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州出發
北極光,Aurora,是希臘神話中的曙光女神的名字,代表著黎明。但是在芬蘭語中,北極光則叫Revontulet,直譯過來就是狐狸之火。芬蘭人說,一隻火狐狸在白雪覆蓋的山坡奔跑時,尾巴掃起晶瑩的雪花一直伸展到天空,從而形成了北極光。
北極光,是北半球高緯度地區高空中的一种放光現象。通常為幔帳形或帶形,微弱時現白色,明亮時為黃綠色,帶紅、藍、灰、紫等。一般來說,每年十月到次年3月,北極圈內都有機會看到北極光。據說,北極光每隔11年就會大爆發兩年,2017是此次極光大爆發的最後一年,而下一次大爆發可能發生在2024至2026年。
時不我待,馬上收拾行李,北極圈裡追「光」去。我們選擇了芬蘭位於北極圈內的薩利色爾卡看極光,這是全球幾個極光最佳觀賞地之一。我們決定在北極圈裡住三天。
臨行,心情一直惴惴的,正逢歐洲多年不遇的暴風雪,北極光朋友圈一片哀嚎。在挺進北極圈的路上,雪越下越大,陽光只是偶爾地露一下頭。在導遊手機上看極光指數,第一天和第三天是3,第二天只有2,而雲層指數,三天都是100%。
第一天,晚上9點出發,開了一個半小時的車,到了一個偌大的湖邊,冰雪覆蓋的橋上,已經有無數相機等在那裡。零下26℃,羽絨服薄得像紙一樣。兩雙羊毛襪加上暖寶寶,腳還是凍得生疼。從晚上11點一直等到凌晨1點,北極光連影子也沒露一下。
第二天,換了一個地方,同一個湖的另一邊,離駐地稍近一點。後來發現,地點不重要,指數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機遇。
天氣更加寒冷。等到11點,雲層越來越厚,幾隊外國人已驅車離開。突然,導遊說有情況,大家跳下車,只見風吹樹搖,原本厚厚的雲層被風吹開,現出大片星星。
隨著一片驚呼和尖叫,只見一團白色的光,從北方天空中升起,慢慢轉化成綠色,綠光在風中搖曳,長長的尾部開始拖出紫色和藍色的光,一直向東南方緩緩飄去,蕩然而過。大家只顧著尖叫和拍照,忘了時間,導遊說整個過程22分鐘。
「北極光猶如淺色的薄紗帘子在天空飄動。如果沒有敬畏之心,就不可能觀賞到如此美麗的景象,」英國探險家羅伯特說,「北極光並不像人們描繪的那樣,具有耀眼的閃亮光彩,其實它是淡淡的、飄忽不定的,其魅力在於能使人們得到精神上的馳騁想像......」
是的,我們肉眼看到的極光,比攝影師們的相機拍出來的,要淡一些,照片上看更亮麗炫目,看來這隻小狐狸還蠻會搶鏡的。
第三天,更冷,我們從9點半一直等到凌晨1點半,北極光都沒露面,大家只好傷心地離開。車子在茫茫雪原上行駛,全車人都睡著了。突然聽到那個十分負責任的導遊姑娘大叫:大家醒一醒,有極光。一片驚呼中,車子停下,大家蜂擁下車,只見頭頂一團乳白色的光在遊走。奇怪的是,雖然我們看到的是白色,但華為手機拍和攝影師朋友的相機拍出來的卻是淡綠色。
一陣風來,乳白色的極光飄然而去,整個過程只有四十幾秒。
本來我們幻想,可以躺在玻璃屋裡遙看北極光,但導遊說,有燈光的地方能看到北極光的概率非常小,玻璃屋最多只能看看星星和月亮。所以我們一定要把車開到荒郊野外看北極光。因為又冷又累又困,看極光就顯得特別艱難,也因為如此,那一閃而過的極光就變得特別美好和珍貴。
對於去到北極圈卻沒有看到極光的朋友,心中肯定是充滿了遺憾的,可是人生之中,又有誰不會留有這樣或者那樣的遺憾呢,那種長長的遺憾伴隨的生命,有時,也是一種缺憾之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