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禪與妄禪,禪宗南北之爭,佛教如何辨別真偽?

2021-01-21 普通人看世界

禪宗由達摩傳入中國,成為第一代祖師,之後每一代傳一人,到了第六代慧能時期,禪宗分裂為兩派,一派是慧能為首的南宗,一派是神秀為首的北宗,兩派在對佛法的禪修上有不同的看法。

神秀入京傳法使得北宗盛極一時,從當時禪宗在全國範圍的勢力對比來看,北宗佔有絕對優勢,南宗基本上只在曹溪一帶活動,其它還有一些傳自弘忍的派別,北宗沒有必要對南宗進行排斥。神秀本著同道如已的宗教精神,還曾數次向武則天和中宗推薦過慧能,可見兩宗基本和平相處。第一個出來指責北宗,挑起頓漸之爭的是南宗傳人神會,其時神秀與慧能皆已謝世多年。

神會,俗姓高,湖北襄陽人,年輕時出家,據說曾修習過北宗禪法。後來聽說慧能在曹溪闡發頓教,於是前往求法。慧能去世後,神會行腳四方,參訪各家,於唐玄宗開元八年奉敕配住南陽龍興寺,從此便開始在北方宣傳慧能的南宗禪。

神會憑著南宗富有彈性的理論和出色的辯論才能,宣揚慧能的曹溪禪法不著萬有,隨心解悟,同時稱北宗禪法是漸修之法,執著於住心看淨,難以達到真實解脫。同時,神會開始提出五祖弘忍單傳衣法于慧能,唯有慧能得弘忍真傳,暗示他宗皆是傍出。在神會看來,既然歷代衣法只是單傳一人,當然只有此人可稱正宗。道統論是神會攻擊北宗的重要依據。神會的攻勢咄咄逼人,嵩洛地區頗有勢力的神秀門徒自然不甘示弱,他們開始立碑作傳,排列歷代祖師之名,竟然不提慧能之名。雙方遂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

在這種形勢下,神會索性正面向北宗挑戰。開元二十年,神會在滑臺大雲寺設無遮大會,與「兩京名播、海外知聞」的山東崇遠法師進行了一場關於南北禪宗正傍是非的大辯論。所謂無遮大會,是說對於參加之人是僧是俗是老是幼不加限制,以示開誠布公於天下。神會在這次大會上表現出宗教家的氣勢,說:「神會今設無遮大會兼莊嚴道場,不為功德,為天下學道者定宗旨,為天下學道者辨是非。」又言:「我今謂弘揚大乘,建立正法,令一切眾生知聞,豈惜身命?」其指責北宗則大致有以下幾點:

1.傳承上北宗是傍出,歷代大師衣法只傳一人,令弘法者有所稟承,讓天下學道人有所歸依。慧能得衣法,就是名正言順的六代祖師。神秀沒有得衣法,就不能被稱為六代祖師。而且,自祖師以來一代只與一人付心印,而北宗後人卻立了神秀與法如和尚同時為六代,實在是「飾魚目以充珍,將夜光而為寶」。神會把衣法的問題上升到道統的高度,在封建時代本身是一把利刃,無人敢當其鋒。北宗門人在此如同挨了一記悶棍。

2.法門頓漸不同。神會強調:「我六代大師,一皆言單刀直入,直了見性,不言階漸。」而神秀卻叫人息妄觀心,慢慢去除身心三毒六賊,豈不是漸修?而且,神秀教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證,這種看淨的念頭恰恰是執著的妄念,都是對修道解脫的障礙。神會強調,歷代祖師從來如此修習,「心不在內,亦不在外」這才是真正的坐,見本性才是禪,並不教人坐身住心入定,只是修行般若波羅蜜法。神會此說指出北宗門徒執著禪坐十分符合佛教義旨,北宗門人就算能以法相之學會通般若空觀,也難以發揮。

3. 北宗與朝廷關係深厚。既然神秀為兩京法主,三帝門師,德行受到天下肯定,何以就不能為第六代呢?神會指出:自達摩直至慧能,沒有做帝師的,都是潛默傳法,與政府不相來往,保持出世本色。神秀縱然貴為國師,最多也只是有所建樹,但卻與祖師的意旨不符,所以不能是第六代。

神會在此次大會上確實雄辯過人,膽量不凡,從現存的記錄看神會在這次大會上可以算是是大獲全勝,北宗門人忍氣而歸。滑臺大會後,南宗禪法在北方傳播的速度明顯地加快。天下學禪者都開始關心頓漸的問題。滑臺大會就象是一則極富剌激性的新聞,神會一時名聲大振,雖然同時遭到北宗門人的迫害,但神會這一步驟本身取得了意外的成功。

