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寫了《夢溪筆談》,有「全才」之稱,《宋史》為何淡化他?

2021-01-09 寫乎

作者:李大奎

在我國古代,稱"全才"的歷史人物寥寥無幾。即便如名垂青史的教育家孔子、抗金名將嶽飛等等都僅以專長著稱,還談不上"全才"。

然,《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卻榜上有名,有"北宋第一全才"之稱。不過,《宋史》卻沒為這位"全才"單獨立傳。這是啥回事呢?

一、沈括其人

公元1031年出生於杭州錢塘沈氏家族的沈括,字存中,號夢溪丈人。祖父沈曾慶曾任大理寺丞,父親沈周、伯父沈同均進士出身,父親沈周還曾知明州(今浙江寧波)。

沈括幼年即隨父親宦遊各地,增長了不少見識。只是,皇佑三年(1051年)父親不幸去世,沈括便在家守孝。

三年後,24歲的沈括蒙父蔭入仕,初任海州沐陽縣主薄,由此步入仕途。

嘉祐八年,33歲的沈括參加科考"進士及第",不久轉任揚州司理參軍。之後歷任太子中允、檢正中書刑房、提舉司天監、史館檢討、三司使、知宣州、知延州、筠州團練副使、秀州團練副使、朝散郎等職。

晚年歸隱潤州的夢溪園(即今天的江蘇鎮州),主修《夢溪筆談》。紹聖二年(1095年)病逝,卒年65歲。

二、沈括的成就

撇開起伏陡轉的仕途不談,沈括在科學、軍事和文藝等方面就有著碩果纍纍的成就。尤其是他在科學上更有"裡程碑"式的重大貢獻,為紀念他,南京紫金山天文臺於1979年還用他的名字命名了一顆新發現的小行星2027,稱"沈括星"。

科學方面,主要體現為:

天文曆法上,沈括任司天監時就發現《大衍曆》不夠準確,便著手編《奉元歷》,首倡"十二氣歷",這比類似的英國蕭伯納歷早了800多年。還改進了渾儀,改良了圭表等天文觀測儀器。

地質地理上,推出華北平原是衝積平原的理論,用12年時間編著內容詳盡、圖例準確史無前例的《天下州縣圖》,還發明木刻立體地形圖,比西方早700多年。

數學上,開創垛積術研究的先河,發明了"隙積術"、"會圓術",稱為"中國算學的模範人物"。

化學上,發現煉銅、石油制墨的技術,在專著《延州》上最早提出"石油似洛陽塵",可用石油碳黑代替松煙制墨,並斷言"此物必大行於世"。

物理上,最早發現磁偏角,指出指南針有些"偏東",並不一定全指向南方,比西方早400多年;提出的"應弦共振"現象,比西方早500多年。

光學上,用"焦點"概念指出光的直線傳播,凸面鏡成像規律,第一次記錄了"紅光驗屍"的記錄。

醫學上,有《良方》、《靈苑方》等專著問世。

水利上,治理沭水,修築蕪湖萬春圩,首創地高程測量法,疏浚汴河等等。

軍事方面,沈括最亮眼的即是元豐三年(1080年)知延州兼鄜延路經略使期間,與副使種諤守邊抵禦西復,大力充實邊防力量,打敗蕃兵,擊退西夏,還拿下浮圖等地,取得"靈武之役"的大勝。

沈括也因這一軍功,受嘉獎,升任龍圖閣大學士。

(《夢溪筆談》)

文藝方面,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沈括晚年歸隱夢溪園,著《夢溪筆談》,將畢昇發明的活字印刷術詳細記錄其中,成為活字印刷術的推廣第一人,為畢昇的這項發明流傳下來做出了突出貢獻。故畢昇的活字印刷術又稱"沈存中法",以彰其功。

這一著作,還錄有古代音階音律的理論心得。沈括本人更是樂律行家,有《樂論》、《樂律》等多本專著。

沈括的其他成就還很多,如經濟、法律、書畫等等不勝枚舉,不一一展示。管一窺豹,即可見沈括之才,的確是極廣,且建樹頗多,稱他為"北宋第一全才"實至名歸。

(王安石)

三、沈括的缺點

不過,就是這樣一位不可多得的"全才",卻因致命的缺點而備受時人詬病和質疑。還被斥為"小人",視之為"科學上的巨人,道德上的矮子",真真是歷史的遺憾。

沈括原本是宋神宗時期支持王安石變法的重要成員,也深得王安石信任,得以擔任三司使要職,負責管理全國的財政大權。

王安石第一次罷相後,沈括開始對"戶馬法"提出異議,認為邊境養馬不一定具有戰鬥力,還增加財政負擔;又指出"免役法"存在嚴重的弊端,應變更"所有人都需要上交財物"的規定……

