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我們常常說到「失敗乃兵家常事」,但每當自己被生活,被困難打倒時,卻忘記了鼓勵自己,應該怎麼樣站起來繼續前進。失敗和挫折,就像是生活給你出的難題。只有克服難題,才能取得成功。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失去了再次嘗試的勇氣。
老人常說「生活必不可能一帆風順」,我們的生活就像是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船,有時候會遇到大浪、有時候會遇到暴風雨、甚至有時候還會偏離航線,但只要小船勇敢地繼續前行,不停地摸索,總有一天會抵達你想到達的島嶼,發現寶藏。
但是如果被大浪掀翻,被暴風雨嚇退,被迷途所困住,這代表著人生的小船,就永遠都不會達到彼岸。
杜甫在人生低潮的時候寫下了《望嶽》一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告訴世人,自己的決心不會就這樣被打倒,終有一天會登上頂點。這句話同時也在激勵著後人,不要被眼前的困難所打敗。
真實故事改編的《當幸福來敲門》,主人公威爾·史密斯在人生最落魄的時候,被房東趕出家門,無處可去的他,甚至帶著兒子在廁所度過了一晚。在找到工作時,為了節省時間,多打電話,他甚至不喝水,不上廁所。這也是他為什麼會成功的原因。
低谷是走上成功的必經之路。所以在你低谷的時候不要只顧著去自我否定,而是要知道自己接下來要做什麼。
心理學上有一種說法是「自我效能」。
自我效能指人對自己是否能夠成功地進行某一成就行為的主觀判斷,它與自我能力感是同義的。一般來說,成功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反覆的失敗會降低自我效能。
根據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的研究,他發現擁有自我效能的人,幾乎都能確定他們想要去做的事情,以及他們想要實現的目標。個人的自我效能在如何達成目標、如何應對挑戰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他們通過調查問卷發現,具有強烈「自我效能」的人:
1. 他們對參與活動的興趣非常的高
2. 對於自身利益和活動會變得更加堅定
3. 從挫折和失望中恢復的速度很快
4. 將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看作是自己應該掌握的問題
「自我效能」較弱的人:
1. 避免具有挑戰性的任務
2. 總把任務想像得太複雜,認為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
3. 對於一件事會很快地失去自信心
4. 更關注於個人的失誤和負面的情緒
所以我們低谷時要走的第一步便是,增強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據阿爾伯特·班杜拉說,增強自我效能主要有四個來源:
l 多做可以讓自己成功的事情。
阿爾伯特·班杜拉解釋道:「培養強烈的「自我效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完成任務。成功地完成任務可以增強我們的「自我效能」感。不過,如果不能成功的完成任務,就會削弱我們的「自我效能」感。
l 多看看其他人成功的事例。
目睹其他人成功完成任務是增強「自我效能」感的另一個重要來源。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看到與自己相似的人通過,一些方法取得成功,這會增強旁觀者的信念,他們會相信自己同樣具備掌握完成任務的能力,最終取得成功。
l 多進行自我鼓勵。
阿爾伯特·班杜拉認為,可以通過心理暗示告訴自己能行。當受到鼓勵的時候,你就不會進行自我懷疑,相反你會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眼前的任務。
l 多控制自己的情緒。
我們自己的情緒反應,在增強「自我效能」感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如果情緒的反應過大,或者你感受到的壓力過強,會讓你在公開講話的時變得非常緊張,這樣可能會形成一種薄弱的自我效能感。
所以在面對困難或具有挑戰性的任務時,儘量減少自己感受到的壓力,或者控制好自己的情緒,這樣就可以增強「自我效能」感。這是第一步,當你增強了「自我效能」感之後,第二步便是去分析自己失敗的原因。
「失敗乃成功之母」
沒有成功是偶然的。愛迪生被稱作天才,他發明燈泡時,也都進行了7000多次的實驗才成功。我們只是普通人,失敗自然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一句「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告訴我們成功前所經歷的痛苦是數不勝數的,只有扛住了磨難才能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失敗只是成功路上的一個環節,「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們只有不停地摸索,才會發現真正通往成功的道路。
「做到容易,堅持難」
第三步就是腳踏實地,一點一點去做。列寧曾說過:不能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想法在天花亂墜,他也是想。
不過我們不能僅僅是做,更要腳踏實地地去做,因為生活沒有捷徑,你偷的懶,總有一天會還回來。
這通往成功的三步,說起來簡單,做卻很難。但只要堅持一定會讓你的內心變得更加強大, 我相信人不可能一輩子都在低谷,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等待下一次機遇的來臨。
人在低谷的時候常常會被負面情緒所包圍,但你一定可以走出來,海明威的《老人與海》中有一句話「人生來不是被打敗的,人能夠被毀滅,但是不能夠被打敗。」我們也不是生來就是襯託那些成功者的,我們是沙灘上最閃耀的一顆鑽石,只是需要時間去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