神會身後地位直線上升。先是代宗寶應二年(763),敕於洛陽龍門神會塔所置寶應寺;接著於大曆五年(770),敕賜祖堂額號「真宗般若傳法之堂」;又於大曆七年,敕賜塔額號「般若大師之塔」;其後,德宗貞元十二年(796),敕皇太子召集天下禪門名師,楷定禪門宗旨,搜求傳法傍正,決定立神會為禪宗七祖,並御製七祖贊),這樣南北宗爭奪正統的鬥爭告一段落。但是由於某些原因,神會的七祖地位未得到後世禪宗界承認。神會的那套道統論畢竟沒有能規定禪宗文化自身的發展軌跡,活潑自然、邪正由心的禪最終顯發出遍地開花結果的勃勃生機。

神會是南宗禪向北方展開的急先鋒,他高明的辯才和非凡的膽識為南宗禪在北方打開局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神秀北宗禪盛行和唯識宗、華嚴宗根基深厚的中原地區,神會以激烈辯爭的方式向僧俗指出,南方還有頓修頓悟、直了心性的禪系存在。神會繼承和發揚慧能禪學,針對北宗禪重於形式的學究氣,運用慧能禪學中的般若學說對其攻而破之,從而在北宗勢力範圍中使南宗禪學成功地宣揚開去,功不可沒。

然而神會本人的禪學似乎並不那高明。神會以般若學說破除北宗對於清淨真心的執著,在自己的禪學中卻立一「知」性作為通往解脫的根據。在神會看來,「知」性也是有兩種門徑的,一種是靈明真如之知,實際上即是清淨無為的佛性,另一種則是類似於理性認識的「知見」、「知解」。以此知見洞察了一切事物心態本來是念念不住的,就是覺悟狀態。而且,知見在修道中又是入門的鑰匙,沒有修習之前,先需知解,知解漸深,則逐漸妄念減輕。這與慧能禪學中的一念之中顯現佛性,佛性在念而離念的觀點相比,在佛學理論上倒退不少,有些《壇經》版本說神會是個知解信徒,似乎並非毫無根據。從後世禪宗的發展來看,荷澤系由於依附於王朝政權,在武宗滅佛後就逐漸衰亡了。因而,北宗的衰落並未導致神會一系的發達,相反,真正得到發展的是慧能門下那些保持了出世修行本色的禪學系統。

