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素描頭像的概述
素描頭像要做到形神兼備,首先要求形準,然後才是神態表現。畫得像與不像,關鍵是能否抓住對象的造型特徵,如臉型、五官特點等。作畫前觀察了解對象,熟悉對象特徵,作畫時就不會顧此失彼,以致丟掉基本形。同時,畫前觀察,增強對對象性格的認識,也有助於以後的神態刻畫。
真人有豐富的局部細節和表情,運動會造成形體的變化微妙。對這些複雜的形體,除了遵循一般的素描表現規律和方法外,必須對各部分結構作深入了解,從內部結構來理解外部的形體變化,而不是單純地描摹形體的外表。這樣才能做到主動完整地表現對象。
畫好素描頭像,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應由易至難,循序漸進。先進行頭像寫生練習,再畫半身像,最後才是全身素描。在寫生實踐中,運用素描基本原理很重要,它能幫助解釋難解的現象,但更多的是要在不斷的作畫過程中去體驗與感悟,積累經驗。只有持之以恆,才能真正熟練地把握塑造對象。
2.頭骨結構
頭骨的形狀決定了頭部的外形特徵。整個頭骨的正面和頂面呈長方形,側面則接近正方形。這個方形比例對於掌握頭部的體積概念非常重要。頭骨由腦顱骨骼和面顱骨骼構成,其中額骨、頂骨、預骨、枕骨構成堅固的球形腦顱骨。鼻骨、顴骨、上頜骨、下領骨等,構成面顱骨骼。
人的頭骨上有一些突出的結構點叫骨點。骨點的位置決定著頭像的輪廓和形體起伏。如果將骨點用線連起來,即形成頭部造型的基礎。骨點是頭像寫生中必須深人理解和劃畫的部分。
3.頭部肌肉
額肌:位於額骨正面,眉弓上方,向上:提拉眼眶上的皮膚與肌肉。
皺眉肌:位於眼眶上沿,靠近眉心,拉動眼眶皮膚向中心運動。
眼輪匝肌:位於眼縫周圍,負責閉最的工作。鼻肌:位於鼻孔上部鼻側處,擴大或縮小鼻孔。額肌:位於顴骨到嘴角處,提拉上屏和嘴角。上唇方肌:星放射狀分布於鼻子左右的面部,起提拉上唇等作用。
口輪匝肌:位於口縫周圍,主要負責閉嘴和其他嘴部動作。
下唇方肌:位於下唇周圍,做各種嘴部動作。頜肌:位於正領上方,上:提頜部皮膚,前送下唇,咬肌:位於下領角上至顴骨處,完成明嚼動作。
4.五官比例
人的五官位置和形態特徵各有差異,一般來說頭部的比例長有「三庭」,橫有「五眼」。「三庭」是指髮際至眉間、眉間至鼻尖、鼻尖至下巴,這三段的距離相等。「五眼」是指正面驗的寬度可以五等分,左右臉邊至眼角、兩內眼角之間均為.個眼睛的寬度。
般成人眼睛在頭部的二分之一處,兒童和老人的在三分之一以下。眉外角弓到下眼眶,再到鼻翼上緣,三點之間的距離相等,兩耳在眉與鼻尖之間的平行線內。
5.頭部基本特徵
臉形即頭部基本特徵。我國古代畫論中將人的臉形分為「八格」,分別為「田,由國,用目、甲。風中」八字,以此來形容頭部正面的基本形作畫時,一開始就抓住臉形特徵,然後找出造成這些特徵的形體構造作具體表現,就不難解決形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