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的工作生活中,識人非常重要。
劉劭在《人物誌》的序言中說:「聖人賢者認為人的資質中,沒有比聰明更好的;在聰明的資質中,沒有比能辨識人才更重要的。如果能用聰明智慧來辨識人才,那麼眾多人才就能排列出上下高低的次序,各項事業就會興旺了。」正因為識人、知人如此之重要,所以劉劭寫了一部甄別人物、任用人才的專業著作《人物誌》。
識人就像任何一項難度較大的挑戰任務一樣,需要經過一個過程。真正去比較全面的認知、鑑別一個人需要有識人之智(智慧),需要有識人之方(方法),需要有識人之期(時間),需要有識人之程(過程)。
一、識人首先要觀察其外在的「體貌特徵」
一個人的內在性情不可能被人直觀的識別,我們也不可能鑽到一個人的身體裡面去了解他,但卻可以通過觀察他的外部體貌特徵對其做一個內在的判斷,因為內在決定外在,外在可以體現出內在。《人物誌》中將這些外在特徵概括為:精神、感情、筋健、骨骼、氣息、臉色、儀表、容貌、語言等九個方面,認為從上述九個方面可以清晰的了解一個人。接下來,關於「體貌特徵」也說一下我個人的觀點。
1、眼睛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如果我們想探析一個人的內心,那最穩定、最可靠的就是看他的眼睛。
曾國藩在《冰鑑》中說:「一身精神,具乎兩目」,就是說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幾乎全部集中在雙眼上。
如果你的功力足夠深厚,你甚至可以從一個人的眼睛裡,完全看透他的內心。為什麼呢?因為眼睛不會騙人。一個光明磊落之人,眼神必是明澈、堅定、目不斜視;一個居心叵測之徒,眼神必是游離不定、躲躲閃閃;一個善良淳樸之人,眼神裡必是滿含溫暖;一個理性冷漠之人,眼神裡必是淡漠無情……楚王(商臣)沒做皇帝的時候,令尹子上就跟他父親說,商臣蜂目豺聲,這種相貌的人是兇殘的,如果他做了太子,一定會做出不義的事來。後來,商臣果然弒父為王,兇殘無比。
所以,如果你要真正看清一個人,就一定要用心的去觀察他的眼睛,看他的眼神,可以說這個人的內在的一切都藏在這眼睛裡,就看你能否看透。
2、相貌
中國有句古話叫相由心生。如果一個人是好人、良善之人,那他內心想的多數是好事,生活之中做的多數是好事,經常與人為善……久而久之,他的相貌就呈現出一個良善之相,就像有的人一看就是善人,很容易被人信任;反過來,如果一個人是歹人、奸邪之人,那他內心想的多數是歹事,生活中做的也多是歹事,經常在生活之中害人利己……久而久之,他的相貌就是一副奸詐卑劣之相。所以,我們是可以通過一個人的相貌對一個人做出判斷的。
《人物誌》說:「心地光明正直的人,他的儀容顯得強勁而寧定;心地平和的人神態也安閒自在。一個人的仁愛之心到最純粹的時候,就會顯得正直端莊;勇敢到了極致的時候,神色就顯得彪悍而剛強。心有憂患,神色一定是疲乏而枯槁;身有疾患,就顯得蓬頭垢面……
以貌取人,雖然並不完全科學,但是卻又很有道理。一個人的精神面貌、情緒特徵可以很好的體現出他的性情。在劉劭看來,在各種相貌特徵之中,中和平淡是最珍貴的,他說中和這種素質是平淡無味的,平淡無味所以才能調諧多種品德,並能不斷變化以適應社會需要,所以觀察一個人的素質特徵,首先要考察他是否有平淡的素質。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誠實正直,他的風度儀表就會堅毅剛強;如果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平和有條理,他的儀容風度就會安逸悠閒;正直之人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武勇剛強的;溫和之人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心懷畏懼小心謹慎的;品德高尚之人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肅穆軒昂的……
3、語言/聲音
言為心聲,我們通過一個人的聲音,通過一個人的語言,也可以更好的了解認知這個人。一個人的聲音是其內在氣質、魂魄的展現;一個人的語言表達則是其思維、判斷能力的表露。
如果一個人的聲音是鏗鏘有力、擲地有聲的,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剛毅勇武之人;
如果一個人的聲音是綿軟無力、氣息不足,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懦弱不決之人;
如果一個人的聲音悅耳、柔順,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溫良和善之人;
