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塵緣(上闕)----奴性小說的輓歌
一、引言
《塵緣》一書激昂宏大,纏綿悱惻,為世間精品,一月讀罷,感慨叢生。文筆好的書不在少數,但真正能感染人,讓人讀罷心潮澎湃,又忍不住回憶反思的佳作卻寥若星辰。回想以往看過的仙俠類作品,唯有《誅仙》、《亂世銅爐》、《搜神記》、《朱雀記》幾部可堪並提。然而《誅仙》過於拖沓煽情,情節矯揉造作,未免落了下乘;《朱雀記》的情節布構略小,筆力稍顯稚嫩;《搜神記》雖然篇章宏大,文筆儒雅,但感染力上卻大有欠缺,少有能令人感動激蕩之時。反覆比較,也唯有《亂世銅爐》一書可堪與《塵緣》比肩。
二、叛逆
很多人不喜歡《塵緣》的開頭,認為清貴高華的準主角吟風剛一出世就被蒙汗藥和蒙棍放翻在黑店,一命嗚呼,是一種低劣的惡搞。其實這個看似荒謬的情節,才正是本書的亮點所在。它不僅僅是一種不落窠臼的新意與創舉,更重要地是要烘託出本書的主旨----叛逆。其實從《褻瀆》開始,煙雨江南便竭力要宣揚一種叛逆精神,一種對神仙、佛祖、神祗不再盲目崇拜和服從,一種小人物也要活出自己的精彩人生,一種雖然實力相差懸殊,卻仍要堅持自己卑微願望的可貴品質。這種精神穿插在這兩部書中的字裡行間,是書的靈魂所在。其實真正喜歡煙雨江南作品的人,多是性格偏於叛逆的人,他們有意無意地便受到書中瀰漫的這種叛逆精神的感召。
筆者便是這樣的人,平生最為厭惡那種充斥著宿命思想的小說。在《西遊記》、《封神演義》、《濟公傳》這種情節惡俗低劣的作品中,一切都是天道註定的,或者由高高在上的神祗們所規定,無法動搖分毫。那這種限制死的情節,還會有什麼懸念和味道?唐僧孫悟空的八十一難,一路坎坷激戰,無非是菩薩和佛祖眼中的一幕話劇罷了,他們的付出和犧牲從來都沒有真正的意義,只是成為供那些高高在上者開心的戲子罷了。《封神演義》的整體情節,早在一部《封神榜》中定好。誰死誰生,誰對誰錯,忠臣良將和苦苦修煉的兩教仙人,其命運都完全不受自身的付出和努力所控制,他們的死生早已註定,早已在元始天尊、通天教主、太上老君這三人的一念之間被定死,再也更改不得。從三教籤押封神榜,到最後封神的仙人戰死,其間有數年之久,在這段時間裡,這些人無論是行善還是為惡,謹慎還是驕狂,下場都不會有分毫改變。
下位者的命運不在自己掌中,不受自身努力而變化,上位者高高在上,他們的個人意志都罩上了「天意」這個幌子,他們的行為就是不可違逆的「天道」。至於那些塵世間不懈努力的下位者,永遠只能順應所謂的天意,按強者的意思去活,否則就是逆天行事,就將萬劫不復。每當筆者感受到小說中的這種宿命思想和奴性塑造,想到那些小人物的命運和努力從無意義時,心中就是一陣的不快,像是被壓上了一塊重石,鬱郁地連呼吸都覺困難。
三、奴性
當美猴王大鬧天宮,向道貌岸然、高高在上的玉帝揮起金箍棒,打得秩序井然的天庭雞飛狗跳後,他立刻就遭到了強大的統治層的關注和聯手鎮壓,在五行山下承受了五百年的寂寞孤獨。此後美猴王開始蛻變妥協,對強大統治者和囚禁生活的畏懼終於戰勝了石猴血液中與生俱來的俠義和叛逆。當他在五行山下答應菩薩的要求,並開始企盼自己的新主子早日到來時,他的奴性就出現了。此後,當年的齊天大聖在昏聵無能的唐僧鞍前馬後悉心侍奉,美猴王忌憚的當然不是這個無能的朝廷新貴,真正將他鎮得服服帖帖的,還是唐僧背後嚴密的體丆制和強大的統治層。
