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於微信公眾號新榜(ID:newrankcn),作者: 顏椿穎,授權站長之家轉載發布。
「給叔叔阿姨唱首歌吧。」
80、 90 後的記憶裡,在大人聚會上聽到這句話總令人「虎軀一震」。
但時代變了,社交網絡大行其道,短視頻興起,如今是孩子們踏進秀場,給屏幕另一頭的叔叔阿姨們表演個節目。
當年那個「被迫來一首」的老王成了唱歌網紅,主動求圍觀,某一天,你的孩子也告訴你,他想像老王一樣,展示才藝,有人欣賞,靠此賺錢。
還沒等你否定,你就看到英國有個 7 歲的孩子Ryan在YouTube上測評玩具登頂了福布斯財富榜,隔壁國 10 歲孩子中村逞珂輟學開辦YouTube頻道「少年革命Yutabon」,抖音上的天天小朋友在抖音上模仿李佳琦推薦文具而粉絲大增……
新的媒介環境下,他們在嘗試講述成長的另一種可能性——成為兒童網紅。
兒童網紅觀察
表情包、才藝、人設和網紅二代
網際網路時代,傳播行為從未像當下這麼容易,一張圖片、一段視頻,甚至是一段話,像病毒一樣迅速傳播。
表情包網紅:迷因文化的走紅
以往的兒童網紅裡,十個裡有十個是可愛型,這股風潮隨著《爸爸去哪兒》的播出達到頂峰,但沙雕文化很快佔領新高地,表情豐富的兒童迅速搶佔視線。困惑、尷尬、笑著活下去……被可愛消解的喪文化成為年輕人的新寵,這背後是迷因文化的特殊魔力。
假笑男孩Gavin Thomas在中國爆紅,逛故宮、參加微博盛典、和太平鳥合作,這大概是社交網絡時代創造的一大奇蹟,誰沒有用過幾張「奶思」表情包呢。如今 8 歲的Gavin,已經出道 6 年。當時,Gavin被捉弄時的意外反應戳中了網友奇怪的笑點,努力營業的假笑就像被生活摧殘的社畜青年。
經紀人Ashley在接受BBC採訪時表示:「Gavin的表情可以傳達人們想表達的任何情緒,每個人對Gavin表情都有自己獨特的解讀。」比起笑臉或哭臉,Gavin似笑非笑的表情留下更多解讀餘地。
在中國,Gavin有 240 萬微博粉絲,官方粉絲群 5000 人,他們稱自己為「奶蓋」,愛豆一發微博便迅速湧入評論區互動,他們叫Gavin為兒子,哪怕兒子看不懂他們在說什麼。
才藝網紅:生活不易,多才多藝
「買它!」
模仿李佳琦的人這麼多,@天天小朋友 是最脫俗的一個。鴨屎綠的尺子和失血白的橡皮是「絕配」,爛番茄紅的限訂版新華字典「太好查了吧」,表情和語氣和李佳琦如出一轍。截至發稿,這條視頻的點讚達到 85 萬,不少網友看過之後「笑到頭掉」,想問問哪裡能買到這麼絕美的文具。
太有才藝的結果是引來了魔鬼本人的注意,李佳琦送上從小學到高考所有的教輔和課外書,還不忘關心一句「作業寫完了嗎?」
視頻一來一回,兩人的網絡熱度持續飆升,人們看到了@天天小朋友 更多逗比的日常。
網際網路最大的好處,或許就是讓真正喜歡表演的孩子,可以主動「來一首」。
在家唱歌的甜甜在快手上吸引了 140 萬粉絲的圍觀,聲音清亮,無懼鏡頭,看得出小小年紀就很有天賦。
在貴州畢節, 5 歲的拳擊少女小湯圓成了快手上的新晉網紅。體型雖小,打拳擊時的出拳和閃躲極其漂亮,多次在對戰中把哥哥打到認輸,天賦和努力讓成年人羨慕不已,拳王鄒市明看到視頻後許諾給小湯圓提供更專業的設備,當地體育部門也主動提供進一步培訓機會和幫助。
人設網紅:今天也要努力營業
雖說網紅都有自己的人物設定,但比起表情包的話題性和才藝的可持續性,我更願意把人設網紅的範圍設定為顏值網紅。