如果一個人的聲音像豺狼虎豹一樣駭人聽聞,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大奸大惡之徒;
如果一個人說話總是言之有物、進退有據,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誠實、可靠之人;
如果一個人說話總是避實就虛、閃爍其辭,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虛偽狡詐之人;
如果一個人說話總是言簡意賅、鞭辟入裡,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聰慧深思之人;
如果一個人說話總是口若懸河、誇誇其談,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浮誇、虛誕之輩;
如果一個人說話的內容多是讀書論道、生活人生,那這個人很可能是博學儒雅之人;
如果一個人說話的內容多是低俗怪談、吃喝玩樂,那這個人很可能就是粗俗陋鄙之人
…………
總之,聲音也是了解一個人的窗口,從聲音的高低輾轉,從不同的表達方式,從不同的說話內容,從不同的表達水平上,都可以對說話者有一個更深刻的認知。
二、識人要觀察一個人的行為
觀察一個人的外在體貌特徵還不夠,我們要全面了解一個人,還要看他的行為,看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現。
孔子認為認知一個人需要觀察其三種行為:「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視其所以就是看他做的事情;觀其所由就是看他通過什麼樣的途徑去做事,如何做事情;察其所安就是要觀察他平時安於什麼、不安於什麼,換言之,就是看他真正的內在追求是什麼,真正看重的、堅守的是什麼。
《呂氏春秋.論人》中則提出了八觀六驗的識人之方:
當一個人處境順利時,觀察他禮遇的是哪些人;當一個人處於顯貴地位時,觀察他推薦的是哪些人;當一個人富有時,觀察他養的是哪些門客;當一個人聽取別人的意見後,觀察他採納的是哪些內容;當一個人無事可做時,觀察他有哪些愛好;當一個人處於放鬆的狀態時,觀察他講哪些東西;當一個人貧窮時,觀察他不接受什麼;當一個人地位卑賤時,觀察他什麼事不會去做。使一個人高興,藉此考驗他安分守己的能力,看他是否得意忘形;討好一個人,看他有沒有什麼癖性;使一個人發怒,考驗他自我控制的能力;使一個人恐懼,看他能否堅定立場、凜然有為;使一個人哀傷,考驗他的為人;使一個人痛苦,考驗他是否有志氣。
諸葛亮在《知人》一文中,分享他的識人經驗:「一曰,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四曰,告之以難而觀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那麼,我們到底可以從哪些行為上去判斷一個人呢?
1、看他在利益面前的表現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可以說世間的大多數人都是為利而來,所以一個人在利益面前的的表現基本就是他最真實的表現。
如果一個人唯利是圖,在利益面前只有貪婪,絲毫不顧及別人,甚至是以犧牲別人利益為前提去獲取自己的最大化利益,這樣的人基本就是自私自利之徒,平常可能道貌岸然,一副謙謙君子模樣,一旦事關個人利益,哪怕只有小小的一點,也會立馬原形畢露,這是十足的小人。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如果一個人在工作生活中積極爭取屬於自己的利益,對於不屬於自己的利益,或者別人的利益敬而遠之,不佔有不屬於自己的利益,那這樣的人已經難能可貴了,他們能算的上君子。
如果在利益面前,能夠保持一顆謙讓之心,或者說淡泊名利,不把人生的追求放在利益之上,那這樣的人非常難得,也很值得深交,因為他們懂得讓利於人,他們也參透了生命的真諦,世間難覓。
2、看他對待弱者的態度
世間之人有一個通病就是嫌貧愛富,仰慕、敬重,比自己地位高的人,比自己有錢的人,比自己有名的人,對於那些人可以說是卑躬屈膝;對於不如自己的人,或者說對那些底層的人,他們則是高高在上、妄自尊大。所以一個人如何對待弱小,如何對待底層的人,如何對待不如自己的人是很能看出一個人的本質的。
越是修為境界層次高的人越懂得尊重別人,尊重弱者,用一顆平等之心真誠待人,用一顆慈悲之心去理解弱者;越是素質差勁境界低俗的人越是高傲自大、盛氣凌人,對比自己強的人就奴顏卑膝、拍馬逢迎,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趾高氣揚、欺凌侮辱。
