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克華,今年68歲,家住黔西縣文峰街道馬廠社區,原先我因為嗜酒,被鄉鄰稱為「酒鬼」,後來我聽了街道幫扶幹部的建議,把酒戒了,現在身體越來越硬朗。 我家有6口人,但是只有兒子兒媳兩個勞動力,生活負擔很重,2017年初兒子王啟發在工地務工眼部受傷,後來一直在家養病,在那之後家庭成員也先後6次住院,後來病情雖然好轉,卻也花光了家中原本準備開年起新房的積蓄,還欠下了萬元債務。
老房子前的合照
2017年底文峰街道開展「脫貧攻堅再識別」時將我家納入了精準扶貧系統,建檔立卡,分配幫扶幹部。那時候也正好快過年了,本村組家家戶戶都在殺年豬籌備過年,唯獨我家連買煤炭的錢都捨不得花,實在太冷時就在外面燒著柴火取暖,人也燻得黢黑。幫扶幹部每隔一天就來一次,除了宣傳冬季用電用火安全知識、採集建立檔案的基本信息外,還收集了我們全家一年的住院結算單,幫助申請新增貧困戶的四重醫療保障,確保報補比例達到90%以上。
正在修建中的新家
2018年初在幫扶幹部的共同努力下,我家申請危房改造的項目終於得到批准,獲得了三萬五千元的補助金,與此同時幫扶幹部還為我家申報了種養殖補助金和推薦就業等項目。全家人高興極了,老伴每次都要拉著幫扶幹部的手一直念叨:「多虧了黨和國家的好政策、要不然我們還住在老土房子裡面,打雷下雨都擔驚受怕,現在好了,幾乎沒花什麼錢新房子修好了,看病住院又沒花多少錢,你們簡直就是我們的親人……」。 人逢喜事精神爽,2018年7月我家的新房落成,幫扶幹部提上米、油來祝賀我們的喬遷之喜,我高興的告訴她,今年一定要來我家吃「殺豬飯」,等到過年我還要買幾餅鞭炮好好放一放,慶祝全家告別了老土牆房、住上了好房子。
幫扶幹部為他家送去米油慶賀搬新家
如今,我聽取了幫扶幹部的建議,少飲酒多活動,人也越活越精神了,老伴和我種著家裡的「一畝三分地」,收成也還可以,兒子固定跟了一個建築隊跑工地,收入也很穩定,兒媳婦為了照顧讀中學的兩個孫子,現在在文峰街道的扶貧車間上班,上班時間靈活,收入也不低,我們家終於也過上了脫貧致富的好日子了。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翟培聲 整理
通訊員 李娟
編輯 何濤
編審 田旻佳 楊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