表情包女孩權律二今年 5 月底開了微博,比起宋民國和Gavin難以捉摸的氣質,權律二的人設簡單得多,可愛就是大殺器,努力營業就好。國內的裴佳欣也因為面容姣好收穫了一大批粉絲,從抖音火到微博,網紅光環褪去,一條腿已經踏進娛樂圈。
Instagram上,有大把靠著美好顏值出道的小朋友, 7 歲的日本女孩Coco因為酷酷的外表早早和Burberry、Gucci、Gentle Monster等品牌有過合作;雙胞胎Taytum和Oakley在有 280 萬粉絲,據估計,單條廣告價格在1.5-2. 5 萬美元(約合10- 17 萬元)之間。
時尚小網紅coco
二代網紅:出生即網紅
和星二代一樣,網紅世界裡也有名氣傳承。
《紐約時報》曾關注過 4 歲的Samia,作為網紅Adam和LaToya Ali的女兒,她在會說話之前已經成了網紅。準確來說,還在娘胎時就活在了聚光燈下,父母在社交媒體上更新懷孕動態,預告她的出生。
Samia貨真價實地贏在了起跑線上,如今在Instagram和YouTube上分別收穫了 15 萬和 20 萬粉絲,早早和兒童繪筆品牌Crayola達成廣告合作。按母親的說法,「她就生於社交媒體。」
景觀社會
如何保護消逝的童年
測評玩具的Ryan在YouTube上賺了 2200 萬美元,一時打敗遊戲博主PewDiePie,成為最吸金YouTuber。比起傳統工作,網紅似乎是最輕鬆又賺錢的工作,難免有越來越多兒童把網紅當做理想職業。
他們不是《楚門的世界》裡被動成為的網紅,而是了解之後主動成為的網際網路「景觀」。《好奇心日報》在探討當代生活的「小型景觀」時提到,「一個人只要沒有與社會徹底隔絕,就總有需要遵守或效仿的規範。這種『被注視感』並非網際網路獨有。」
網際網路的出現,讓成人也無處可逃。那麼,當兒童希望成為網際網路「景觀」——網紅時,著急對此下結論其實毫無必要,也用處不大。
去年 8 月,日本衝繩, 10 歲的中村逞珂決定輟學運營YouTube,開辦頻道「少年革命Yutabon」,第一條視頻便是《不去上學也可以》,這條視頻播放量達到 150 萬,但也引起極大討論,點讚5k,點不喜歡的達到80k,中村最終關閉了評論功能。網友嘲諷他的無知,也批評父母管教不當。
中村的YouTube主頁(翻譯自谷歌)
中村是一個極端案例,但並非孤例。 2017 年,英國機構First Choice詢問了 1000 名兒童的理想職業,其中半數想成為YouTuber或是vlogger, 2018 年,日本學研對 1200 名小學生的調查發現,YouTuber在他們理想職業排名中升至第二位。
一年過去,中村還在堅持每周三更,以兒童之眼,記錄生活的思考和衝繩的文化,但每條視頻下面都有人試圖勸他重回學校,放棄逃避現實。
批評總是很容易,但面對網際網路入侵,大眾更需要思考,如何讓兒童更好地和科技相處。
平臺:妥善安放兒童注意力
在科技巨頭眼裡,成人市場逐漸飽和後,兒童市場就是下一個必爭藍海。
首先是內容的把控,國內外流媒體平臺各自推出了適合兒童使用的內容平臺。優愛騰推出「小小優酷」、「奇巴布」和「小企鵝樂園」,引進來自迪士尼、BBC等機構的內容,以及如《小豬佩奇》和《汪汪隊立大功》。Netflix則在 2019 年投入 11 億美金用於生產動畫內容,YouTube推出Kids應用,而將在今年 11 月上線的迪士尼流媒體品牌Disney+會在兒童內容市場上和各大平臺形成直接對抗。
