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7年「七七事變」,日本帝國主義對中國的瘋狂侵略步步升級。在日偽的黑暗統治下,多少仁人志士不甘沉淪,不當亡國奴,奮起抗爭,表現了中國人不屈的民族氣節。「末代狀元」劉春霖就是其中的一位。日偽漢奸曾以利祿誘他為日偽政權效力,但遭到他的怒斥,其民族氣節為世人所稱道。
慈禧太后欽點「末代狀元」
劉春霖,直隸省河間府肅寧縣(今河北省肅寧縣)人,於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中甲辰科狀元後,第二年科舉取士制度被廢除,他便成了「末代狀元」。
有關劉春霖高中狀元之事,民聞甚多。據說是由慈禧太后欽定的。殿試後,主考大臣把入選的試卷按名次排列,呈請慈禧太后「欽定」。當時內外交困,憂心忡忡的慈禧太后正準備做七十大壽,想從科舉之中得到一點吉兆。她先看了幾個人的卷子,覺得都不合自己的心意。當看到劉春霖的考卷時,卷面上那清秀雋麗的小楷字,慈禧眉宇舒展,又一端詳「劉春霖」三個字,更是頻頻點頭。原來,這一年大旱,慈禧聯想到「春霖」即春風化雨,普降甘霖,加之劉春霖籍貫直隸肅寧,更覺得這個地名符合她盼望肅靜安寧的心願,於是點劉春霖為一甲頭名狀元。
劉春霖得中狀元後,被派往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回國,歷任諮政院議員、直隸法政學校提調、北洋師範學校監督等職。1927年以後他辭去公職賦閒在家,先寓於上海,後移居北平(今北京),其地址是今天的西城區新文化街(原石附馬大街)以南的西智義胡同。辭官後,他終日以詩書、字畫為伴,聊以自慰。雖隱居不仕,但對國家前途頗為關心。
拒絕擔任偽滿洲國「教育部長」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了東三省,第二年便扶植清廢帝溥儀做傀儡,建立了偽「滿洲國」。為了招兵買馬,溥儀除了籠絡一批清末的遺老遺少外,還想讓一些在社會上有影響力的人物為其效力。1935年3月,偽滿政府總理鄭孝胥派人以溥儀名義,以重金到北平聘請63歲的「末代狀元」劉春霖出任偽滿洲國「教育部長」。所派一行二人帶著溥儀親自籤署的「詔書」前往北平,並攜帶了許多東北特產,作為見面禮。
他們在正陽門東站(前門火車站)下了火車後,便坐上一輛汽車,直奔位於城西的劉春霖府邸,先是將帶來的東北特產送上,隨後說明來意,並取出溥儀籤署的「詔書」,遞到劉春霖面前。劉春霖看了兩眼,言道:「而今我年事已高,體弱多病,難以勝任這『教育部長』之職,還是另請高明吧!」隨後「送客」之門外。
二人垂頭喪氣地回到瀋陽,如實向鄭孝胥說了劉春霖婉言謝絕任職之事。鄭孝胥聽後極為惱火,將這二人訓斥了一頓。
過了一個月,鄭孝胥親自登門拜訪劉春霖。但他從瀋陽趕到北平後並沒有急於拜訪劉春霖,而是先拜訪了幾位劉春霖的故友,了解劉春霖的為人、秉性與愛好。其中一位介紹說,劉狀元嗜好品茶鑑水,尤其喜歡京城老字號「張一元」的茶葉,於是鄭孝胥特意到前門外大柵欄「張一元茶莊」買了幾斤極品好茶,隨後到石附馬大街拜訪劉春霖。
鄭孝胥與劉春霖同為書法名家,但他比劉春霖大十二歲,故稱其為「賢弟」。見面後,鄭孝胥並不提及請他任職之事,而談論起書法藝術來,從唐宋元時的四大名家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趙(孟),聊到前(清)朝四大名家劉(墉)、成(親王,即乾隆帝第十一子永瑆)、翁(方綱)、鐵(保)。劉春霖只是附和著,但對他的真正來意心知肚明。突然,鄭孝胥話鋒一轉:「賢弟,您是老佛爺慈禧皇太后欽點的狀元,而今滿洲國仍是大清的天下,康德皇帝對您厚愛倍加,特派我請您到滿洲國任要職,您可不能辜負聖上的厚望?」聞聽此言,劉春霖義正詞嚴道:「如今君非昔日之君,臣亦非昔日之臣,豈能隨汝而毀我之譽!」說著打開房門,並把他帶來的茶葉扔到他的手裡,鄭孝胥見他態度很堅決,頹喪地離開了劉府。
拒絕為日本商鋪題寫匾額
