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博極度怕黑的背後原因讓人心酸,你對孩子是不是也疏忽過這個細節

2021-01-17 今日女報

原創 王建平 章清清 鳳網辣媽聯萌

說到怕黑,很多人都認為孩子才怕黑,殊不知很多成年人因為各種原因也怕黑,這其中還有偶像明星。

比如,王一博就極其怕黑!

之前接受採訪時,他說自己在賓館睡覺的時候,要開著燈睡。

還會把電視調到中央五套,然後聲音開到三。

甚至在家睡覺的時候,博也會把走廊的燈開著,臥室的門留出一道縫好讓光漏進來,這樣才有安全感。

肖戰也爆料說,之前大家一起去看恐怖電影《昆池巖》,王一博膽子小到爆炸。

記者問他,如果可以去掉一個害怕的東西選什麼?

他果斷選擇了,「黑。」

不僅怕黑,王一博還很容易被嚇到。

有一回大家一起玩「天黑請閉眼」,李汶翰故意嚇他們,說之前玩遊戲,有一個人閉眼後就死了。

王一博被嚇到不敢閉眼貼牆站,孤獨弱小又無助。

王一博如此怕黑真有點讓人匪夷所思,不過這也跟他早年的經歷有關。

王一博出道的時候年紀特別小,十幾歲就一個人出國了,安全感沒有足夠的被獲得,在加上剛出道的時候,被狂熱粉絲恐嚇過和攻擊過,因此留下了心理陰影。

由此可見,一個人幼年時父母給孩子的安全感有多重要。

說到怕黑,實際上每個人幼年時都有過怕黑的經歷。

身邊有的媽媽聊起孩子怕黑這件事常常會說一句話:「我家孩子小的時候還不是這樣,膽子可大了,長大了反而變得膽小了,還怕黑起來。」

其實並不是孩子長大了就開始怕黑,只是因為孩子越長大,接觸的事情越多,越容易產生恐懼的心理。

很多人認為,只要在母嬰依戀期建立起良好安全感的孩子,就不容易有恐懼情緒,事實上,孩子有了安全感也並不代表著他什麼都不怕。試想一下,作為一個成年人在面對未知事物的時候,內心也會充滿恐懼,孩子也是一樣的,尤其是在面對一知半解的事情時,內心更是因為不懂而變得擔心和害怕。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是看了科幻片才會產生恐懼心理,所以儘量避免再讓孩子看這類電影,也有些家長會不以為意地告訴孩子:怪物是不存在著的,這個世界不會滅亡的,這一切都是假的!那麼,孩子怕黑的緣由到底是什麼?當孩子有嚴重的恐黑反應時,又該如何應對呢?

10歲孩子怕黑不敢一個人睡怎麼辦?

我兒子強強10歲了,卻還不敢一個人睡。他從小就一直跟我睡,眼看孩子大了,我故意跟他分開睡,想讓他慢慢適應一個人睡。

可他硬是嚷嚷我跟他睡一頭,或者開燈睡覺,跟他好說歹說也沒用。

我也嚇唬過他,如果再嚷嚷,就把他丟臥室外面關門,讓他一個人待外面,結果他哭得稀裡譁啦看樣子是真的很恐懼。

我也試過先陪他睡著再離開,可他半夜一醒來,只要發現我不在身邊,就會驚聲尖叫。

我們還試過鼓勵和獎勵的辦法,白天說得好好的,但一到晚上就不行,再大的獎勵誘惑都沒有用。

其實,強強並不是一個膽小的孩子,平時去遊樂園還最喜歡玩各種驚險刺激的項目。

可就是到了晚上睡覺就怕黑,怎麼鼓勵安慰都沒用,這可怎麼辦才好?

本期分享嘉賓:王建平

心理學博士 | 知名幼兒家庭教育導師

孩子怕黑不是膽小,先給他絕對的安全信念

獨自睡覺對大多數孩子來說都是成長中一個不大不小的考驗。

孩子們怕黑並不是真的膽小,而是孩子,特別是三四歲左右的孩子會把所有的事物都視為有生命和有意義的東西。

而且他們想像力豐富,當夜幕降臨,窗外、床底下就是另一個陌生、未知、讓人畏縮的恐怖世界,所以說,孩子對黑暗和鬼怪的恐懼是正常的。

當孩子哭著說怕黑不敢一個人睡時,父母跟孩子說「要勇敢一點」或者說「沒什麼好怕的」,並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懼感,和孩子共情才是最好的安慰。

