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說得好:「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人生總有高高低低,或由低谷走向巔峰,或從興盛走向衰敗。所以,人在逆境時不要氣餒,在順境時不要得意。雖然人的運氣「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是有些信號我們還是可以把握的。安哥認為,一個人的運氣「由盛轉衰」會有這三個信號,大家要特別警惕。
一個人運氣「由盛轉衰」的第一個信號:富貴而驕,居功自傲。
《道德經》記載:「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一個人,如果因富貴而驕傲自滿,就等於自找災禍。這個世界上,能通過自己奮鬥,實現從無到有的人不在少數,然而,能在自己大富大貴之時仍保持謙虛謹慎的人卻少之又少。就拿蓋世英雄項羽來說吧。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無疑是個大英雄,但可惜的是最終卻落得烏江自刎的悲壯結局。為什麼呢?其中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項羽在取得成功之後有些驕傲自滿了,有些不把對手看在眼裡了。本來,在鴻門宴可以將劉邦置之死地,但他卻輕易讓劉邦逃走了。他被自己的赫赫戰功所蒙蔽,認為小小劉邦不足慮,就此埋下了失敗的伏筆。
王陽明說:「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王陽明之所以會說這句話,是因為他也曾被一個「傲」字所拖累。王陽明自幼聰穎,當然開始是有些目空一切的,包括當時盛行的科舉考試,他也是不看在眼裡的。他在兩次落榜科舉之後,說:「世人以不登第為恥辱,我以因為不登第而動心為恥辱。」暗含的意思是,科舉算什麼?愛考不考,愛中不中。然而,後來,他經過磨練,還是認可了科舉從政這條路。
《菜根譚》記載:「蓋世功勞,當不得一個矜字」。哪怕有蓋世的功勞,假如因此而驕傲自滿,就必然要載跟頭。可以這麼說,驕傲自滿是就像是一座陷阱,而挖陷阱的人不是別人,是自己。當一個人身上出現了「富貴而驕,居功自傲」的信號時,他的運氣也就開始「由盛而衰」了,一定要警惕。
一個人運氣「由盛轉衰」的第二個信號:四體不勤,不思進取。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
王陽明認為,人必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這樣才會有裨益。你的能力哪裡來?從行動中來;你的進步從哪裡來?從做事中磨練而來;你的財富從哪裡獲取?從勤奮努力中來。一個人,不管你過去怎麼樣,如果最近發現自己開始不勤奮了,開始不思進取了,那就是非常危險的事情。
韓愈說過:「業精於勤荒於嬉」。任何事業的成功都離不開持續的努力。王陽明之所以能夠創立影響後世的「陽明心學」,也是因為他的不斷努力、不斷嘗試。他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為了領悟「格物致知」的境界,他曾格了七日七夜的竹子。雖然此次試驗失敗,但也讓他知道此路不通。經過持續的努力,他後來終於在龍場悟道。
獲得真知的王陽明並沒有就此停下勤奮的腳步,他還是不斷地研究,不斷地講學,不斷地學以致用。因此才有他偉大的「心學」成就。
刻苦勤奮是老祖宗的諄諄教誨,我們時刻不能忘記。而在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取得一定成就之後,就開始滿足了,就開始放鬆了,就開始懶惰了。一旦出現這種情況,那他就很可能「坐吃山空」,運氣也就開始「由盛轉衰」。
一個人運氣「由盛轉衰」的第三個信號:鋒芒畢露,關係糟糕。
《道德經》記載:「揣而銳之,不可長保」。一個人,太過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我們常說,槍打出頭鳥,出頭椽子先爛。一個人,如果經常得理不饒人,那別人也饒不了他。這個道理,王陽明是有深刻感受的。
弘治十三年,王陽明在京任刑部雲南清吏司主事一職。那個時候,他年輕氣盛,意氣風發,做事情常常不會考慮別人的感受。他到任之後,便到刑部的大牢逐一視察。
不看不要緊,一看嚇一跳。他看到牢獄中的犯人都餓得面黃肌瘦。詳細問了一圈,才知道他們平時根本沒什麼吃的,有的只是米糠之類的東西。但是,奇怪的是,獄中卻養了幾十頭的大肥豬,個個膘肥體壯,一看豬圈裡的食槽,裡面盛的卻是本該人吃的細糧麵食。
王陽明知道這種情況之後,暴跳如雷。然而,獄卒卻告訴他,這是公開的秘密。豬養大了,賣錢,然後將錢分給刑部官員。王陽明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懲處了當事的獄卒,並且不徵求任何人意見就廢除了這個陋習。從此,他就得罪了一大片的人。
王陽明此時的作風,鋒芒太露,雖然當時沒有立刻被他人杯葛,但危險已慢慢靠近。因為王陽明鋒芒畢露,與同僚的關係糟糕,他在官場的運勢將迎來重大的轉變。年輕氣盛的王陽明最終還是因為得罪了劉瑾而被貶龍場。
現實生活中,你的才華也是要適當展現的,但是不能太過;你的觀點也是要表達的,但是儘量用平和的方式去與人溝通;你的立場也是要堅定的,但是也要注意場合掌握技巧。總之,你不能把身邊的人際關係搞砸了。一旦關係搞砸,也就意味著你的生存環境變糟了。一個人在糟糕的生存環境裡,運氣肯定會「由盛轉衰」的。
結束語:
一個人的運氣好壞,主要還是掌握在自己手裡。要想不讓自己的運氣變壞,就要時刻關注自身的變化。我們要時刻關注自己有沒有「富貴而驕,居功自傲」,有沒有「四體不勤,不思進取」,有沒有「鋒芒畢露,關係糟糕」。如果有,那就要懸崖勒馬,立刻改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