沈括這些原本針砭時弊的主張卻被蔡確、呂惠卿等人不懷好意地中傷,說他這是"小人行徑",是"牆頭草",是為了取悅舊黨而急於跳出來反對"王安石變法"。

王安石復相後,即對沈括開始不滿,以為他倒向舊黨,從此不再信任。

第二件事便是蘇軾蒙冤的"烏臺詩案"上,有人認為沈括才是"告密者"。起因是他曾奉旨去調查兩浙農田水利工程。期間,他與好友蘇軾多有詩文往來。沈括回京復職時,說是他最先將蘇軾在詩文中諷喻時政的句子找了出來,專題報告給了宋神宗。

由此,引發"烏臺詩案",御史臺當即奉旨奔赴湖州抓捕蘇軾。沈括也就更加坐實"小人"之名。

第三件事,則是沈括取得靈武之役的勝利後,向朝廷提出經營橫山、構造城防抵禦西復的建議。

宋神宗同意後,委派欽差大臣徐禧負責鄜延的防禦事務。哪知,高高在上的徐禧一到邊地,便無視沈括的主張,著力修築邊遠的永樂城。

沈括為避免與徐禧正面衝突,沒有阻止,任徐禧決斷一切築城事務。

元豐五年,西復抓住戰機,一舉攻陷永樂城,徐禧及宋軍2萬五千人被殺。沈括在增援無望之下,只得退守綏德。

宋神宗惱怒之下,將沈括撤職查辦,貶為筠州團練副行使,隨州安置。

1085年,宋哲宗繼位後,大赦天下。沈括改到毗鄰故鄉的秀州任團練副使。後因整理《天下州縣圖》有功,於元祐四年任朝散郎。

由此,沈括獲準得以歸隱潤州,安度晚年。

四、沈括的悲涼

沈括陡轉直下的命運,其實也很悲涼。這位集大成的科學家,一代"科學巨匠",卻被視為人品差的"道德矮子",從而被打入另冊,人們不怎麼看好,以致《宋史》也沒有為他單獨立傳。

這是沈括的不幸。當然,也是他致命的缺點造成的。

沈括最大的缺點就是個性懦弱,遇事妥協。兼之他在仕途上缺乏圓潤的處世藝術,不願"鬥爭",習慣於秉持"老好人"思想。

他原本得到王安石的看重,這也算知遇之恩。可惜,沈括偏偏選擇在王安石罷相後,提出不同的變法主張。

這明顯不合時宜。其實有不同的觀點,並沒關係,變法前前提出多好。

可沈括卻擔心那時提出不同的看法,會與恩相王安石起正面衝突,抹不開情面之下,從而放棄了指出早已發現的變法中的問題。

沈括選擇在王安石罷相後提出,這在爾虞我詐的宦海極有可能是為自己挖坑,授人以柄而被逐出圈外。

在後來的欽差大臣徐禧築永樂城一事上,沈括仍沒吸取教訓,還是遇事妥協,不敢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

典型的"老好人"思想害了他。

沈括明知應修築古烏延城防禦,面對徐禧堅持要修永樂城時,卻擔心與他起正面衝突,便沒阻止,聽之任之。

怎能不在損失慘重的"永樂城事件"中受牽連?

就是蘇軾蒙冤的"烏臺詩案"中,沈括其實也不是始作俑者,他是被御史李定、舒亶等人找到了由頭有意栽贓所致。沈括只能"背鍋",成為不折不扣地整治陷害朋友的"小人",留下千古罵名。

沈括的悲涼說明:

一個人,不能埋頭於科研之中,還得在意腳下的路,需直面人生時,要敢於"亮劍",不能懦弱示好,失去底線地"和稀泥",一味當"老好人"其實在現實生活中是行不通的。畢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無原則的妥協,是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的。到頭來,自己還會被"反噬",從而遺臭萬年。

這樣的代價並不會"雙贏",其實是"雙輸",是為鑑。

【作者簡介】李大奎,七0後,法學學士,貴州湄潭人,文學愛好者。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推薦:

忽必烈的理財大臣,赤峰市寧城人王文統是如何被殺的?

