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6年前的今天,1724年7月26日,清代文壇泰鬥紀曉嵐出生。
紀昀,字曉嵐,別字春帆,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孤石老人,清朝直隸獻縣也就是如今的河北省獻縣人。
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進士,任庶吉士,後散館授編修,再遷左春坊左庶子,開始了他的官宦生涯,最後官至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太子少保。
紀曉嵐一生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於詩歌及駢文,長於考證訓詁。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晚年內心世界日益封閉,《閱微草堂筆記》正是當時心境的產物。
紀曉嵐的仕宦生涯和學術活動展開在十八世紀中後期,正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一個重要的樞紐時期。紀曉嵐一直是官方學術工作的領導人,凡有編輯、修書之事,他必在其間。他一生中領導和參與多部重要典籍編修。因此,紀曉嵐是中國文化史上有重大貢獻的學者。
在政治上,紀曉嵐關注民間疾苦。1792年夏,北京附近遭受水災,饑民擁入京師,紀曉嵐向皇上上書陳情,請求截留官糧到災區設粥放賑,穩定社會秩序。也是幫助災民度過了饑荒。
現在的人們受影視作品的影響,都認為和珅和紀曉嵐不和。其實,紀曉嵐與和珅的關係就像是忘年交。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年老的、處世逐漸內斂圓滑的紀曉嵐會時時善意地提醒和珅。紀曉嵐對自己的能力也非常了解,在文學上固然無人可與之比擬,但在治國和理財上自己遠不如和珅,況且紀曉嵐本身就是一個御用文人,也就是說,紀曉嵐與和珅不會存在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
嘉慶十年(1805年)紀曉嵐喘病復發病逝,享年八十一歲,嘉慶帝賜白金五百治喪,親作祭文、碑文,因其「敏而好學可為文,授之以政無不達」,諡號「文達」。
紀曉嵐一生悉付《四庫全書》,好在他所著《閱微草堂筆記》和《紀文達公遺集》流傳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