劉春霖是近代著名書法家,以楷書享譽京城,曾有「楷法冠當世,後學宗之」之譽。他的楷體字清秀、挺拔、疏淡,方、圓、剛、柔渾為一體,筆致秀潤穩健、流暢中寓古樸之風格,堪稱一絕。其書碑、書扇、書聯、書匾、書條幅等墨寶頗受文人雅士所青睞。
「七七事變」不久,日軍佔領了北京城。隨著軍事侵略的不斷深入,經濟侵略也逐漸推進,京城街頭出現了不少銷售日本商品(俗稱「東洋貨」)的店鋪,有的商鋪就是日本人開的。
匾額是店鋪的金字招牌,不但製作精良,其題字大多出自名人或書法名家之手,於是有的日本商人也效仿京城老字號,請書法名家為自己的店鋪題寫匾額。
有個叫加藤的日本人在城東的八面槽大街(今王府井大街中段)開了一家「富士車行」,專門出售日本產的自行車。他聽說「末代狀元」劉春霖的書法技藝超群,便慕名到石附馬大街劉春霖府上拜訪,請他題寫匾額。可他剛說明了來意,就遭到劉春霖的拒絕,隨後便被「送客」出門。
但這傢伙並不死心,以為劉春霖嫌自己出的錢少,不願題寫,所以三天之後又二次登門,並帶來四根金燦燦的金條。他對劉春霖言道:「只要你為鄙店題寫匾額,我願以每字一根金條付酬金,劉君意下如何?」劉春霖蔑視道:「別是一個字一根金條,就是一個字一座金山我也不會題寫,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加藤被劉春霖一副鐵骨錚錚、大義凜然的氣質所鎮服,灰溜溜地走了。
沒過幾天,又有一位日本商人來到劉春霖府上。這人四十歲上下,身材不高,胖胖的臉,嘴上一撮「仁丹胡」,一走進劉春霖的客廳就用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自報家門。原來他是西四牌樓附近「東亞樓」飯莊的日本老闆松本一郎,也是慕名請劉春霖題寫匾額的。他是個「中國通」,對中國文化禮儀頗有了解,所以來之前特意到琉璃廠一家知名的「南紙店」購買了一套上乘的「文房四寶」,算是見面禮。劉春霖聞聽他是日本人,也是前來求字的,二話不說,便也把他「請」了出去。
拒絕出任偽北平市「市長」
「七七事變」後,北平組建了日偽政權,於是想找些社會名流出來撐臺,而「末代狀元」劉春霖就名列其中。他們曾幾次派人威逼利誘,逼迫劉春霖出任偽教育署官員,但劉春霖臥床裝病,巧妙地躲過了敵人的威逼。
1940年3月在日寇授意下成立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同年6月與劉春霖同科的進士王揖唐任委員長兼內務署督辦。他自認為與劉春霖有交情,既是同科進士,又一同去日本留學,平素關係不錯。而劉春霖是「末代狀元」,民國初期曾在政府部門任職,有很大的影響力,如果請他「出山」擔任偽北平市長,不但能助我一臂之力,還能使自己在日本人面前討個好。
一天,王揖唐西裝革履,頭戴日本軍帽,帶著貴重禮品,神氣活現地去石附馬大街拜訪劉春霖。
一見王揖唐頭戴日本軍帽,滿副奴才相,劉春霖很是不悅。因為王出任偽職,他已有耳聞。賓主坐定後,王揖唐雙手一拱,直奔主題:「仁兄之品德、才華,勝弟十倍,望兄能為我維持政務,弟感三生有幸!這北平『市長』之職,非仁兄莫屬呀!」可還沒等他把話說完,劉春霖便驀地從藤椅中站起來,將一杯茶水潑在地上,痛斥道:「我是決不會依附外國侵略者的。當漢奸是不會有好下場的,請免開尊口!」王揖唐見狀,只得灰溜溜地告退了。
受到劉春霖譴責和訓斥的王揖唐惱羞成怒,第二天就派兵到劉春霖家,抄走了全部家具,還將他歷年收藏的書畫珍寶洗劫一空,並將其全家趕出家門。劉春霖憤憤地說:「寧作華丐,不當漢奸!」後來在社會輿論的強大壓力下,王揖唐方許其歸家,允其以重金贖回書畫,並發還了抄走的財物。
1942年1月18日,劉春霖因心臟病猝發在北京病逝,終年70歲,歸葬於河北保定西郊魯崗村,其「墓志銘」上有「退隱林下,憂國憂民。痛斥賊寇,豪氣千鈞」之褒揚。人們為他舉辦了十分隆重的葬禮,哀悼者絡繹不絕,許多知名人士送去輓聯、輓詞。
(本文節選自《光陰裡的老北京》)
《光陰裡的老北京》
ISBN:978-7-5166-2907-9
戶力平 著
新華出版社 2017年1月
定價:37.00元
原文轉自: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