美猴王的墮落日甚一日,經過金箍的幾番調丆教後,剛踏上取經之路時那個野性難馴的猴子,終於漸漸變成了俯首帖耳的奴才。到了取經之路的最後,孫悟空的奴性已然十分深重,完全地融入了奴才的角色。他此時對唐僧的孝順,早已不再是金箍逼迫下的虛與委蛇,而是變成了一種發自內心的,徒對師、子對父般的依戀。那一聲聲情真意切的「師父」,直叫得我全身不適。
孫悟空最終被如來封為「鬥戰勝佛」,這個封號將他籠絡到了體丆制之中,他終於從一個制度外的叛逆者,變成了制度的維護者。這個曾經瀟灑不羈、不畏強權的美猴王,如今終於成了如來蓮臺前的得力打手。美猴王「開竅」了。他終於發現,當初為了空幻的自由精神而和強大的統治層作對,是何等的不智。哪裡比得上屈膝媚顏,坐享榮華?他在玉帝、觀音和佛祖面前討好求懇,搔首弄姿,活像一隻恃寵而驕的哈巴狗;可一遇到山神、土地等老弱,就突然威風起來,高高在上,驕狂跋扈,喊打喊殺,作威作福,盡顯官場中媚上欺下的醜態。
其實中國古代湧現出的這些優秀的,滿載著奴性的作品,都是在儒家和統治者的大力支持下應運而生的。其存在的首要目的並非用一個有趣的故事來娛樂民眾,而是為了奴化百姓,削弱其反抗精神,讓他們逆來順受,從而穩固自己的統治。在這點上,與西方和印度等地把百姓受苦說成是要「贖原罪」、「為前世作惡承受報應」是完全一致的。有時會想:或許吳承恩也是統治者的一條忠犬,他在西遊記初時賦予孫悟空的俠義和叛逆,不過是一種更為陰險狡猾的奴化說教。所有的人都看得清清楚楚:連孫悟空這樣絕世的英雄,反抗統治者的後果也會如此悽慘;等到他幡然悔悟,俯首順從,任由差遣之後,便立刻擺脫了不幸,得到令人羨慕的美好結局。
是追求無謂的骨氣,還是攫取切實的榮華,這個選擇從此還會困難麼?於是《西遊記》之後數百年,直至今日,大多才華橫溢之士的人生觀都是----「學得文武藝,貨賣帝王家。」
四、道德的輓歌
在新時代,這種宿命的思想終於漸漸開始淡薄。思想禁錮了這麼多年,看了那麼多充斥著「高大全」的樣板文化,再木訥的人,對這缺乏真實的臉譜都應該厭煩了吧。而網絡文學更是給人們的意識開放了自由的宣洩之門,於是在思想的韁繩稍稍放鬆後,便有了煙雨江南的叛逆作品。其實這些作品並不叛逆,更不另類,而是描述了一個正常且真實的人生和世界,只是這種自由的寶貴精神剛剛從千年的桎梏與奴性說教中掙脫出來,這種真實的世界才剛剛展布於人們眼前,所以才在一片奴性作品中顯得格格不入罷了。
在煙雨江南的作品中,看不到「高大全」的人物,更看不到道德的衛道士,這實在是令人愉快的一件事。一向以來,中國的小說都承載了太多本不該有的東西,肩負著教書育人、統一思想、忠君報國、奴性培養等太多的額外目的。於是這些戴著枷鎖的小說,走路時總是那麼僵硬死板。其實小說就是用來娛樂的,雖然好的小說要有思想性,但那應該是百花齊放的、富含變化的思想,而並非政治試題中的標準答案。畢竟,讀者們不是來受道德教育的,也不是來上黨課,受愛國主義情操培訓的。
