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宗由達摩傳入中國,成為第一代祖師,之後每一代傳一人,到了第六代慧能時期,禪宗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慧能為首的南宗,一派是神秀為首的北宗,兩派在對佛法的禪修上有不同的看法。
神秀入京傳法使得北宗盛極一時,從當時禪宗在全國範圍的勢力對比來看,北宗佔有絕對優勢,南宗基本上只在曹溪一帶活動,其它還有一些傳自弘忍的派別,北宗沒有必要對南宗進行排斥。神秀本著同道如已的宗教精神,還曾數次向武則天和中宗推薦過慧能,可見兩宗基本和平相處。第一個出來指責北宗,挑起頓漸之爭的是南宗傳人神會,其時神秀與慧能皆已謝世多年。
神會,俗姓高,湖北襄陽人,年輕時出家,據說曾修習過北宗禪法。後來聽說慧能在曹溪闡發頓教,於是前往求法。慧能去世後,神會行腳四方,參訪各家,於唐玄宗開元八年奉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從此便開始在北方宣傳慧能的南宗禪。
神會憑著南宗富有彈性的理論和出色的辯論才能,宣揚慧能的曹溪禪法不著萬有,隨心解悟,同時稱北宗禪法是漸修之法,執著於住心看淨,難以達到真實解脫。同時,神會開始提出五祖弘忍單傳衣法于慧能,唯有慧能得弘忍真傳,暗示他宗皆是傍出。在神會看來,既然歷代衣法只是單傳一人,當然只有此人可稱正宗。道統論是神會攻擊北宗的重要依據。神會的攻勢咄咄逼人,嵩洛地區頗有勢力的神秀門徒自然不甘示弱,他們開始立碑作傳,排列歷代祖師之名,竟然不提慧能之名。雙方遂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這種形勢下,神會索性正面向北宗挑戰。開元二十年,神會在滑臺大雲寺設無遮大會,與「兩京名播、海外知聞」的山東崇遠法師進行了一場關於南北禪宗正傍是非的大辯論。所謂無遮大會,是說對於參加之人是僧是俗是老是幼不加限制,以示開誠布公於天下。神會在這次大會上表現出宗教家的氣勢,說:「神會今設無遮大會兼莊嚴道場,不為功德,為天下學道者定宗旨,為天下學道者辨是非。」又言:「我今謂弘揚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眾生知聞,豈惜身命?」其指責北宗則大致有以下幾點:
1.傳承上北宗是傍出,歷代大師衣法只傳一人,令弘法者有所稟承,讓天下學道人有所歸依。慧能得衣法,就是名正言順的六代祖師。神秀沒有得衣法,就不能被稱為六代祖師。而且,自祖師以來一代只與一人付心印,而北宗後人卻立了神秀與法如和尚同時為六代,實在是「飾魚目以充珍,將夜光而為寶」。神會把衣法的問題上升到道統的高度,在封建時代本身是一把利刃,無人敢當其鋒。北宗門人在此如同挨了一記悶棍。
2.法門頓漸不同。神會強調:「我六代大師,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而神秀卻叫人息妄觀心,慢慢去除身心三毒六賊,豈不是漸修?而且,神秀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這種看淨的念頭恰恰是執著的妄念,都是對修道解脫的障礙。神會強調,歷代祖師從來如此修習,「心不在內,亦不在外」這才是真正的坐,見本性才是禪,並不教人坐身住心入定,只是修行般若波羅蜜法。神會此說指出北宗門徒執著禪坐十分符合佛教義旨,北宗門人就算能以法相之學會通般若空觀,也難以發揮。
3. 北宗與朝廷關係深厚。既然神秀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德行受到天下肯定,何以就不能為第六代呢?神會指出:自達摩直至慧能,沒有做帝師的,都是潛默傳法,與政府不相來往,保持出世本色。神秀縱然貴為國師,最多也只是有所建樹,但卻與祖師的意旨不符,所以不能是第六代。
神會在此次大會上確實雄辯過人,膽量不凡,從現存的記錄看神會在這次大會上可以算是是大獲全勝,北宗門人忍氣而歸。滑臺大會後,南宗禪法在北方傳播的速度明顯地加快。天下學禪者都開始關心頓漸的問題。滑臺大會就象是一則極富剌激性的新聞,神會一時名聲大振,雖然同時遭到北宗門人的迫害,但神會這一步驟本身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神會身後地位直線上升。先是代宗寶應二年(763),敕於洛陽龍門神會塔所置寶應寺;接著於大曆五年(770),敕賜祖堂額號「真宗般若傳法之堂」;又於大曆七年,敕賜塔額號「般若大師之塔」;其後,德宗貞元十二年(796),敕皇太子召集天下禪門名師,楷定禪門宗旨,搜求傳法傍正,決定立神會為禪宗七祖,並御製七祖贊),這樣南北宗爭奪正統的鬥爭告一段落。但是由於某些原因,神會的七祖地位未得到後世禪宗界承認。神會的那套道統論畢竟沒有能規定禪宗文化自身的發展軌跡,活潑自然、邪正由心的禪最終顯發出遍地開花結果的勃勃生機。
神會是南宗禪向北方展開的急先鋒,他高明的辯才和非凡的膽識為南宗禪在北方打開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神秀北宗禪盛行和唯識宗、華嚴宗根基深厚的中原地區,神會以激烈辯爭的方式向僧俗指出,南方還有頓修頓悟、直了心性的禪系存在。神會繼承和發揚慧能禪學,針對北宗禪重於形式的學究氣,運用慧能禪學中的般若學說對其攻而破之,從而在北宗勢力範圍中使南宗禪學成功地宣揚開去,功不可沒。
然而神會本人的禪學似乎並不那高明。神會以般若學說破除北宗對於清淨真心的執著,在自己的禪學中卻立一「知」性作為通往解脫的根據。在神會看來,「知」性也是有兩種門徑的,一種是靈明真如之知,實際上即是清淨無為的佛性,另一種則是類似於理性認識的「知見」、「知解」。以此知見洞察了一切事物心態本來是念念不住的,就是覺悟狀態。而且,知見在修道中又是入門的鑰匙,沒有修習之前,先需知解,知解漸深,則逐漸妄念減輕。這與慧能禪學中的一念之中顯現佛性,佛性在念而離念的觀點相比,在佛學理論上倒退不少,有些《壇經》版本說神會是個知解信徒,似乎並非毫無根據。從後世禪宗的發展來看,荷澤系由於依附於王朝政權,在武宗滅佛後就逐漸衰亡了。因而,北宗的衰落並未導致神會一系的發達,相反,真正得到發展的是慧能門下那些保持了出世修行本色的禪學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