你可以對孩子說,「媽媽跟你這麼大的時候也怕黑的,但是媽媽慢慢地長大了就不害怕了。」原來媽媽也曾經是怕黑的,讓孩子體會到你是理解他的感受的,千萬不要再去恐嚇孩子。

還有,我們可以給孩子看一些像《我怕黑》《我的床下有鬼嗎》等相關繪本,緩解孩子怕黑的心理。

很多時候由於種種原因孩子可能還會繼續害怕黑暗,比如孩童時期在黑暗中被嚇到過、看了恐怖電影、經常一個人在家裡等等原因。

孩子對黑暗的這種恐懼更多是心理因素所導致。

這是一種糟糕的條件反射,一到黑暗環境中孩子就自然聯繫到了危險,容易出現心跳加速,呼吸急促的症狀。如果是這種情況,建議不要讓孩子堅持呆在黑暗裡,要先給他絕對安全的信念。

家長可以陪伴孩子先在較暗的室內活動,儘量做孩子喜歡的遊戲,讓他放鬆下來,多幾天適應了,可以讓他自己在這個地方玩一會,再選擇更暗一點的環境,同樣先陪他,再讓他自己獨自適應。

剛開始,讓孩子獨自一個人睡覺時,到了睡覺時間不要直接把孩子送到房間裡,而是要循序漸進。

先陪他讀故事,再陪他睡一會再走。

幾天之後,陪他讀故事到睡著就走。

再過一段時間可以試著讀完故事讓他自己睡。

完全適應了之後,可以讓他自己讀故事自己睡覺,之後慢慢地把關燈的時間提前。當然,這可能有一個漫長反覆的過程,家長一定要有耐心。

另外,我建議孩子在三歲前最好和父母分床不分房睡,3歲以後開始嘗試分房睡,當然這是推薦的年齡,並不是刻板不變的,家長們可以根據孩子和家庭的實際情況來安排。

起初分房睡時,你們睡的房門最好開著,讓孩子感覺自己離父母很近。

如果,孩子偶爾跑過來睡也不要拒絕,可以跟孩子商量,讓他和爸爸媽媽睡10分鐘,再自己回去睡,或者等孩子睡著了再抱過去。

總之,父母們如果能夠溫柔寬容,幫助孩子緩解怕黑的恐懼心理,那麼孩子將會在愛和理解中漸漸養成獨自睡覺的習慣。

相關焦點

  • 寶寶怕黑,開燈睡覺行不行?-搜狐母嬰
    他發現,這些孩子無一例外地對黑略極度恐懼。  夜盲俗稱"雀目"、"雞宿眼",是缺乏維生素A引起的一種眼疾,患者在暗環境下或夜晚視力很差、甚至完全看不見東西。  正常人的視網膜中有圓錐細胞和杆狀細胞。圓錐細胞負責感受強光和分辨顏色,杆狀細胞能感受弱光卻無辨色能力、杆狀細胞中含有視紫紅質,這種物質在明亮的地方會被光破壞而褪色,在略處,依賴視蛋白和血液中的維生素A又能恢復。
  • 陳情令:江澄從來不叫金凌的字,和魏無羨有關,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肖戰、王一博等人主演的電視劇《陳情令》是今年暑假的熱播劇,捧紅了陳情男團,讓觀眾記住了眾多優秀的年輕演員。在《陳情令》裡,魏無羨和藍忘機之間的「忘羨情」是很多人羨慕的,這是一種無關性別的神仙般感情,大概只應天上有,而人間百年難得一遇了。在《陳情令》裡,我們注意到很多人不僅有名字還有字。
  • 張國榮一句話,背後躲藏了多少自豪多少因果,道盡了多少年的心酸
    你知道的,我不同你的,我不能輸的。"一句話,背後躲藏了多少自豪、多少因果,道盡了多少年的心酸。妒忌與不好都不是無來由的。Ken是大族少年,贏了是如虎添翼。而張國榮扮演的Gigo,儘管沒有多少背景介紹,可是由這兒也能夠看出,他出身普通家庭,像一切來自中低產階級家庭的孩子一樣,他身上擔負著爸爸媽媽的最大期望。
  • 這背後的5大原因,讓人很心酸!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黑狗是很受歡迎,但如今,大部分的人們都嫌棄黑狗「不吉利」,這背後的5大原因,讓人很心酸!一、帶不來財運在民間稱「白狗黃頭身帶印,全家興旺一世昌!」,大概的意思就是說,白身黃頭的狗狗,身上自帶印璽,有著旺財、旺勢的意思。
  • 睿智燈塔-孩子晚上怕黑怎麼辦,如何幫助孩子克服黑暗恐懼