在《塵緣》中,即使是正面形象,不,不能這樣說,其實在煙雨江南的作品裡,沒有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之說,這是他另一個令筆者欣賞的亮點。在他的書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願望,都有自己的私心,都會善待某些人,卻又同時也苛待傷害另一些人。人人都有自己的抱負,都要讓自己活得精彩,都想按自己的意志改變世界。當這些利益、抱負起了衝突時,便爆發了衝突和戰鬥。但煙雨江南不會人為地為這些衝突賦予正義和邪惡的定位,更不會像《三國演義》等思想陳腐保守的作品般,站在自己認同的一方搖旗吶喊,並藉機宣揚自己的是非觀,把一部分人捧上天,塑造得高大全;再把另一撥人踩到腳下,說得一無是處。最後還在其臉上吐上一口道德的痰,然後把這場戰役的結局,牽強地解釋為「正義必勝」。其實真正的邏輯應該是:「勝利的,就是正義的。」是謂叢林法則,成王敗寇。
「紀若塵也不待她回答,向屋中眾人望了一眼,道:「人間眾生,無論是修者還是凡人,在真仙眼中,便如鬼物在我眼中,皆如螻蟻!於吟風而言,命天下群修圍攻道德宗,以及後來發生的許多事,不過是命一群螻蟻去攻打另一群螻蟻而已,何必放在心上?我等一群螻蟻,又何需他親自動手,若是因此誤了飛升,那便什麼都抵不過了。他如是想,如是做,並沒有錯。只可惜,匹夫一怒,尚且血濺十步!我等螻蟻,就偏看他這高高在上的真仙不順眼,要不自量力,去觸一觸他的仙怒!」
煙雨江南的主旨,借紀若塵的這番話表達得淋漓盡致。上位者有自己的想法,即使不是為了謀算私利,也是自以為秉承天道。但這天道是否真正正確,自己是否太過粗暴武斷,打著大義的旗號株連了無辜,強姦了弱者的願望,他們是絕不會思考地。他們眼中如螻蟻般的那些小人物,以及他們心中所珍視的願望和執念,從來都無人關注。這與人間的帝王將相不會在意百姓和士兵的疾苦命運,又是何其地相似。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在王侯霸業面前,那些明君良將,又怎會在意普通士卒的卑微生命,和他們那些父母妻兒的心酸苦痛。
吟風、天帝、禹狁、天君……這些人身為強者,就可以漠視他人,絲毫不顧他們的悲歡離合,不考慮他們本人的想法和意願麼?在這部小說的尾聲裡,作者對這種強權思維進行了一次辛辣的諷刺。吟風曾經漠視人間眾人的幸福,為自己的一點心願而橫行霸道,欺壓弱者。可當後來他自己也開始成為下位者,且不願再按上位者的安排循規蹈矩,而希望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時,他也遭到了更上位者的無情鎮壓。紀若塵在與吟風搶女人時是弱者,但他不服輸,不認命,倔強地想要逆天改命,卻終究無力回天,是一個受強權壓迫的悲劇英雄形象。可當他實力增強後,在面對那些比他弱的人和妖時,也同樣罔顧他們的幸福和意願,充當了一個壓迫別人的強權形象。那些被他利用,強行抽取生命力的數萬士兵,是何其的無辜?
