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0日,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這兩所英國老牌名校同時放榜,公布了2018年的預錄取名單。
在世界各大名校排名中均排行前十的牛津、劍橋大學每年都會收到來自世界各地多達近20000名學生的申請信息。據兩校官網顯示,2016年,牛津大學的錄取率約為16.8%,劍橋大學則為20.6%左右。另據歐洲《星島日報》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2017學年,劍橋大學共收到16750份申請,牛津大學共收到18300份申請,在劍橋錄取人數中,中國學子所佔比例約為2.3%,在牛津錄取人數中,中國學子所佔比例約為3.1%。
據新媒體平臺新學說當日的不完全統計,中國有百餘名學子斬獲這兩所世界頂尖大學offer。
其中,全國範圍內,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武外英中學校及人大附中ICC(「中外合作辦學項目」)與本部三校都各有9名學生被預錄取。
歷經網上篩選、現場筆試再通過面試,這次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有9人分別被兩所英國名校的歷史、經濟、地球科學、數學、化學、物理和工程專業預錄取,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1月12日至14日走訪了被預錄取的學生、老師和家長們。
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光華劍橋)校長雷冬冬博士表示,95後、00後更加個性化,根據老師們的經驗,學習好的學生,更會玩。「學的時候盡心,玩的時候盡興。」這是新時代「學霸」們能夠獲得名校青睞的原因。
牛津劍橋面試大揭秘:燒腦題頻出,思維是考察的重點
葉孫樂——劍橋工程專業
「蘋果汁喝一口兌一次水,幾次之後才能將濃度降為原來一半?」「怎樣才能用硬幣把桌子填滿?」這是孫葉樂參加劍橋大學工程專業面試時被學界泰鬥問及的兩個問題。同樣,申請牛津大學歷史和經濟專業的翁雨晴在面試時也遇到了類似腦筋急轉彎的提問,讓她一頭霧水、始料未及。申請牛津化學專業的姚敏儀更是在教授給出的一個明顯錯誤的題設下繼續答題。
然而,事後回顧,孫葉樂認為,這些看似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問題其實並沒有標準答案。以「蘋果汁」的問題為例,盛裝蘋果汁的容器、喝一口的方式等具體細節都存在模糊性,根本無法得出定量且絕對正確的「標答」。
「思維才是考察的重點。提問的本質不是讓你直面回答,而是對自己的答案產生反省。」他說,「我把喝蘋果汁再兌水的過程看作是一次實驗,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容器有多大、一口喝多少,而要點在於我可以用實驗的評價標準去檢驗自己的思路是否合理。」面對劍橋大學的教授,孫葉樂把自己的思路說了出來,儘管他覺得當時設計的方案絕不是最好的方案,回答還是得到了面試官的一致認可。
翁雨晴——牛津歷史和經濟專業
翁雨晴印象最深的是牛津歷史專業面試時,面試官「抓」著自己的一篇有關(二戰時期)法西斯主義在義大利表現的論文連續提問,讓她有點措手不及。「我們課上只針對這一個國家進行了學習,教授給我提了很多有關其他國家的問題,這些問題我都不知道,後來我覺得他們當時是要考察我在接受新信息之後是怎麼思考的。」
劉依麟——牛津數學專業
此次被牛津大學數學專業預錄取的劉依麟也談到:「牛津、劍橋更看重學生可教與否,而不是已經懂得多少。思維活躍的學生即使專業能力有所欠缺,有了教授的引導,依然是可造之材,而一些專業知識掌握得寬泛卻不得要領與思路的學生很可能不會被選中。」
傅憶雯——劍橋數學專業
多名被錄取的學生都告訴澎湃新聞,在面試中他們各自遇到了出乎意料的狀況,但無論是「超綱題」還是全新的知識,如果能誠懇地跟著面試官的思路,多交流,就有機會順利完成,甚至答出附加題。被劍橋數學專業錄取的傅憶雯就特別喜歡面試官的引導環節,「有一種被師父帶著往前跑的感覺」。
