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英語學習,需要多久才能有所成效?
很多人學習英語半途而廢的原因很簡單:按照某種方法學了一段時間發現沒有效果,因為沒效果,所以心中沒有確定性,所以最終只能放棄。
效果的確是衡量某種英語學習方法正確性的不二標準,即便拿到任何一種學習上都沒毛病,況且在人的心理機制中存在一種「即時滿足」,即大家願意使用某種方法和願意堅持使用某種方法的原動力。
所以,「英語學習,到底需要多久能有所見效呢」?
學了,就會有成效
首先,有一個很明確的道理可以告訴大家:任何英語學習方法,只要是在學習英語,就立刻能見效。
好比你在背單詞。無論是用單詞書背,還是用詞根詞綴去背,還是用背單詞的軟體去背,都是立刻有效的。比如:marsupial,這個單詞表示有袋動物(例如袋鼠和考拉)。用最簡單最粗暴最沒有技術含量的操作方式,我們把這個單詞抄寫20遍,你肯定能暫時記住這個詞marsupial. 這就是剛才所說的立刻能見效。
所以,其實真正的問題是,立刻能見效和持久能見效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而讓大家產生焦慮的原因並不是英語方法到底哪個更好,而是自己心裡的「時間錯配」。
時間錯配是心理學上的一個重要概念,好比你想要今天就練會一首難度係數較高的歌,但是練習了20來次以後,發現最後還是不會唱,所以你就會懷疑練了這麼多遍是不是真的有用。
事實上,這20次練習一定是有用的,只不過效果表現的不明顯,但如果仔細感受的話,你會發現其實你還是有一點進步,只不過沒有達到你的心理預期。
再好比你背了一個單詞,但是離日常流暢的英文溝通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你就否定了背著一個單詞的效果。
但咱們得知道:只要你做了,就一定有效果,只不過效果不明顯。
要想效果明顯,那就要堅持做。效果=做,明顯效果=堅持做。
專注當下,延遲滿足。
專注當下很好理解,就是去關注及時效果,比如背了一個單詞,是不是背下來了。沒背下來,多背兩次。背的過程中腦子裡不要出現自己即將成為英語達人的幻覺。幻覺越大,失望越大。
延遲滿足倒是這個時代的問題。
今日頭條張一鳴寫的有一篇文章說到,能做大事的人,都要學會延遲滿足。但是現在所有網際網路產品,做得最好的功能屬性都是「即時滿足」。當這個社會都在培養每一個人即時滿足的習慣時,延遲滿足越發困難。
但如果人的欲望被滿足了,前行的動力也就喪失了。
當頭條實現了定製化推送,每個人可以不費力氣的看到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是喪失了主動搜索的能力。當有道字典可以直接提供單詞點讀時,人們喪失了根據文章上下文推測詞意的機會。
學習的欲望來自於解決問題,來自於想成為更好的自己。如果生活中不需要去解決問題,如果發現怎麼努力都無法成為更好的自己時,學習也就不重要了。
當你發現自己已經沉不下心來學習、讀書時,你已經脫離了成功的道路。英語學習是一個「延時滿足」的過程,沒有持久的耐心是無法真正見到成效的。
說到底,還是得沉下心、用心學習,浮躁的態度是學不好的關鍵因素。
能不能?這事兒得先自己搞定
明白以上兩個觀點之後,那麼在學習英語之前,先問自己,能不能像學習母語一樣學好英語?
就這一個問題,已經將99%的英語學習者擋在了門外,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相信過,自己能學好英語。而那真正學好英語的1%,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心中肯定都有這個字。
所以,先肯定自己,再談如何學好英語,而英語學習,並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熟練的事。要知道,所有的學習其實都沒什麼區別,只要按照一定的步驟,最後都能學會。
那麼這個步驟是啥?就是刻意練習。1993年,佛羅裡達州立大學的心理學家K. Anders Ericsson首次在論文中提出了「刻意練習」(Deliberate Practice)的概念。從那之後,這四個字就在全世界傳開了。
如何實現刻意練習?這裡分為以下兩點:
1.脫離舒適區
總是幹自己熟練的、舒服的事情,你永遠不會進步。學英語,每天就知道練」how are you, fine thank you.」 你見了老外,永遠是打完招呼就沒話說了。你需要練習的,是那些稍微超過你現有能力的東西。
2.及時反饋
這是「刻意」二字所包含的第二層含義。因為當你脫離舒適區練習時,很可能無法持續。這時候,反饋就顯得無比重要。反饋讓你知道自己哪裡做的不好,然後在下一次練習時及時更正;反饋讓你知道自己哪裡做的好,然後在下一次練習繼續保持。
這裡要區別與上面說的「延時滿足」,及時反饋即讓自己隨時掌握自己的不足和優點,而「滿足」就是達到自己的預期,得到好的回應的意思。
那麼,英語學習究竟需要多久見成效,這取決於你自己,會學習的人是不擔心這種問題的!
*文章整理自:教書匠小夏、連嶽
想獲取12月8日高分口語錄音
趕緊添加小助手
免費領取!
▼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