煙雨江南書中的各個人物,都是中性的,他們才是真實的人。雖然書裡的世界看似玄幻神奇,但從人性的角度上看,卻著實比之前無數的社會紀實還要真切,還要坦誠,還要精彩。
五、尾聲
很多人說《塵緣》是爛尾,其實這尾並不爛,反而寫得很好。輕靈飄逸,於感人間又令人回味無窮。其實真正不足的地方,是在後半本自從紀若塵被刺死又還陽之後,作者把情節提了速。或許是寫得膩煩了吧,也或許是起初把場子鋪得太大,人物引入太多,所以在發現鋪開的規模比預期大得多後,作者進行了壓縮,把許多已經鋪墊好的伏筆,和本來可以充分延伸的枝杈斷掉,甚至連主線的複雜和衝突的激烈程度也大大縮水,這頓時就讓人覺得遠不如之前的認真和細緻,很多地方甚至是明顯的敷衍和搪塞。比如讓翼軒和文婉突然發瘋,跑去道德宗送死就是超級敗筆,明顯是為了匆匆了結掉之前的這個伏筆的爛尾安排。這也證明了作者在寫作之初並沒有一個清晰細密的架構,而是隨寫隨想,信馬由韁,這也是煙雨江南的這兩部作品都在後半部收束過快,並因之為人詬病的主要原因。而且作者不知道是駕馭能力不足,還是懶於收束,許多二級人物和之前的鋪墊都並未有一個合理的交代,如玉童、如吾家、如蘇姀……尤其是那幾個精彩女子:懷素、雲舞華、姬冰仙、含煙,她們的精彩故事都令人遺憾地嘎然而終。其實煙雨江南估計也是迫不得已,當初塑出的女子太多,後來才發現僅顧清、張殷殷、青衣小妖三人,就已經讓紀若塵的情感豐富得一塌糊塗了,如果再擴展她們的故事,就容易搞成種馬文學。
「塵緣」這個書名起得很好。看完後才明白,這個塵緣不是謫仙和青石在塵世間的緣份,而是仙石顧清在人間輪迴時與紀若塵產生的緣份。那仙家規條、上蒼註定、數次輪迴、百世之約,卻未必勝得過在某一世點滴之間產生的感情。這是一種對宿命的悖逆精神,個人的感情終於戰勝了前緣。前世的因果,在今世的感情中,終於不再是壓倒一切的因素了。
一曲「塵緣」已經終結,在這感人的輓歌落幕之際,讓我們一起,大聲地為這曲華章中蘊含著的坦蕩真誠,和這無處不在的叛逆精神喝彩!
解讀塵緣(下闕)----下位者的悲哀(含對劇情的透徹分析)
很多人看不懂《塵緣》,是因為作者沒有像小白文中一樣把什麼都交待得一清二楚。這倒並非煙雨江南表達能力有限,不過如畫中的留白般,給讀者留些想像和自行思索的餘地罷了。下面筆者簡單說說自己對本書情節的理解。其實故事的整體梗概都發生在首末兩章之中,中間那複雜宏大的篇章,不過都是細節罷了。下面首先介紹一下書中的世界和力量體系:
「盤古開天地,清輕者為天,濁重者成地。於天地源處生發的混沌之氣,也半上青冥,半下九幽,此方是平衡之道。」這天地源處的混沌之氣,便是真正強大力量的根本,在青冥處的混沌之氣稱為紫火仙氣,在九幽處的叫做九幽溟炎,擁有者由於持著最純粹強大的能量,讓對手難以抗衡。這世間分成三界,青冥處的仙界,九幽處的冥界,和在中央沒有混沌能量的人間界。人間界有人類和其它生物產生,一些生物吸取日月精華,開了智力,稱為妖。人類通過對大道的感悟,可以飛升到仙界,成為仙人。仙人間也按仙力高低,形成了嚴密的統治體系,首腦稱為仙帝。但仙帝真正的統治範圍只是在仙界的中央位置,無定河所環繞的一小塊地域,河外廣袤無垠的世界,兇險難測,仙人禁足,有無數巨妖在其中。人如果未能升仙,則死後靈魂去到冥界,在冥界中的一小塊地方,仙界建立了鄷都,以十殿閻王統管,負責鬼魂的轉世。但在鄷都之外的廣袤地方,都是九幽之魔的勢力範圍,由魔神、到黃泉之魔,到最強的九幽之魔控制。