但更多的指責聲來自於平臺對兒童使用的監管不力,比如上癮機制。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都曾出現兒童不宜的內容,也被曝光未成年主播和兒童打賞問題。隨後,快手禁止 18 歲以下兒童擔任主播,抖音和快手先行試點「防沉迷系統」,今年六一時,包括B站、優愛騰等在內的 21 家平臺共同上線了防沉迷,未成年用戶使用時段、服務功能、在線時長進行限制,只能訪問專屬內容。
《紐約時報》曾在一篇文章中探討科技產品帶來的新數字鴻溝,高收入家庭的青少年花在屏幕上的時間是低收入家庭的70%,公立學校宣傳ipad學習計劃時,受到精英青睞的私立學校卻沒有一臺電子設備。全世界最大的社交媒體——Facebook的創始人馬克·扎克伯格曾表示會讓孩子遠離社交媒體。
換句話說,科技公司帶來了新的數字鴻溝,精英本人可以想辦法逃離,而無力抵抗的大眾,教孩子適應是最無奈也是最好的應對方法。
家長:如果孩子想去當網紅……
我們把這個問題拋給了不少大V,育兒博主@灰鴿叔叔 想向孩子提出三個問題:
1. 你想做什麼內容呢?(內容導向,告訴他定位的重要性)
2. 類似的內容,別人是怎麼做的呢?你和別人的區別在哪裡呢?(市場導向,告訴他要做競品分析和優勢判斷)
3. 你覺得你能堅持多久呢?如果堅持不了,你願意接受怎樣的懲罰呢?
灰鴿叔叔還對第三個問題也做了補充:「老子更新公眾號都不高興,你還想靠網變紅?等著挨罰吧。」
沒有一個網紅能躲得過催更的痛苦,經常發停更同質的灰鴿叔叔對此感受頗深。
當一名能掙錢的,合格的網紅,意味著精準定位、高頻更新、隨時營業,創意枯竭的時候要硬上,面對粉絲惡評時要一笑而過,最重要的是,沒有收入的時候要也要咬牙堅持,創作時的孤獨只能自己承受。
《華盛頓郵報》也在一篇文章中探討了家長的角色,如果孩子想成為網紅,先問四個為題:
1、為什麼想開YouTube頻道
2、想要做什麼內容
3、最喜歡的頻道是什麼?為什麼?
4、不喜歡的頻道是什麼?為什麼?
關鍵環節在於,了解他們的想法,不做任何評判。
多數情況下,兒童只看到了賊吃肉,沒見過賊挨打。在YouTube上做玩具測評的兒童這麼多,Ryan卻只有一個。那麼,與其一票否定孩子的網紅夢想,更重要的是了解他們的好奇心,共同分析當網紅需要面對的困難。
媒體:克制的自覺
在經歷過兒童綜藝的亂象之後,廣電總局已出臺相關政策,禁止宣揚童星效應或包裝、炒作明星子女,限制了兒童宣傳的邊界,在媒體環境上保護兒童。
在關於假笑男孩Gavin和玩具國國主Ryan的報導中,多家媒體都會提示,真實姓氏保密,家庭住址保密。沒有秘密的網際網路上,找出一個人的信息並不難,難的是擁有克制的自覺。
全媒派在《輿論鏡像中的兒童:媒體如何規避聳動,把握操作尺度 》中探討了媒介傳播中的報導尺度,兒童對強加的標籤和描述沒有還擊能力,而媒體,則一直在加深人們對兒童的刻板印象——弱小、無知、需要幫助與保護。
對兒童網紅的報導中,有人喜歡強調網紅不堪的B面,指責這是家長製造的階層流動幻覺,也有人強調兒童網紅的造星方法論和吸金力,標題和案例有居高臨下的指責,也有直白的博眼球。
不論是批判,還是鼓勵,對現象的放大都無益於現狀的改變。身處網際網路環境,連成人都無法避免陷入其中,不提出任何解決方案的報導既無意義,也沒有用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