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明豔的民居壁畫、寬闊平坦的村道、不斷完善的醫療保障……在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我們的鄉村也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同學們在尋訪家鄉小康路活動中,明白了什麼是幸福:幸福是大爺大媽臉上綻放的笑容、是農民鼓起的錢包、是鄉村綻放的文明之花……在與村民的交流中,同學們感受到在他們的心中,還有更多「看不見」的幸福。
每天都是好日子
從土地上解放出來,不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家門口就能找到好工作,口袋越來越鼓,生活越來越愜意……村民們紅紅火火的好日子就像芝麻開花節節高。
貫穿江蘇東西和南北的新通揚河、串場河、寧啟鐵路在海安市高新區鳳山村相交集,一條條寬闊的道路把農田、新式小區和企業廠房劃成片、連成網。傍晚華燈初上,小區廣場、街邊空地,村民們聚在一起吹拉彈跳。海師附小五(4)班的朱秋潭從小在農村長大,他知道莊稼地一年四季離不開人,農忙時節家裡的大人們更要起早貪黑地忙播種、忙收割。幾年前,朱秋潭老家房子搬遷改造,搬到了現在的集中居住小區,他親眼見證了家鄉的可喜變化:昔日的田埂變成了柏油路,村民由散落的村舍搬進了現代化的小區。「爺爺以前靠種地一年收入有限,現在他拿著失地補貼和養老金,而且土地通過流轉,有專門的人實施機械化種植,省人工,畝產值也高。」
海安市明道小學丹鳳校區二(6)班季憶常到村黨群服務中心參加輔導站活動,通過尋訪家鄉的小康建設成果,她了解到鳳山村發揮交通和生態環境優勢,搶抓鄉村振興發展機遇,成為了物流倉儲企業投資興業的熱土。「現在村裡的年輕人在家門口就可以打工,老人們在家安享晚年。」季憶對家鄉充滿了自豪感,「我們這裡有超市、醫院、公園,還有圖書館,跟城裡的生活一樣方便。」
現在勤勞質樸的村民也有了更高的追求,他們希望在自我實現中得到更大的幸福。明道小學丹鳳校區二(3)班戎思瑤在媽媽的帶領下參加了村志願服務隊,在小區裡宣傳無菸日、撿菸頭,幫扶和關愛失獨家庭。她說:「媽媽說,人不能只顧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也要在更廣闊的天地播種希望,收穫幸福。」
老年生活也健康
村民健康有保障,晚年生活更紅火。在尋訪中,同學們發現幸福生活來自廣場上村民們動感的舞姿,來自道路旁健步者矯健的步伐,來自爺爺奶奶臉上洋溢著的燦爛笑容。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前不久,儀徵市月塘中心小學的同學們在月塘鎮關工委的組織下,走訪家鄉衛生院,感受惠民醫療政策。健康主題公園、健康知識講座……尋訪路上,五(1)班吳雨馨發現村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健康。「月塘居民健康基本知識知曉率為90.8%,基本技能掌握率達到74.2%。」聽了這些數據,六(1)班曹宇馨忍不住豎起了大拇指,「難怪這幾年奶奶不僅愛上了鍛鍊,還在家裡倡導低鹽少油的健康飲食呢。」
在月塘鎮中心衛生院,同學們觀摩了便捷的就醫流程,五(1)班邵馨涵特別留意到鎮裡為老人提供的免費體檢服務。「從2018年開始,集中體檢期間月塘鎮村村委會每周一至周六都會安排車輛免費接老人,同時衛生院還將65歲及以上老年人各項體檢數據,與儀徵市區域衛生信息平臺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信息系統互聯互通。」邵馨涵回家後,第一時間把這項惠民舉措告訴了爺爺奶奶。
作為「江蘇健康鎮」,月塘鎮還建起了四家養老機構以及服務失能半失能老人的龍河護理中心,為居家老人提供膳食供應、生活照料等服務,讓他們安享舒適的晚年生活。「這些醫療福利不僅讓爺爺奶奶可以安享晚年,也讓爸媽能更安心工作。」曹宇馨感嘆道,小康生活不僅是口袋越來越鼓,醫療保障、養老服務這些「接地氣」的政策也越來越多,「作為新時代小主人,我們要好好學習,成長為有擔當的下一代,讓幸福生活可持續。」
精神富裕更增幸福感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動、文明向上的鄉村新風,過上好日子、健康心安的村民們開始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田埂上,各式農機插著彩旗一字排開;舞臺上,村舞蹈隊、龍燈隊、舞獅隊在鑼鼓聲中輪番登場;另一邊,投圈捉鴨、夫妻運糧等農趣活動好不熱鬧……9月22日是第三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常州市金壇區朱林鎮黃金村村民們用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慶豐收、迎小康、曬幸福。薛埠中心小學三(3)班盛遠杭畫了一幅畫,記錄這一喜慶場面,他說:「我要畫出村民們載歌載舞、幸福生活的模樣。」
圖片為黃金村的同學們在農耕園和軟米加工廠開展尋訪與體驗活動。
村舞獅隊最小的成員嚴繼彤,今年中考考上了南京交通科技學校。「上初一時我就加入了舞獅隊,每年春節等重大節慶活動,我都會參加表演。」地處茅山老區的黃金村,通過土地流轉、發展有機稻米種植,改變了貧窮落後的面貌,如今生活條件好了,村民們開始注重文化生活的質量,大夥自發組建多種表演隊,村舞獅隊就是在一位老藝人的帶領下組建起來的。性格活潑的嚴繼彤聽說後主動報名加入,「我最喜歡在春節的時候到每家每戶門口表演,看到村民喜笑顏開,我感覺自己做的事情非常有意義,家裡人也很支持我。」
出水兩腿泥、面朝黃土背朝天,這是昔日農村勞動者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同學們在尋訪中發現,如今土地可流轉、種植機械化、農忙不再忙碌,而且看病能報銷、鄉風更文明……農民既是國家生產建設的主力軍,也是國家發展改革成果的受益者,他們正昂首闊步、滿面春風地走在全面小康的大道上。
(原載《關心下一代周報》第41期A1版 記者 郭瑞 周琳 通訊員 王壽強 周美芳 潘蓉蓉 周曉玲 靳頎)
本期編輯:凌雪峰
關心下一代周報
江蘇少年網
江蘇少年小記者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