其中九幽之魔共十三個,他們擁有至純的混沌能量九幽溟炎,是唯一能與仙界抗衡的對手。其實無論是人是妖,還是魔,都需要體味天道,這天道並非對混沌之氣的佔有和利用,而是需要感悟。所以後來仙帝曾說:「如果這般簡單採掠可證大道,朕何不將混沌元氣一口吞盡,說不定就堪破此界,破空而去了。又何必在崑崙中枯坐十萬年,參悟天地大道?」可見混沌能量的佔有和天道是兩回事,即使是仙帝,也仍在不斷感悟大道,而仙界也非終點,還有更高階的世界。
故事的起因源自一個布局深遠的陰謀,布局於千年之前,布局人就是仙帝。其實仙界也有爭權奪利,而其中的大羅天君勢力龐大,已經威脅到仙帝之位。仙帝曾認為仙典過於嚴苛,卻因大羅天君等人的阻撓而無法改變。而且大羅天君對天道的理解有誤,他認為佔有更多的混沌能量就可以勘破天道,所以一心要消滅九幽十三魔。於是他「封堵混沌元氣,使之多向青冥流溢,逼迫得九幽群魔修築修羅塔,上天與我仙界決一死戰。修羅塔即使築成,九幽群魔也必大傷元氣,決戰輸多贏少。」然而仙帝並不認同大羅天君的做法,他認為此舉違背大道,而且即使完勝,「沒有了九幽之炎,九地之下,也自會生出新火來,此為大道生生不息之意。」而且仙帝做為最強者和最高統治者,最希望的是穩定,而不願增加變數,更不願大羅天君建功,吸收更多的混沌能量,威脅到他的帝位。但大羅天君打擊宿敵的理由冠冕堂皇,連仙帝的心腹昊明都認為這是對仙界百利而無一弊的妙計,所以仙帝無法正面阻止,於是仙帝悄悄縱放了已經擒獲的萬年天妖,也就是第一章中青石捉到的雪白小獸,讓它下界去阻撓修羅塔的修建。
大天妖不孚仙帝之望,他鎮守住修羅塔在人間的出口,建立了無盡海,成功地阻撓了已經修了一萬多年的修羅塔工程。用掌柜夫婦的話說:「我們的修羅塔本來都修到了人間,結果被你生生堵了兩千年!億萬妖魔,傾界心血,都付諸東流。」而且大天妖阻撓修羅塔計劃,還暗中得到了兩位九幽之魔,也就是客店掌柜的支持。若非他們在第一個千年裡放水,當時功力尚未至絕高的大天妖未必能支撐下去。「我們夫婦本來就不贊同造這修羅塔。與大道背向而馳,怎會有好結果?只會遂了天上那些仙人的心願而已,所以我們也不想打生打死的。輸給你後,我倆就有了藉口,可以不再插手修羅塔之事。」這兩個九幽之魔中的叛徒借敗於大天妖的機會離開了九幽,來到人間搞破壞,要鬧砸修羅塔計劃。
二人培養了紀若塵這個關鍵人物,為他自小打好根基。紀若塵其人很可能是仙帝派出的打手,不過為了瞞過大羅天君,抹除了他的記憶罷了。在鄷都查不到紀若塵百世前的事,多半就是仙帝下令銷毀的。此人是擊殺大羅天君的關鍵所在,只有他的特殊體質才能在人間修成九幽溟炎,從而逼迫大羅天君親自下界,自陷死地。
掌柜夫婦將修羅塔的秘密告訴了道德宗歷代掌教,於是紫薇真人和紫陽真人都先後參與到這個計劃之中。紫薇先以謫仙為幌子,命人將紀若塵帶回教中加意栽培,讓他儘快成為有用的棋子。紀若塵一直擔心自己冒名頂替謫仙被揭穿,殊不知真正的實權人物們都對他的身份洞若觀火。比起小小的一個五品謫仙,他的利用價值和重要性要大得多。
道德宗一直倒行逆施,寧可與天下為敵,與謫仙硬抗,也要強取人間靈脈,導致世間動蕩,百姓流離失所的原因就是為了阻止修羅塔計劃,畢竟光靠大天妖在無盡海鎮守十分吃力。吟風自以為替天行道,剿滅禍亂人間的道德宗,卻不知道自己由於層級太低,接觸不到真正的機密,所以反而鼠目寸光,站在了仙帝等強者的對立面。若非他能力低微,未能危害大局,掌柜夫婦、大天妖和仙帝等人不屑滅之,他早就化作齏粉。