    其實,現實生活當中怕黑的孩子有很多。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他們從小就對黑暗產生恐懼感,尤其是在晚上,如果家裡不開燈,她們就會感到不安。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被稱為叫做「怕黑恐懼症」。當人處在黑暗的地方時,往往會感到特別害怕,尤其是女性和孩子害怕黑的比較多。瑞士著名的心理學家榮格認為:對黑暗的害怕是人類從遠古時遺傳下來的一種本能反應,並且人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
  • 《中國新說唱》揭秘內幕,驚現老炮半膝跪地,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其實很多人都不解,為什麼Jason可以晉級,但是最近Jason對決過程曝光,在整個對決過程中可以看到其實兩位表現都不是很好,Jason忘詞七句,多雷也出現多處失誤,但是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最後艱難的選擇Jason之後,我們Jason老炮半膝跪地致敬舞臺,我們熱狗八個字概括所有,「步履不停,成名在望」 背後原因讓人心酸。
  • 高以翔靈堂細節透露,林志玲八字輓聯告別,字字讓人心酸!
    高以翔靈堂細節透露,林志玲八字輓聯告別,字字讓人心酸!自從高以翔意外離世後,最近一段時間娛樂圈的很多消息都是關於高以翔的事情,最近幾天高以翔的遺體已經運回臺灣,在事情逐漸穩定下來後浙江衛視也對整個事件進行了回應,相信很多網友們對於這個回應並不怎麼滿意,雖然大家能了解到了當時高以翔到底發生了什麼,但是很多網友們還是對事件的細節存在疑惑,甚至很多人都在要求公開當時的視頻,但是浙江衛視出於對逝者的尊重並沒有這樣做。
  • 孩子是不是聰明,從這幾個細節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佔了幾個?
    中國家庭的很多父母都喜歡"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寄予厚望,特別希望自家的孩子特別聰明,長大後能有一番大作為。其實孩子智商高不高,從他們小時候身上的一些特徵就能看出來,今天就跟著小編一起來看一下孩子是不是聰明,從這幾個細節就能看出來,你家孩子佔了幾個?
  • 恭喜王一博成《這就是街舞3》新隊長,玩「J5」諧音梗硬核變魔術
    3#官博早上發布猜測視頻的時間還卡了耶啵的生日,細節點讚。這將是王一博的街舞類真人秀首秀,當然實力是有目共睹的,所以期待一博隊長的神級舞臺表現,看看王一博隊長能有什麼新技能。王一博諧音梗越來越溜了,最初諧音梗一直都是段子手王建國的專利,因為王建國說脫口秀的時候特別喜歡諧音梗,李誕很鄙視卻很無奈,諧音梗用好了會加分,用不好或者總是用就會讓人感覺黔驢技窮。所以王一博的諧音梗你們覺得是不是很硬核呢?酷蓋王一博撲克魔術官宣街舞J5?
  • 我和王一博之間的浪漫告白,是我和他互相影響,卻絕對自由
    王一博小時候要考雙一百才能得到爸媽的獎勵,去買一張偶像的演唱會門票的激動已經被大打折扣。那時候你為了見他所付出的努力,這個過程就失去了意義。王一博你喜歡他,有因為他變得更努力嗎?你見他,是為了什麼,就是想看到他風塵僕僕從機場走出來?看到他被一群人圍堵著,相機噼裡啪啦的快門聲在他耳邊想起?他不得不戴上帽子、口罩、耳機、墨鏡?
  • 孩子怕黑怎麼辦,這些方法可以幫助孩子克服怕黑心理
    其中影視節目造成的影響最大,另外有的時候家長為了讓孩子聽話而嚇唬孩子;也有孩子因小時候常在黑暗中獨處,缺乏安全感而怕黑。 3.如果孩子非常怕黑,家長就要重視了,長期這樣下去孩子會產生很多心理和生理問題,怕黑可能會讓孩子的睡眠質量不好,影響身體健康;在心理上孩子可能會缺乏安全感或對人無法建立信任感。
  • 父母吵架對孩子心理健康影響有多大?聽聽過來人的經歷,你就懂了