不能尊重弱者,也就不能真正的尊重別人,他對那些上面人的尊重也不是真正的尊重,他尊重的只是別人的位置、財富、名氣,這樣的人不可深交。
3、看他做一件事情的表現
觀察一個人的行為莫過於觀察一個人完整的做一件事情,從一件事情裡就可以準確的判斷一個人。從前期的準備籌劃可以判斷一個人宏觀的決斷、思維格局,從中期執行的曲折、變化可以判斷一個人的權變與臨場反應,從最終的完成效果可以判斷一個人的能力與標準高低……所以,要判斷一個人,可以讓他獨立去做一件事情,這件事情越複雜,難度越大,就越能展現出這個人真實特點。反過來說,沒有認真細緻完整的看一個人做事情,就對一個人做出判斷,甚至委以重任,這是有很大風險的。
4、看他言行是否一致
世間有太多兩面三刀、口是心非之人,碰到這種人如果你輕信了其花言巧語,必然失人之察。所以,我們要留意一個人的言行是否一致,如果他說的就是他做的,言必有行,行必有果,那這樣的人一般都是可信可交之人,堪當大任;如果一個人嘴上說一套,行為上是另外一套,那這樣的人多為虛浮、奸邪之輩,不管是交朋友,還是做事情,都要避開這樣的人。
5、看他私下裡的表現
正所謂知人知面不知心,一個人在公眾場合,在大庭廣眾面前是一個樣子,在私下的日常生活中,包括在沒有他人的獨處環境裡,會是另一幅樣子。哪一種會更加真實呢?肯定是私下的表現更加真實,因為在公眾場合,大家都會有意無意的約束自己的言行,隱藏自己的真實意圖,但在私下的生活中,沒有別人在場,自然真性流露、無需遮掩。
所以我們如果想更加真實深入的了解一個人,不妨去看一看他在私下生活中的表現。尤其是一些不為人注意的細節,往往更能體現出這個人的真實特點。
三、識人之根本還是在於洞悉其內在的穩定的性格氣質特點
觀察體貌特徵,考察一個人的行為,都是了解、認知一個人的重要途徑,但真要做到知人、識人,最終還是要落腳在探尋一個人內在的穩定的性格氣質特點上。
1、智慧為本
識人之根本首推智慧,這個智慧並非世間世俗之智,而是人生之大智慧,是對生命真相的發現,是對生命真諦的認知。判斷一個人的內在,先看其有沒有通曉自然大道,有沒有洞悉生命真相。這決定了一個人如何看待生命,如何度過一生,如何為人處世,如何待人接物……
越是深諳天地自然之道,越是識得生命本真,越是深得世間功成之理;倘若沉迷世間事務、迷途於名利的追逐之中,則必墜苦海,煩勞不息。
2、以德為先
《魏氏春秋》中說:「士有百行,以德為先」。一個人內在的道德修養對其外在的行為舉止,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如果一個人道德沒有問題,這個人的行為就不會出現問題,反過來說,如果一個人道德有問題,那這個人的行為一定會出現問題。所以真正聰明的人在識人時會特別重視考察人的道德,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說:「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兼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
觀察一個人的道德品行,可以從其由內而外的修為涵養入手,可以從其日常的為人處世入手,還可以從其面對利益時、與人爭執時、深陷困境時的反應表現入手。
3、志向為標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一個人的志向是屬於比較穩定的,通過了解一個人的志向,就能判斷出他的行為和為人。《人物誌》中說:「有修養的人,總是努力做到精神要深沉悠遠,氣質要美好凝重,志向要遠大,心態要謙虛謹慎。小心翼翼而志向遠大的人,是可以與聖賢比肩的人;不小心謹慎志向很大的,屬於豪傑一類;不小心謹慎志向卻很小的人,是不知天高地厚、放蕩人性的狂妄之徒;小心謹慎但志向很小的,是庸庸碌碌、怯懦無為之輩。
如果一個人沒有志向,或者志向就在於賺錢、買房,吃喝玩樂,那這個人的基本就是渾渾噩噩,無為一生了。
4、才能為末
人與人之間的能力差異並不大,但每個人擅長領域卻有不同。有的人內含王者之氣,有的人身負將相之才,有人擅長決斷,有人擅長執行,有人善於思考,有人善於溝通……所以我們要識人就要判斷他是哪個類型的人。同時,才和德是相輔相成的,司馬光說:「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就是說德和才是不能分開的,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我們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把才看的很重要,卻忽略了德,才固然重要,但沒有德,有才更危險,正所謂德不配位、必有災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