「修羅塔是本宗最大秘密,歷來只有掌教口耳相傳。傳說此塔起自九幽之淵,集億萬妖魔之力,硬破六界壁障,直通仙界,是以又名登天梯。塔成之日,億萬妖魔,特別是九幽極底的巨魔將可沿塔而上,直攻仙界!人間是修羅塔必經之途,休說九幽之魔,就是黃泉之魔若在人間現了真身,那又該是何等浩劫?修羅塔乃是以人間積累的怨氣為基,是以如果人間起了刀兵,積怨溢洩,修羅塔也就修不成了。恰好那時我宗又得了神州氣運圖,是以我令紀若塵去取靈氣之源,只消破了四處靈穴,天地間必生禍亂。雖然百姓受苦,但與修羅塔現身人間界的大禍比起來,卻又不算什麼了。」靈脈崩潰帶來的禍亂,比起修羅塔進入人間帶來的浩劫,簡直微不足道。於是紫陽等人兩害取其輕,壯士斷腕,毅然要禍亂人間。
篁蛇化身在洛陽現世,其根本原因就是掌柜夫婦的運作,篁蛇其實就是他們的手下。那次事件的根本目的,就是要通過紀若塵之手將神州氣運圖交給紫陽,以配合道德宗取靈氣之源的計劃。在仙帝、大天妖、紫薇、紫陽、客店老闆等人的密切合作下,修羅塔計劃難以寸進。但大天妖並不滿足,他還要擊殺計劃的始作俑者大羅天君。「我不光是想將天君留下,而且還想將天君自仙藉除名。天上玄荒,早不需要你這等自以為可以凌駕大道之上的狂徒。」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大天妖精心布局。此時的紀若塵已經是一枚合格的棋子,他身懷九幽溟炎,很容易就把人間萬物盡數吸納,成為人間唯一生物,另一隻新的九幽巨魔。這簡直就是道德宗禍亂天下以給修羅塔計劃拆臺的增強版,人間沒了生物,沒了怨氣,修羅塔豈非永無建成的可能。所以大羅天君定然會積極遣心腹手下過問,禹狁下界看似是為了吟風叛變一事,其實那不過是藉口而已,主要還是奉命要剷除紀若塵。大天妖料定大羅天君的心腹禹狁殺紀若塵失敗後,他一則擔心「放任九幽之火在人間肆虐,到時候你讓我如何向仙帝交待?」二則擔心修羅塔計劃破滅,於是必定親自下界處理此事,這便是殺之的良機。而在此之前大天妖並不能暴露自己的存在,所以他只能坐視「一」戰死而不助,坐視青衣捨命救紀若塵而不顧。其實大天妖這千年來殺入九幽,與九幽十三魔激戰,還格殺了三魔,自身的功力也從大羅天君的境界,增長到仙帝的境界。「天君在仙界謀劃計算之時,我卻是在修羅塔上與九幽群魔生死相搏。千年前或許留不下天君,今日卻是不同。」這點顯然出於大羅天君的意料,否則他未必敢冒險下界。但他終究犯了刻舟求劍的錯誤,用靜止的眼光分析問題,低估了大天妖,所以他死。
大天妖見到當年的青石,便回到了天界玄荒,並因對仙帝利用自己表示不滿而跑去立威(筆者不能理解為何當年大天妖會如此賣力地去阻撓修羅塔計劃)。此時大天妖的功力已達很高境界,玄荒各類巨妖異獸均表臣伏。從他瞬間就能引得諸仙仙力大亂,自己將自己拋飛,說明他對於大道的領悟,已經遠遠凌駕眾仙。而他片刻就繞廣袤的無定河一周,這個距離當年的吟風要走五百年,可見功力相距何等遙遠。但即使如此,也無法追到仙帝,可見兩人功力在伯仲之間。在整個事件中,仙帝是唯一的贏家,此人不愧為仙界首腦,不僅功力在仙界最高,連謀算也是最深,不動聲色就借刀殺人,剷除異己於無形之間。此後仙帝繼續統治仙界,大天妖統治玄荒,九幽八魔統治九幽,大家各安其所,於是故事也就到了尾聲。