相關焦點

  • 三水國學│禪宗南北之爭始末
    說起「南頓北漸」四個字,相信很多朋友對此並不陌生,它代表了中國禪宗史上最大的公案——南北禪宗的分裂。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已是當下很多人的口頭禪,六祖大師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惠能大師早年喪父,家居嶺南煙瘴之地,雖不識字但是無師自通,在五祖門下八個月便以一首偈蓋過了當時的「大師兄」神秀,得到了五祖弘忍秘傳心印。
  • 佛教「禪」又分世間禪和出世間禪,那麼什麼是如來禪和祖師禪呢?
    就如中國的禪宗思想,除了有修身養性的學識,也有很多學佛者把佛家的文化融入到企業管理當中去。在我們生活中,很多學佛修行的人,常常提到「禪」,本文大茶經通過近代大德高僧生活禪的創導者淨慧長老所作《雙峰禪語》裡記載,在四祖第二屆禪七法會的講座中,分享佛學「禪」的知識,讓「禪」在我們生活中得以受用。禪者曰:「按照佛教的教義,禪又可以分為世間禪和出世間禪兩大類。
  • 佛系青年注意了,來看看鈴木大拙如何說禪,又如何解釋禪是什麼
    查漢語字典,把「禪」分為動詞和名詞,動詞的「禪」,解釋為梵語「禪那」的簡稱,意思是靜坐默念;名詞的「禪」,解釋為「佛教有關的事務」。這種解釋方法,說了就像沒說,很難讓人明白,而且,也不準確。禪為什麼難以解釋呢?因為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就像「數學」、「化學」這樣的概念,三言兩語說不清楚,並且,禪又是一個佛教術語,佛教有自己的體系和詞語。
  • 經歷了一次禪七修行,體悟了禪宗直截了當的佛性
    從禪七回來至今,卻又是萬千念頭生、萬千念頭死,所不同的是念頭開始繞著思維修的路徑走,藉由提念、轉念、化念、思維修,讓橫衝直撞慣了的念頭轉向,讓習慣在眼、耳、鼻等等六根門中進進出出的念頭找到安住的空間。這念心是沒有半點增減、不曾生滅,原來禪七就是讓自己的覺性藉由數息、參話頭、中道實相觀站得起來又站得長,跌了很快又爬起來;原來禪七就是讓念頭離開平時熟悉的路徑,不再在六根門中忙進又忙出;原來每一個當下都是要讓覺性長大的殊勝因緣,習氣來了似乎可以不再懊惱、討厭,因為知道覺性才是自己,發現了習氣時竟然也坐在覺性上了;原來自己的一切分別與覺受呈現的都只是自己的心念與心量。
  • 「指月明相」-禪月畫派展覽第一回暨禪月畫派研討會
    大興禪宗道場的馬祖道一歸真于靖安寶峰寺,創建禪宗戒律的百丈懷海住持於奉新百丈山。禪宗「一花五葉」,臨濟宗萌芽於宜豐黃檗,曹洞宗揚穗於宜豐洞山,溈仰宗落果於袁州仰山。五百裡禪宗祖庭、雲蒸霞蔚,蔚為大觀。禪宗從南北朝時的濫觴,到唐宋時期的勃興,對中國畫的影響非常深刻,正如東坡所云,「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
  • 鬼斧神工賞盆景之:盆景中的佛與禪
    鬼斧神工賞盆景之:盆景中的佛與禪花木君盆景是中國優秀傳統藝術之一,被譽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盆景運用園藝技術,縮龍成寸,以小見大,將浩瀚的大千世界濃縮於咫尺盆中,是一門獨特的生命藝術,是我國文化藝術之中當之無愧的國粹。
  • 《禪與樂》——南懷瑾與星雲大師共同力薦
    著有《中國宗教音樂》、《淨土天音》、《撿起金葉》、《佛教音樂的華化》等多部著作。現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所長、宗教藝術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會長、中國佛教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 **內容簡介** 《禪與樂》是國內第一本關於禪與音樂的著作,是著名學者田青先生的十年力作。
  • 2011辛卯年第六屆少林問禪之機鋒·辨·禪隆重開幕
    開幕式現場登封市委常委、統戰部長、副市長楊潔先生發表致辭永信法師與活動評委共同主法參加活動的四眾弟子佛教在線河南訊 為弘揚禪宗文化,令大眾普沐教澤,2011年8月26日下午2點整,由河南嵩山少林寺與佛教在線
  • 佛教中「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意思?禪宗為什麼敢呵佛斥祖?
    除了禪宗,書裡還包含其它佛教文化知識以及城市發展歷史、中國詩人和佛教之間的相互影響、佛教寺院的生存現狀以及發展歷程等知識,作者語氣文字是亦莊亦諧的風格,讀來興趣盎然,不會因為禪宗經義、規章的講解而枯燥。
  • 息諸外緣,剋期取證:少林寺庚子年「禪七」今日起七
    佛教在線嵩山訊 2020年11月19日,農曆十月初五,達摩祖師誕辰,禪宗祖庭少林寺一年一度的冬季「精進禪七」今日起七。本次禪七禮請紹雲長老、修圓法師、本如法師、耀融法師、隆中法師、正超法師為首座,西堂延典法師,後堂續發法師,堂主常慈法師,維那延篪法師,代典座延箏法師,知客延典法師、延豊法師。
