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真沒覺得自己對「貧窮」這個詞彙有什麼大的概念,在心理學上,一個人慢慢地對「自我」開始有所認知的時候,也就是我上大學的時候。
包括初中和高中,都是在家裡那個小小的鎮上讀的,那時候好像同學家裡的境遇都差不多,誰家要是有了一個冰箱,都能在班裡成為課間休息的談資,成為眾人豔羨的對象。
當我真正第一次感受到貧窮的時候,那是在上大學之後了。
一、上大學,第一次聽到父親說「可惜你沒出生在富貴家庭」
當你第一次來到一座一二線城市,看著那高聳入雲的寫字樓、車水馬龍的街道以及夜晚燈光絢爛的霓虹燈的時候,我第一次對自己的未來感到一種害怕和擔憂。
小時候從未接觸到競爭的概念,但當你一進入大學,你才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無處不在。
那時候一個月的生活費只有四百元,看著周邊同學同寢八百元的生活費,自己的心裡就開始覺得人與人之間是有所差異的了。
從穿衣服、到說話的方言口音再到思維等等,這些差距都能夠把你打回現實。
面對這種差距,有的人會變得很自卑很內向,有的人則會變得很調皮很叛逆。
我恰恰成為了後者。
剛上大學的時候,一切都是新鮮的,脫離了家庭的約束,我好像放飛了自我。一學期後,開始熱衷於去網吧,後來開始逃課,再後來痴迷於談戀愛。
那時候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因為大學失戀,一周時間,把一個月的生活費給花光了。
周末放假,回到家中,向父母一說,父親當日一天沒有說話,晚上跑過來語重心長地對我說:「是我沒用,沒讓你出生在富貴家庭。」
那是我第一次感到深深地自卑,而這種自卑不是別人給予我的,而是父親給我的。
自那以後,我戒掉網癮、不再鬼混,開始認真上課,後來終於拿到了學校的獎學金。
二、工作後,一家四口擠在30平的單間裡
真正最讓我感到自卑的,不是源於我自己,而是源於我妹妹。
我在讀初二的時候,父母又生下了一個妹妹,起初我並未覺得這有什麼。但直到我畢業工作後,留在了父母的身邊,我們一家四口擠在一個不到30平的單間裡,那時候妹妹已經開始上了小學,童言無忌最是傷人。
妹妹經常會問,「我們什麼時候搬新家啊?什麼時候才能有自己的房子啊?」
那時候一個30平的單間裡,擺著兩張床,中間用了一個柜子給分開,那種生活和日子,過得常常令人壓抑,這種空間上的壓抑感,一度令我喘不過氣。
最要命的是,父母經常給妹妹灌輸一些話語:「我們要節約,你要用功讀書,供你上學很困難等等。」
現在回想起來,妹妹跟我上學的時候一樣內向自卑不愛說話,這不是沒有原因的,父母的有意識地灌輸,有可能讓你發奮圖強,但更有可能讓你產生一種深深的自卑感。
三、過年不願回家,家中已是危房
在那段日子裡,父母把自己的全部積蓄拿出去給舅舅做工程,入股投資,但伴隨著舅舅的去世,帳本浮出水面,很多帳目不對勁,舅舅拿著我們的錢在外養女人,導致工程一度虧空。
父母對工程的漠不關心,也讓舅舅一再得逞,兩度找父母要錢入股。
幾十年存的老本,一朝全打了水漂。
那晚,父親給我說及此事,滿是不甘。我心底已經沒有了任何情緒,剩下的,只有一種深深的悲涼和入骨的絕望。
在那個時候,我這個天性樂觀派的人,其實是感受不到任何希望的。
但好在,事後我努力調節了過來。
儘管我不願與人去做比較,但由於過年的關係,你不願去比,但當生活擺在你的面前時,你也會感到煩悶苦惱。
爺爺奶奶有四個兄弟姐妹,我爸算是家中最小的一個。但看著其餘幾個哥哥姐姐都有了房,父親心裡不急那是假的,為這,父母年年吵架不願回家,成年人最在乎的,莫不過也還是那份面子。
四、自卑與超越:把自卑當作人生的動力
那到底什麼才算是自卑?
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自卑的表現形式其實有兩種,一種是自卑,一種是自大。為此,阿德勒還借用了一個例子,講的是一群幼兒園小朋友去動物園裡看獅子,老師問同學們,獅子你們害怕嗎?
有的同學瑟瑟發抖,有的同學狀著擔子是說自己不怕,這其實都是一種怕的表現,只不過形式不同而已。
貧窮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有的人把貧窮視為洪水猛獸,被貧窮所累,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狀,於是選擇了認命。而還有的人,把貧窮自卑視作一種內在的動力,激勵自己讀書、學習不斷向前。
很多朋友都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對待工作和自己,你能夠下那麼大功夫去死磕去拼呢?
我這時候都會告訴他們,假話是為了實現自己的理想,為了自己心中的那個夢。但真話只有一個,那就是我深知不努力,不死磕的代價和未來是什麼,一眼看到頭的生活,我想都不敢想。
因為窮怕了,因為自卑慣了,更是深知這種貧窮和自卑,會將人帶到深淵地獄。一想到自己的後輩們又要經歷我這種日子,我就哆嗦害怕。
如果你覺得讀書學習很累,那麼不妨試試貧窮的代價!
就這一點,還有什麼是不值得我們去死磕的?
END.
作者:羅sir,新青年的職場內參。點擊【關注】,每天與你分享職場乾貨與個人成長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