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
——戰國《孫子兵法勢篇》
中國是使用色彩象徵意義最早的國家。
古人根據空間、時間以及萬事萬物的運用變化所具備的規律,總結出了具有象徵意義的 「五行五色」這個色彩系統。
世間色彩千變萬化,但始終離不開五色。
青、赤、黃、白、黑。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合併黑玄而成五色。
青——萬物生長,碧血丹心。
紅——自古以來的赤色崇拜 。
皇——至高無上的皇權 。
白——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
黑——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傳統中國色有貴賤之分。
自西周開始,作為正色的青、赤、黃、白、黑成為了人們崇尚的色彩,象徵著高貴,是統治階層所使用的色彩。
而由五個正色兩兩混合而成的綠、紅、碧、紫、黃則為間色。
古人貴正色,賤間色。而綠是間色,也是「賤」色。
綠色,位於青色與黃色之間,被解釋為東方間色。
作為自然中最為常見的色彩,象徵著自然環境和生命力,代表了希望、活力和安全感。
儘管它在傳統色彩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卻並沒有成為古人心中可以被列為正色的最基礎的色彩,而是一種地位等級低下的間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裡。心之憂矣,曷維其已。
綠兮衣兮,綠衣黃裳。心之憂矣,曷維其亡。
——《詩經·邶風綠衣》
這首詩中的「綠」代指妾,而「黃」代指夫人,「綠衣黃裡」、「綠衣黃裳」皆比喻夫人失位而賤妾上僭。
在以黃為尊的朝代裡,綠並不是吉色。
早在漢代,青綠就是卑微的象徵,蔡邕寫過《青衣賦》,以青衣代舞婢。
《漢書東方朔傳》中有「董君綠幘」一語,「董君」指的是漢武帝姑母館陶公主的情夫董偃。董偃曾在漢武帝看望館陶公主時覲見過漢武帝,當時所戴的就是「綠幘」。
唐代顏師古注釋說:「綠幘,賤人之服也。」「綠」的卑賤之意不言而喻。
唐代六品、七品官著綠服,八品、九品官穿青服。白居易被貶為江州郡司馬,官列九品,所以《琵琶行》詩中用「青衫」代稱。
他的《憶微之》詩云:「折腰俱老綠衫中」,形容仕途坎坷,人老白首仍屈身於低微的「綠衫」行列之中。
宋代曾不含貶義的「青巾紫衣」,到元代則成了低賤樂戶特有的服飾。《元史·順帝紀》中記載:「禁倡優盛服,許男子裹青巾,婦女服紫衣,不許戴笠乘馬。」
到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後,對服飾進行了詳盡的規定。其中涉及到娼妓之家男性的是:「男子令戴綠巾,腰系紅搭膊,足穿帶毛豬皮靴。」
也就是說娼妓之家的男子,必須頭上帶著綠頭巾,腰上纏著紅布帶,腳上穿著毛豬皮的鞋。
可見,此時的「綠頭巾」一詞已經脫離了事實層面,成為一種象徵性的專有名詞進入到人們的日常用語中,並用來羞辱妻子有不貞行為的男人。
「爭奈這樣混帳戴綠頭巾的漢子,沒等那老婆與他一點好氣,便就在他面前爭妍取憐。」
——明西周生的《醒世姻緣傳》六十六回
明代富有想像力的文人還將那些頭戴「綠頭巾」的男子戲稱為「烏龜頭」。
「宅眷盡為膛目兔,舍人總做縮頭龜」。
——明人陶宗儀《南村綴耕錄》
因烏龜頭是也綠色的,就用「龜」來暗示舍人都是戴「綠帽子」的人。就此,「烏龜」、「王八」也與「綠帽子」密不可分了。
到了魏晉時期,政局動蕩,文人士大夫開始遠離朝政,寄情於山水。他們蔑視皇權禮法,期望可以掙脫等級的束縛,因此原本位於低下地位的間色——綠色,成為他們寄託情感的色彩,進而被大範圍地使用起來。
綠色生存成為古代中國人的價值追求和傳統風尚。綠色生存的行動主義者和行為藝術家,自古至今在中國相延成脈。
他們自覺從廟堂、從坊間、從紅塵鬧市中逃離出來,在自然環境和自然心態中,在自然的綠色和心態的綠色中,讓自己的心身實踐了野逸的生存。
這個群體常冠以綠色的名號,叫綠林好漢、叫山寨,傳達了種綠色文化意蘊。為什麼不叫長安好漢、汴京好漢?
那是首善之都,是主流社會,離心靈、精神的綠地很遠。只有遠離都城,才有山寨與綠林。也只有遠離主流之地,才能哨聚山林。
他們遊走在體制之外,追求自在的生活,相忘於江湖。他們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具有進擊性。當一個社會沒有能力維護百姓的利益時,子民們自發組織起來,以個體或者群體的方式維護公平義,就有了綠林俠義。
《詩經》在三百篇「風」「雅」「頌」中,「風」收入了 265 篇,佔到《詩經》的80% 。這些採自民間的篇章使《詩經》流淌著一股自然之風、綠色之景。
再到後來辭賦華章裡的綠色詞句:諸如「苔痕上階綠, 草色人簾青」,「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闊送青來」, 「芭蕉分綠與窗紗」, 「庭竹無綠滿窗」,「 綠玉窗前好寫書」… … 不計其數。
仿佛,從中國書畫到中國文學,它們的精神都有著天然的綠色質地。
梭羅因在瓦爾登湖畔歸隱,而被西方稱為綠色的聖人。那麼比他早1500年的陶淵明,就該是中國綠色的代表性人物。
陶淵明的名號都和光明與黑暗有關,名潛,潛隱的晦暗的,還沒有大白於天下; 字號為元亮、淵明,元亮是天乍亮的那一刻; 淵明,由深淵到光明,恰是知白和守黑。在中國古典綠色生存中,可以認為是最成熟的形態。
連當縣令的五鬥米俸祿都不要,掛印而去,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昨夜的星辰穿透千年光陰,仍在照亮當下的我們。在秦嶺和其他的山林之中,現代隱者絡繹不絕。
陶淵明以零成本創造了一種綠色的生存樣板,類似的綠色生存群體在中國由古代一直延續到現代。
中國綠,不同於中國紅,中國黃……它不雍容華貴,而是屬於平民的顏色,屬於生活的顏色。
蘇軾說:
湖上青山翠作堆,蔥蔥鬱鬱氣佳哉。笙歌叢裡抽身出,雲水光中洗眼來。
古人之贊詠綠色乃是廣義的綠色,其中深含著尊重生命、尊重自然,尊重人與其他生命體的和諧關係。
愛綠色就是愛一切生命,願與一切生命體為朋侶。
當我們在浮濁塵世裡呆久後,那牆角裡冒出的一抹綠意,總會讓我們看到希望。
且你越脆弱的時候,它越溫柔。
張愛玲說「你盡有蒼綠」,想來,生命的底色就是那一抹綠。
END
明遠藝站:一個分享文藝美、藝術美,給你們送去陽光和溫暖的公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