華佗是因為要給曹操做開顱手術而被殺的嗎?告訴你一個真實的華佗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有點兒心疼《夢溪筆談》的作者——沈括?
    文|醉餘堂主人:喜讀書寫文,喜在書中挖礦,在寫中成長,願以文章與你攜手同進。歡迎【關注】。1094年,沈括跳江自殺。但被救起,並未死成。為什麼會這樣?這件事情,跟什麼有關?跟他的巨大成就有關嗎?1 沈括的牛氣與卑劣我們先來看看這個晚年「可憐」 之人的牛氣之處。沈括的牛,是真牛。
  • 被誤讀的歷史人物:沈括才學絕世,人品卻差得不敢恭維,真的嗎?
    沈括是什麼人物,他是天文地理、音樂醫藥、律歷佔卜無所不通的全才。他的《夢溪筆談》廣受稱讚,被後人認為是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中國科學院也曾為紀念他,將1963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沈括。可見他成就之高,影響之廣泛,並非虛言。
  • 大宋全能型人才沈括,其巨著名垂青史,為官卻喜歡見風使舵
    沈括因撰寫巨著《夢溪筆記》名垂青史,要說他的學問那可真是太大了,其人屬於文理工兼修複合型全能人才外加百科全書式國寶級科學家,《宋史·沈括傳》稱他「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學、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
  • 他是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但品行十分齷齪,最終淪為卑鄙小人
    他一生致志於科學研究,在眾多學科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和卓越的成就,被譽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其代表作《夢溪筆談》,內容豐富,集前代科學成就之大成,在世界文化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被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裡程碑」。 當然,我們都知道是誰了。沒錯,他就是沈括。沈括的成就我們是有目共睹的,但我麼可能不知道沈括這個人的另外一面吧。
  • 嘆息 大科學家沈括人品有問題曾賣友求榮
    《宋史》評價他說:「博學善文,於天文、方志、律歷、音樂、醫藥、卜算無所不通,皆有所論著。」但是,沈括死後既沒人給他建碑,也沒人為他寫墓志銘,就連他的生平傳記也僅僅附在《宋史·沈遘傳》之中。在科技領域獨步千古,作出重大貢獻的沈括,為什麼史家沒有單獨為他列傳?為什麼會才高名微,生前身後痛遭非議,寂寞身後呢?
  • 隕石,為何珍貴?
    隕石,為何珍貴?隕石是在高空、高溫、高壓和高速下形成的,所以它有明顯的形成特證:內部高純度無雜質,通體布滿緻密的小氣泡,外部有融殼,融殼上有流紋,外部和融殼下有時會產生大的氣印。 2,稀有隕石比鑽石還貴重隕石的科研價值是最主要的價值所在。另外,隕石的稀有性與不 可 再 生性決定了高昂的收藏價值。現在投資商和收藏家對隕石的熱愛到達火熱程度。
  • 海昏侯墓中為何會有一面鏡子
    現代史學家郭沫若即持此觀點,他在《三門峽出土銅器二三事》一文中稱:「古人以水為鑑,即以盆盛水而照容,此種水盆即為監,以銅為之則作鑑。監字即像一人立於水盆旁俯視之形。」實際上,古人很早就已經從哲學的角度升華了「照鏡子」的人生道理和對國家政治生活的重要性。《尚書·酒誥》云:「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國語·吳語》中也有類似說法:「王其盍亦鑑於人,無鑑於水。」
  • 我國發現的第一份清朝時期的加急信,上面竟然寫了三個急、急、急
    古代的驛站,至今還留下了不少遺蹟,所以,很多人都見過,但是,古代的信封又有幾個人知道呢?近年,晉城某文物收藏家淘到了一枚清朝時期的「特快專遞」信封。經收藏家的研究,這個信封承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是我國發現的第一份清朝時期的加急信。淘到這沒信封的收藏家,是高平市「長平之戰研究會」的副會長李俊傑先生。據李先生說:這個信封是他在逛晉城市文物市場時意外獲得的。
  • 他是科學史上的巨人之一,人品卻很齷齪,卑鄙小人一個
    從小的時候我們就被教育了,世界上並沒有完美的東西,比如說我們今天要了解的這一個人,他是中國歷史上面偉大的一位科學巨人之一,他的一生都獻給了科學研究,在很多的領域都有著很深的造詣與卓越的成就,他的代表作品是夢溪筆談。說到這裡,我們肯定都知道他的名字了,他就是沈括。
  • 古代一張銀票價值不菲,為何少有人偽造?專家:看看上面那行字
    引言在宋代科學家沈括的《夢溪筆談》中記錄下了活字印刷術的起源:「慶曆中,有布衣畢升,又為活版。」活字印刷術作為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其廣泛應用於所有與文字相關的領域,包括古代的重要貨幣——銀票。▲北宋交子舊版拓存圖片01在銀票誕生以後,畢竟古代不像現代印刷鈔票的防偽技術一樣有高科技做支撐,應該很容易仿造才是。那為何古人連銀子都能摻假,卻很少偽造銀票?不是不敢而是造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