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字用在祭城路,念Ji還是Zha?這幾天,微博網友正在熱議。
昨日,東方今報記者實地調查發現,位於鄭州市鄭東新區的祭城路,路標出現 「Zha Cheng Lu」和「JI Cheng Lu」兩種拼音,還有一處是「ZHA CHENG RD」。
祭城路應該怎麼讀?其實背後和一段歷史有淵源。
□東方今報記者 趙丹/文
首席記者 張曉冬/圖
【現象】 一個「祭」字 路標上現倆音
中國漢字博大精深,咬文嚼字很有意思。
這幾天,微博網友「霍記者」的一條微博引網友熱議,祭城路的「祭」到底該讀Zha還是Ji呢?
網友「餘培松」說:Zha Cheng Lu對,祭城這地名有年頭了。
網友「豫殘聯盟」:是祭祀的Ji,字典中Zha找不到這個字。
據網絡資料顯示,祭城路位於鄭東新區東北部,全長9500米,東西走向。
昨日下午1點30分,東方今報記者驅車沿鄭州市農業東路上祭城路一路往東行至龍子湖北路,看到沿途設立多個藍色指示路牌,上面一行是漢字,下面一行為漢語拼音。路標中,「祭」字倒是均標註為「Zha」,但是,祭城路全稱有的標註「Zha Cheng Lu」,有一處標註「ZHA CHENG RD」。全拼、字母均不統一。
當行至龍子湖東路祭城路丁字路口時,有兩處路牌標註祭城路為「JI Cheng Lu」。
一位公交車司機笑言:「這立路牌的不是一個單位嗎?」
【說法】 祭(Zha)城叫法和歷史有淵源
「『祭』這個字用在路名中應讀Zha,在全國只有鄭州這麼讀。」昨日,鄭州市民政局區劃地名處副處長刁金勇說。
祭城路讀「Zha Cheng Lu」,背後暗藏一段歷史。
根據《祭城鎮志》記載,祭城在3000年前是商代、周代諸侯國祭國的國都。商朝時期,一位負責祭祀的官員因忠於商王,便被封賞到今鄭州市祭城鎮一帶建國,因受封者為主管祭祀的官員,國名稱為祭(Ji)國。
周武王滅商後,建立周朝。
西周時期,周成王的叔叔周公因平亂有功,其第五子受封修建祭(JI)伯城。周平王四十九年(前722),鄭國軍隊攻城。祭(JI)伯城一帶的民眾在亡國之後,基於懷念故國,準備集體改姓氏為祭(ji)。考慮到祭(ji)有祭祀的意思,後來商議把讀音改為祭(Zhai)。
春秋時期,祭伯城因為祭(Zhai)姓的產生,其讀音改為祭(Zhai)伯城。此後歷史一直沿用這個稱謂。
南北朝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紛紛南侵,黃河流域戰亂頻繁,祭伯城的居民開始遷往他鄉。多年後,一些外地的民眾遷來定居。新居民來後,由於口音的不同,使祭(Zhai)伯城讀音再次發生變化,演變為祭(Zha)伯城,簡稱為祭(Zha)城。與祭(Zha)字有關的人名、地名隨之改變。
新中國成立後,祭(Zha)伯城的叫法不再使用,祭(Zha)城的行政區劃先後為祭城區、祭城公社、祭城鄉、祭城鎮、祭城路街道辦。
刁金勇表示,從傳承歷史文化角度來分析,「祭」 (Zha)字的特殊讀音很有意義。
【回應】 錯誤路標已更換
東方今報記者了解到,鄭州市的地名管理工作主要涉及民政局、城管局、公安局等部門,其中民政局負責道路、居民小區等設施的命名,城管局負責道路標誌安裝,公安局負責交通標牌、門牌、樓牌的編號及安裝。
而祭城路的路標,則由管轄部門鄭東新區管委會委託相關單位設立。
昨日,在調查發現鄭東新區祭城路的路標不統一時,東方今報記者及時將情況反映給鄭東新區管委會。相關人士表示,祭城路確實應該標註「Zha Cheng Lu」,「可能有些地方裝錯了」,會安排工作人員前去查看。
昨日18點多,鄭東新區管委會向東方今報發來書面回應,錯誤路標已經更換完畢。
同時,鄭東新區管委會督促道路標誌牌維護單位,安排人員排查鄭東新區轄區各道路的路名標誌牌,發現一起改正一起,監督電話(0371)87520521。
■ 讀一送一
「祭」字讀jì時,【釋義】①供奉神靈或祖先:祭天|祭神|祭祖。②對死者表示追念的儀式:祭奠|公祭死難烈士。明 陳繼儒《大司馬節寰袁公家廟記》:「朝於斯夕於斯,歲時伏臘祭(袁可立)於斯。」
【祭奠】 jìdian 為死去的人舉行儀式,表示追念。
【祭祀】 jìsì舊俗在一定時節備供品向神明或祖先致祭,表示崇敬、紀念並求保佑。DF
■ 最容易讀錯的地名一覽
遼寧省:阜(Fù)新;遲家崴(chi jia wai);
吉林省:琿春(hun chun);
河北省:蔚(Yù)縣,井陘(Xíng)縣,蠡(Lǐ)縣,瀑河(bao he),
鄚州(mao zhou),洨河(xiao he);
河南省:浚(Xùn),泌陽(bi yang),柘(Zhè)城,武陟(Zhì);
陝西省:馬嵬坡(ma wei po),沔水(mian shui);
內蒙古:巴彥淖(Nào)爾;
青海省:貞乃亥(suo nai hai);
新 疆:龜茲(qiu ci),喀什(shi),巴音郭楞(Léng);
山西省:繁峙(Shì)縣;
山東省:樂陵(lao ling),徂徠山(cu lai shan),莘(Shēn)縣,莒(Jǔ)縣,鄄城(juan cheng)劉家夼(liu jia kuang);
安徽省:亳(Bó)州,歙縣(Shè),六(Lù)安,渦陽(guo yang);
湖北省:監(Jiàn)利,黃陂(huang pi);
湖南省:耒(Lěi)陽,郴(Chēn)州;
四川省:郫(Pí)縣,珙(Gǒng)縣,邛崍(qiong lai);
重慶市:涪陵(fu ling);
貴州省:川硐(chuan dong);
江西省:婺源(Wùyuan);
江蘇省:盱眙(XūYí)縣,邗(Hán)江,邳(Pī)州;
浙江省:麗(Lí)水,臺(Tāi)州;
廣東省:大埔( da bu),大夼(da kuang);
廣 西:百色(bo se);
海南省:儋(dan)縣;
北京市: 奤夿屯(ha ba tun);
上海市:陸家浜(lu jia bang);
天津市:洵河(ju he);
澳 門:凼仔(dang zai)。
(東方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