    知乎上有一個熱門話題:父母吵架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大嗎?這個話題迅速引起了網友關注,很多人說出了自己的故事。匿名用戶一:我21歲了,我過得很好,但是我沒有心了。年輕時,父母因為愛走到了一起。所以長大後,我從未想過結婚,我害怕,怕自己變得像他們一樣,從此忘記了昔日的美好,慢慢從心底,滋生出恨意。匿名用戶二:父親酗酒,從我記事起就和母親吵架,而且是動手見血的那種,每一次都會以一方被打得滿臉血而告終。經常他們在夜裡吵架時,我和姐姐跑出院子找鄰居幫忙,不過鄰居有時候也懶得管,我就和我姐躲在門口抱著哭。等他們吵完後,我媽離家出走,我爸也不知去了哪裡。
  • 真正的原因都在你身上,家長要學會這樣引導
    ◆ 過度反應/過度保護曾經有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做過這樣一個實驗:他們讓嬰兒去接觸毛茸茸的小兔子、溼漉漉的青蛙甚至是無毒的蟒蛇……在這個過程中,孩子並沒有表現出害怕。(圖源:網絡)但是為什麼有些孩子長大後會怕狗、怕黑呢?答案很簡單:因為家長的過度反應,導致了孩子對這些事物的恐懼。
  • 王一博睡前調到「央視5音量3」的梗成功出圈,正主線上喊話安慰
    最近王一博拍攝的送外賣的一個短視頻,引起了很多粉絲們的熱切討論和關注。在這個短短的幾十秒視頻中,我們看到了王一博把外賣小哥的辛苦艱辛都完全的呈現了出來。而且這次的短視頻創意也十足,在漆黑的電梯中,燈光還忽明忽暗,給人一種恐怖片兒的錯覺。
  • 孩子嫉妒心太強,家長該如何疏導,找到嫉妒背後的原因是關鍵
    是不是影響了孩子的內心?對於孩子的嫉妒心理,家長更應該學會疏導孩子和管理情緒,弄清楚孩子為什麼會有嫉妒心理。我之前在輔導班當老師的時候就碰見過嫉妒心很強的人。他也算是一個比較聰明的孩子,但是聽不得不好的話,當老師表揚其他孩子的時候,沒表揚他,他就會很生氣,甚至還不會理會那個被表揚的孩子,孩子的嫉妒心就是這樣。
  • 王一博隱藏「乾飯人」,舌尖上的王一博食相可愛,美食博主預定
    結果,幹起飯來真的是分外讓人覺得「接地氣」,多少是可愛加倍。但這次我們不談謝允「乾飯人」身份,我們來談談我們可可愛愛的「乾飯人」王一博。新的一期《天天向上》裡,向觀眾介紹了溫泉文化和衍生的美食,來的嘉賓可都是好口福呀。作為《天天向上》的常駐主持人,近年來《天天向上》這個節目,都在做關於各地文化的節目,各種美食各種各地文化的推廣。
  • 孩子說:「媽媽,我怕黑」,家長的第一反應,會影響孩子的性格!
    很多人小時候都有怕黑的經歷,晚上一個人不敢睡覺,天黑不敢出門。隨著一天天長大,發現黑夜並沒有那麼可怕。但是,也有一部分人表示,就算是長大了也依舊怕黑,為什麼呢?這與小時候父母的言語有關。很多人表示在小時候,明明自己怕黑,但是父母依舊在嚇自己。所以說,父母在孩子表達怕黑的時候,一定要及時幫助孩子克服。
  • 不分手的異地戀愛,其背後心酸的表現,你佔了幾樣?
    畢竟只有磨礪過後的愛情才經的起考驗,可甜蜜重逢、攜手相伴的背後,卻有數不盡的心酸。那麼你佔了其中的哪幾樣呢? 1.彼此生氣時,不想接的電話,你永遠打不通,就好像斷了網絡的愛情,再也見不著影。2.即使再委屈難過,你都要咬著牙對自己說,你要堅強。3.很多時候,你都會恍惚的看見,遠處人海裡,有穿著和他一樣衣服的人。
  • 王一博拍廣告剪學生頭,面無表情太嚴肅,發量太多讓人羨慕
    說起王一博相信很多粉絲都已經非常熟悉了,在整個娛樂圈他的資源應該是最好的,而且很多人都特別羨慕他的資源,不過這一點也是因為他太過於努力。有時候我們只看到了他光鮮亮麗的舞臺,卻不知道他在背後到底付出了多少的艱辛和努力。
  • 那些極度不適合在一起的星座
    假如你在一個桌上打麻將(大眾麻將規則),你有對家、上家、下家。你能吃你上家的牌,但你卻餵不了你上家,同樣你能餵你下家,但是你下家餵不了你。(碰忽略)星座就是這個道理,相鄰星座往往就是一個人的付出,一個人的收穫,總是無法變成相互的付出。有的時候得到的多了,反而會對那個付出的人產生不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