這部書最優秀的地方,就在於深入刻畫了小人物的悲哀,用純潔的感情和美好的願望來反襯那些冰冷的陰謀,讓上位者以強大的力量和高高在上的視角,去奪取小人物們那一點點的卑微願望。紀若塵徹頭徹尾都是一枚棋子,道德宗、紫薇、掌柜、濟天下……所有他受到的關懷和幫助,都不過是為了讓他早日成長,從而擁有九幽溟炎,儘快成為合格的棋子。他的執著、努力、付出、徵殺、苦修、拼死,都不過是那些高高在上者處心積慮的安排。他自以為憑藉堅韌的意志,和不顧一切、拼死付出的努力,就可以逆天改命,活出自己的人生。卻不明白,這歷盡艱辛而不肯放棄,九死仍無悔,不願屈從上位者意志的自己,其實才是上位者們意圖塑造的棋子模樣,他根本從未離開過強者們定好的軌跡。這是紀若塵的悲哀,也是書中所有不屈不撓、意志堅決的小人物的悲哀。姬冰仙再努力,再付出,也永遠無法擊敗上位者眷顧的紀若塵;懷素再努力,付出再大的代價,也殺不了紀若塵,報不了受辱之仇。
吟風和顧清則是與整個大局無關的兩個犧牲品,他們和這場陰謀原本毫無關係,卻因為顧清與紀若塵的愛情牽扯了進來。不過他們是否參與其中,對整個事件都沒有任何影響。但他們身上有著另一個悲哀,就是下位者的無奈。這些低階仙人在人間地位尊崇,到了天界反而成為小卒,事事被迫謹小慎微,活得完全沒有自己,實在是可悲得很。仙界上位者們隨便一個意志,就是仙典,就是決計不能絲毫違背的金科玉律,小人物唯有委屈自己,俯首順從,否則就是形神俱滅的下場。他們的心思和情感,喜樂與悲傷,從來沒有人關心,上位者也絕不會在意。
吟風一生忠實於天道,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最後才終於明白:「塵緣如夢,變幻在心,哪有什麼定數、什麼前緣可言?」他終於看清楚了,這所謂的天命,所謂的一切註定,其實不過是強者意志對他人的強加,和弱者的不甘無奈、被迫順從罷了。最後顧清和吟風毅然走向危險叢生的仙界玄荒,就是因為他們不甘於再像小卒般任人駕馭自己的命運,他們要在那裡尋得蒼茫大道,成為強者,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從此把命運握在自己手中,不再任人欺壓玩弄。吟風雖然本身是上位者眼中微不足道,可以隨意欺壓的小卒;但他在人間,卻又是高高在上的神祗。道德宗、天下群修、真武觀、青墟宮……這些都是他眼中的螻蟻。這些小人物不惜一切的努力付出、竭力掙扎,都不過是他這個上位者眼中可笑的不自量力之舉罷了。
妙隱苦苦思索了百年,也才終於明白這個道理,他以往在意的天機運數,都是仙界上位者的意志罷了,根本不是真正的大道。於是他醍醐灌頂,撫掌長笑:「原來如此!只需存一顆純淨道心,什麼天機,什麼運數,原來皆是虛妄!若非你點醒,我尚如井底之蛙,坐觀一隅卻還以為得窺浩瀚大道。」其實被上位者誘導而陷入迷惘的又何止妙隱一人,虛無、吟風、紫薇……哪個不是傻乎乎地妄悟天道,其實悟出的不過是些馭使人間界低階能量的方法,還把上位者的意志當做大道罷了。即使是那些已經飛升的幸運兒,也無非就是在仙界混個位置,如人間一樣爭權奪利。比起在仙界朝班之上循規蹈矩,謹小慎微,時時要看強者臉色,留在人間唯我獨尊未嘗不是他們較好的一個選擇。
塵緣如夢,天心難測,無論妄自糾纏於塵世之緣,還是以己心妄自揣測天道,都是虛妄的緣木求魚而已。
(文章來自天涯的iamgodgh,沒有發現更早的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