  • 2011辛卯年第六屆少林問禪之機鋒·辨·禪圓滿閉幕
    少林寺方丈永信法師為一等獎獲得者道悟法師頒發獎狀道悟法師致獲獎感言佛教在線安虎生總幹事致辭合影留念佛教在線河南訊 2011年8月28日上午,在一場精彩絕倫的決賽後,2011辛卯年第六屆少林問禪之機鋒·辨·禪活動比賽結果公布:來自中國佛學院的道悟法師獲得了此次獲得的一等獎。
  • 禪堂即是選佛場 走進少林寺「精進禪七」的最後一天
    今天是庚子年少林寺「精進禪七」的最後一天,來自全國各地的一百餘名禪和子將在今天接受永信大和尚、禪堂班首的考功。 ▲歡喜合影 禪宗叢林,每逢冬日農事已了,更無其他雜務,便以參禪打坐為法門,以每七日為一期,叫作「打禪七」。「打禪七」是佛教禪宗重要的修行方式,要在禪堂裡進行。
  • 說禪,從看山是山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惟信的「三般見解」,正是他在參禪中悟道過程的表述,「是同是別」的問題正是抓住了禪的本質提出的。第一階段的見解是「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個階段中,人處於迷妄的狀態。這是因為:一、把我與山水分開,我是主體,山水是客體,我不是山水,山水也不是我,是我見到了山水,山水離我而存在;二、把山與水分開,山不是水,水不是山,山與水是有區別的,是色界中的「有」,是肯定的。
  • 禪是一種心靈文化
    禪的許多特質,包括洞察力、趣味及藝術性,都可以追溯到莊子,這位中國偉大的哲學家、文學天才和生活藝術大師。託馬斯?默頓(Thomas Merton)對禪的家譜作了以下的觀察:   毫無疑問的,莊子所代表的思想與文化,將純理論的印度佛教轉化為幽默的、打破偶像的、完全實用的中國佛教和日本佛教,並因而延伸出了各種禪的門派。
  • 會議︱從中國禪到當代禪修:東亞禪宗的歷史形成與思想建構
    當「佛系」一詞成為流行語,漢語佛學並未藉之以遣興;在天下說禪的時代,禪宗史的研究卻依舊顯得波瀾不驚。然而在潛移暗化之中,十餘年來的禪宗史研究也出現了一些頗應注目的方面,表現之一是多學科介入與合作,除了傳統的佛教義理學、史學和文獻學外,社會學、語文學,人文地理學等學科也參與進來,從而開闢出不少可堪耕耘的解析空間。
  • 詩僧王梵志:以禪入詩,意味深長
    佛教與其它宗教有著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不單純地依靠信仰,而更注意「智慧」,強調「慧解脫」,也就是說,佛教徒一定要通過自己的努力,用心靈智慧去感知宇宙,認識人生,消除痛苦,獲得解脫,從而達到」大徹大悟」的理想境界。而「彈宗」則更是追求心靈的慧悟。禪詩即佛教詩歌,是指宣揚佛理或具有禪意禪趣的詩。
  •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
    禪宗使佛與茶相互結合,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中華茶文化經過幾千年的創造積累,己成為一個多民族、多社會結構、多層次的文化整合系統,它蘊涵著佛家的禪機、道家的清寂、儒家的理念。佛茶最初雖然是為了養生、清思,但禪宗使佛學精華與茶文化相互結合,佛理與茶理真正貫通,禪的哲學精神與茶的精神內涵融為一體。「茶禪一味」,明心見性,創造了飲茶意境。最早以茶自娛的道家,雖然是從藥理出發認識茶的作用,但飲茶後的神清氣爽與道家修煉的主張內省相通後,道家從飲茶中得到自身與天地宇宙合為一氣的真切感受,悟出飲茶是為了「探虛玄而參造化,清神身而出塵表」。
  • 武庚紀:子羽誅殺惡禪,真禪救活子羽,白龍和黑龍登場
    《武庚紀》第113集是神域大戰的關鍵一集,子羽和惡禪的戰鬥有了結果。理論上是子羽和惡禪同歸於盡,子羽誅殺惡禪,也死在了罪業輪迴之中。但因為惡禪被誅殺,真禪再度出現,最終救活子羽。另外白龍和黑龍正式登場,白龍不同於黑龍,雖然也是遠古神族,但白龍心地善良,就算被阿嵐暗算,也沒有爆發出任何殺意,反而還救了阿嵐。
  • 佛教福地蘄州廣濟縣與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緣「四緣"
    其縣名乃取佛教語「廣施佛法,濟度眾生」之意即名廣濟縣。據史載,東晉佛教傳入蘄州地域後,尤其唐代此地佛教尤為盛行,有"千寺之縣″讚譽。廣濟縣佛名縣一叫一千四百多年,故有"千年之縣″盛譽。  廣濟」一詞,本來源於《觀世音菩薩授記經》:「當發菩提心,廣濟諸眾生。」漢字詞條"廣濟",涵蓋"廣施佛法,濟度眾生"佛教之義。千年佛縣廣濟縣,其佛教文化"廣″而厚之,"廣″切道之,"廣"為遠之。
  • 禪要參悟,要參悟就得動腦筋,就得日思夜想,就得向人發問
    那一日,有僧人問趙州從諗禪師:「如何是祖師西來意?」祖師西來意,就是禪的意趣。可趙州禪師卻回答說是:「庭前柏樹子。」僧人搞不明白:「請別用境物作比喻可好?」趙州禪師解釋:「我並沒用境物來作比喻。」於是僧又重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