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籃球世界而言,2020年著實過於殘忍了。
把NBA帶向世界的斯特恩突發腦溢血去世、引領無數人愛上這項運動的科比遭遇空難, 而另一個國際籃球的開拓者——博裡斯拉夫· 斯坦科維奇先生,也於3月20日離開了我們。
以這位籃球泰鬥名字命名的「斯坦科維奇杯」,正是為了表彰他為中國、乃至世界籃球作出的貢獻。
文/ 劉 金濤
編輯/ 李 祿源
讓我們以大衛-斯特恩為引,把時間拉回到那個世界籃球充滿光明的2016年。
8月28日,斯特恩與奧拉朱旺等7人正式入選2016年FIBA名人堂,在表彰這位職業籃壇先驅成功打造了NBA之外,FIBA也著重提到了他對世界籃球的貢獻。
尤其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初的風雲歲月,他與時任FIBA秘書長斯坦科維奇攜手,將職業球員帶入了奧運會賽場。這對於籃球運動的國際化進程而言,無疑是至關重要的一環。
在致辭中,斯特恩用了近一半篇幅來向斯坦科維奇表達敬意:「我所完成的最驕傲的一件事,就是幫助籃球這項運動全球化,而這一切的基礎,正是斯坦科維奇先生為我打下的。」
大衛·斯特恩在2016年FIBA名人堂儀式上致辭
實際上,在那個美國隊稱霸世界世界籃壇的年代,歐洲與美國的籃球理念各不相同,除了世錦賽和奧運會之外少有往來。
正如去年上映的《絕殺慕尼黑》中所講述的,前蘇聯男籃終結了美國隊自1936年奧運會以來全勝紀錄。 儘管後者不願承認並至今拒絕領獎,但這也恰恰說明在那個冷戰的時代背景下,籃球世界版圖的割裂。
作為南斯拉夫籃協秘書長,斯坦科維奇目睹著這一切。
那個曾經做了十年肉類質檢員,後來輾轉入選國家隊的天選之子,在職業生涯結束十多年後終於圓夢。但斯坦科維奇知道,籃球的世界遠比想像中要大,競技場上不該有政治、種族以及文化隔閡。
年輕時的斯坦科維奇
1970年,斯坦科維奇先是把籃球世錦賽帶到南斯拉夫,這也是世錦賽首次來到歐洲大陸。最終,東道主如願以償順利捧杯,在70年代獲得了世錦賽兩金一銀的傲人成績。
隨後, 他又向國際奧委會建言,廢除「職業球員不得參加奧運會」的規定,但遭到了第五任主席布倫戴奇的婉言拒絕。不過他並沒有死心,在1976年正式擔任國際籃聯秘書長後,再次撬動籃球歷史的齒輪。
以今天的視角來看,這是體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在當時,這條路並不好走。無論國際奧委會還是各參賽國,態度均不積極。也是直到斯特恩上臺之後,遇上明白人的斯坦科維奇才算找到了眉目。
當時,斯坦科維奇提議,舉辦一項由FIBA球隊和NBA球隊共同參與的賽事,斯特恩隨即表示同意。
斯特恩與斯坦科維奇,兩人於今年先後離世
1987年,首屆「麥當勞公開賽」在美國密爾沃基開戰,東道主雄鹿隊、蘇聯國家隊與歐洲俱樂部冠軍米蘭隊參賽,結果在身披34號的特裡-卡明斯帶領下,雄鹿隊所向披靡。
第二年,NBA又派出了擁有「三巨頭」的凱爾特人,大破南斯拉夫國家隊、歐洲冠軍皇家馬德裡。
但在缺乏商業支持的情況下,這樣的比賽收效甚微。 1988年,斯坦科維奇以國際奧委會委員的身份組織投票,爭取職業球員參加漢城奧運會,但結果令人大失所望——31票反對,僅27票贊同,甚至連美國自己都投了反對票。
或許大衛-斯特恩當時還沒有意識到奧運會對於NBA的價值。
如果說鼓動喬丹亮相84年洛杉磯奧運會只是「球星計劃」的第一步,那麼在91年聯盟招牌球員「魔術師」詹森確診感染HIV後,斯特恩最終積極將職業球員推進奧運會,便是拯救聯盟形象的一大步。
但無論原因如何,世界籃球的歷史在1992年得以改寫。
當喬丹、伯德和詹森共同率隊參加巴塞隆納奧運會,全世界籃球愛好者都陶醉在職業球星令人嘆為觀止的表演之中。 而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直接改變了歐洲球類運動的「地基」——在那之後,許多孩子開始用手拍球,而不是用腳踢。
「當時美國媒體都覺得,世界上的其他球隊永遠也不可能和美國男籃一樣好。但斯坦科維奇的哲學是,只有和最好的對手過招,你才可能在未來某天達到他們的高度。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斯特恩說道。
那是世界籃球版圖融合的新起點,越來越多的孩子也因此愛上了這項運動。 1992年,整個NBA只有26名海外球員,但到了本賽季開始,共有來自38個國家108名海外球員在各支球隊效力。
從1976年到2002年,斯坦科維奇掌舵國際籃聯26年,他的不懈努力與堅持,讓籃球世界逐步融合到一起。
在中國,除了斯杯之外,2002年世界女籃錦標賽,是中國舉辦的首個FIBA正式賽事,而這離不開斯坦科維奇的大力支持。與此同時,在甲A聯賽萌芽、並逐漸成為CBA的那段時間裡,也同樣少不了國際籃聯的扶持。
斯坦科維奇一生摯愛籃球,半路出家到入選國家隊,這其中的艱辛只有他自己知道。 在把籃球帶到全世界的過程中,他格外感謝那些志同道合、並且在生命中幫助過他的人。
在自傳《The Game of My Life》中,他寫道:
「我這一輩子受到過無數人的讚譽,從美國到塞內加爾再到象牙海岸,來自世界各國的人都曾稱讚我。但對我來說,這其中最有價值的讚譽是來自於前國際奧委會主席雅克·羅格 、前FIBA主席鮑勃·埃爾芬斯頓和NBA總裁大衛·斯特恩的。」
那麼,我們再來看看這三位是如何評價他的:
雅克-羅格說: 「如果沒有斯坦科維奇這樣的人,就不會有今天的奧運會。」
鮑勃-埃爾芬斯頓說:「籃球和FIBA歷史上有三個人的意義是眾所周知的:詹姆斯·奈史密斯,這項運動的發明者,威廉·瓊斯,FIBA首任秘書長,以及他的繼任者鮑裡斯拉夫·斯坦科維奇。」
大衛·斯特恩則寫道:「沒有任何人對籃球全球化的貢獻比我的朋友鮑拉-斯坦科維奇更多。」
只不過,沒有人能夠抵抗命運,從斯特恩、科比、再到斯坦科維奇,他們的離世給2020年的籃球世界蒙上了一層陰影。而如今,所有的賽事又因為疫情不得不停擺,還有不少球員染上了可能毀掉職業生涯的病毒……
但我們相信,暫時的困難並不會讓世界停下前進的腳步,前人的勵志故事也將賜予我們力量,並將這份不屈的意志傳承。
下一個撬動籃球世界的種子,或許此刻正在某處發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