儂。
但是,有些婚姻,網友們卻覺得有點「硌眼」。
它似乎與愛情的關係不大,卻與現實利益息息相關。網友猜測,他們是把婚姻當做改變階層的跳板,糾正不給力原生家庭的工具,把婚姻的紅利利用得一乾二淨。
而當類似這樣帶有強烈現實利益的婚姻結束時,這波攻擊也會來得更加迅猛。
尹建莉老師曾說,「婚姻從有儀式和登記開始,一直是純粹的社會產物,其功能是建立穩定的搭檔關係,以便生命和財富可控地延續。本質上說,婚姻與利益有關,與感情無關。」
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說,婚姻本身是存在實用性的利益價值的。夫妻兩人無論是作為經濟共同體,還是共同撫養下一代讓基因延續,這種穩定的關係都非常的具有功能性。
我們之所以會攻擊婚姻的現實利益價值,是因為在我們的集體潛意識中,婚姻的價值幾乎是綁定情感價值的。而這,也與文化和教育的影響分不開。
這些價值觀所塑造的對婚姻的高期望,遇到現實中的落差時,憤怒和不滿就產生了。它們潛藏於我們的內心深處,一旦尋覓到合適的外在「載體」,就變成了一把把利劍,投放了出去。
但事實上,婚姻裡的價值選擇可能是因人而異的。
有些朋友當情感價值不再,哪怕現實利益價值仍續存,他也揮揮手瀟灑往前走。但有一些,在婚姻中偏向現實利益價值。考慮到婚姻,讓自己和另一個人不僅成為經濟共同體,就算情感不怎麼炙熱,好像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3.
想得越通透,越能求仁得仁
有些朋友不禁發問,婚姻到底是什麼?
依我看,婚姻,不是一場道德綁架。因為你對我好過,幫助過我,我就要以身相許,一生不得離開?我們感念婚姻中的愛意和感動,但也卻不必為此「賣身」,在兩人情感發生變化時仍然無法結束。
婚姻,也不是一個「面子工程」。有時婚姻名存實亡,為何顧及臉面痛苦地維持?有時候手頭並不寬裕,為何傾家蕩產辦一場豪華婚禮?他人的認可,說到底,沒有自己真實的幸福感來得重要。
婚姻,它的現實價值和情感價值可能並不一定是重疊的。就像尹建莉老師說,「它從沒有承攬過要兩個人在心理上相契合,在靈魂上相陪伴的重任。」如果能夠在婚姻中體驗到很滋養的情感,那是我們選擇和經營的結果。
婚姻到底是什麼?這個決定恐怕得由我們自己來做。如果我們越能把婚姻的訴求想得越通透,越能夠求仁得仁,得到真正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