「重要的是臨危不亂,保持一顆冷靜的頭腦,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跟著面試官的節奏來」,劉依麟說。而經過三輪面試,學生們也體會到,在國內,仍有相當數量的學生仍囿於追求標準答案的思維定勢中,一遇到聞所未聞的題目便慌了神,這也是應試體制內的學生較難進入世界頂尖名校的原因之一。
新時代學霸:興趣多元,會學習更會玩
此外,與傳統觀念不同,這群家長口中「別人家的孩子」並不是只知學習全然不顧其他,相反,他們的課餘生活比很多同齡人精彩得多,也付出了更多。
上海光華學院劍橋國際中心(光華劍橋)校長雷冬冬博士表示,95後、00後更加個性化。她認為,一個真正的「學霸」不僅要會學習,更要會玩,而且根據老師們的經驗,學習好的學生,更會玩。
姚敏儀——牛津化學專業
偏愛街舞的姚敏儀四歲就在練舞,「到現在基本每天都要練,不練就渾身不舒服。」而旅遊也是她的一大愛好,「曾經一年出遊了11個國家」。為了方便與不同地區的人交朋友,姚敏儀就有了注重英語訓練的動力。她學過7門外語,包括英語、日語、法語、拉丁語等。
劉暢——牛津地球科學專業
劉暢這次考取的是牛津地球科學專業,興趣也成為了她選擇專業時的「燈塔」。
原本,劉暢也沒想到會選偏冷門的方向,不過一次偶然,媽媽買了一些礦石回家,引起了她濃厚的興趣,再加上古希臘神話中那些有「超能力」的石頭奇美異常,讓她愛上了研究石頭,發現遠古化石中記錄的大自然「親切而美好」,於是才有了學習地球科學的想法,得到了家人的支持。
劉暢說,希望學成後去希臘做一名地理學家,弄清楚火山噴發、地震等自然現象與希臘神話之間的聯繫。
書法是葉孫樂的特長,初中考到了浙江省A級(當時最好的一級)還由此獲得了中考加分。他說,「每年過春節會給別人寫對聯,讓我覺得有門手藝是一件特別好的事情。」劉依麟也告訴澎湃新聞,平日周末,自己喜歡讀課外書,進行文學創作,翁雨晴則堅持練習古箏來自我放鬆。
從成長的興趣中自然挖掘出未來專業的方向,翁雨晴說,從喜歡到熱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一定要選擇特別喜歡的專業才有動力和熱情持續研究,這樣也更容易在進入大學之後取得認可。「真正抵達成功的方式不是把生活塞滿與之相關的事,比如為應對考試就不停刷題。做題其實就一個套路,掌握了之後再重複並不會取得更高的分數,需要的是在此基礎上豐富自己的人生和人格。」劉依麟說。
陳邦瞻——牛津數學專業
彭逸龍——牛津物理專業
金御傑——劍橋工程專業
成長啟示錄:家長教育方式多是包容和支持
在這個教育被過分關注的時代,華東師範大學心理學教授、上海心理學會基礎教育專委會秘書長陳默認為,相比於70後、80後,如今的95後、00後已經生活在物質條件相對豐富的時代,因此更多地會去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得給孩子選擇權才行」。
姚敏儀說,父母對自己採取的就是「放養式」教育,從小大多一個人生活,姚敏儀也一直清楚自己想要什麼。
劉依麟的父親也談到,對兒子在學業上的選擇和決定,家裡都給予了支持與尊重。在他看來,孩子的成長是一次次碰壁中形成的,家庭教育離不開家長的要求和孩子的完成力。而其中關鍵的一點在於家長要引導孩子在現行的教育體制下找到人生坐標下的屬於自己的學習意義,激發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並塑造好自我管理的能力。
「家長其實是和孩子一塊兒成長的。」他表示,「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擁有各種可能性,做家長的要靜下心去傾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保持耐心,不斷地去撒一些種子,才有可能收穫一些驚喜。」
翁雨晴的家庭也有著類似根據孩子自身特點耐心「撒種子」的教育理念。不學奧數,不上與課業相關的輔導班,回顧翁雨晴的成長,她的父母告訴澎湃新聞,在家庭教育中,夫妻索性按照孩子自身的特點,制定了幾條原則——不低估孩子的潛力,不打擊「年少輕狂」,哪怕心裡對她的口出狂言並不相信;永不因孩子的一點兒不良表現而對她從根本上否定,就事論事;隨時幫孩子留意好書和良師;引導孩子接觸自己的專業領域;與孩子發生意見分歧儘量說服,如不能便搜尋身邊更有專業知識更有閱歷的人做救兵;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儘量做到,如果自己沒有做到孩子做到了,一定不吝讚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