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順先生去世,郭德綱咬牙發聲:「辦一堂最好的白事」

2020-12-01 娛天下之樂圈

郭德綱和張文順兩人合夥組建了德雲社,如今紅遍大江南北,德雲社的弟子們,紛紛獲取了功名, 正當德雲社辦得紅紅火火之際,張文順,在2009年去世了,過去德雲社,艱難困苦,如今好不容易熬了過來,有了點名氣,這個時候郭德綱,就在張文順的靈堂前聲淚俱下發誓道,

辦一堂最好的白事,我看他們誰死得過張文順

如果說,相聲只是一項民間藝術傳承的話,算不上一個非常正經的職業,但是郭德綱在這個民間藝術傳承中,是當之無愧的泰鬥級人物。

我們今天,不說郭德綱的功成名就,小編今天聊聊,郭德綱和張文順之間肝膽相照之情誼。

郭德綱和張文順兩人互相認識的時候,是郭德綱最窮的時候,當時的郭德綱花的每一分錢都要省,有的時候兜裡就只有兩三塊錢,晚上如果下班太晚,趕不上公車的話,就要走幾十公裡的路回去,往往在走回去的時候已經到了半夜了。

當時兩人志同道合,雖然說都很窮,但是還是為了夢想創建了德雲社,郭德綱當年在北漂中,很想有一個名師可以指導指導他,也希望有一個名師可以提拔提拔他,讓他在北漂的生活中沒有那麼辛苦,但是當時的郭德綱沒有被任何名師看上,這也就罷了,同行們因為郭德綱的窮酸,紛紛不與他來往,和他搭戲,郭德綱只能在小劇場演出,但是就算是小劇場演出,競爭也還是很激烈的。

尤其在相聲大賽中,群龍雲集,在2003年的時候當時于謙已經入了德雲社,郭德綱和于謙兩人第一次搭檔參加,一場名為北京相聲小品邀請賽的節目,郭德綱和于謙兩人對此次的節目非常的重視,還針對這一場節目,創作了一場相聲,取名叫《你好,北京》。

郭德綱和于謙認認真真的練習,反反覆覆的修改,爭取在這一場節目當中嶄露頭角。但是可惜的是,在節目上場之前,要進行抽籤,決定上場的順序,他們居然抽到了第一個上場,其實大家都明白,無論是在比賽節目還是面試,還是其他演講帶有競技的比賽,但凡是抽中第一,往往最後都不會拿到場次的第一名。

因為很多人在評第一個節目的時候,打分都不會打得特別高,就算是第一個節目非常好,但是還想看看後面的節目,本著這種人性的心理,最後的結果,他們只拿到了第三名。

對於此,郭德綱和于謙,把這次的比賽沒有能夠拿到第一歸功於這就是命。

可是德雲社的人後來才知道,當時拿到冠軍的是賈玲和王彤組合,作為根正苗紅又有名師做寶的這兩人,再加上和評委中的兩個老師都非常的熟悉,那麼這一組合能拿到冠軍,顯得理所當,相對於沒有名師傳承的郭德綱和于謙得到第三名,已經是對他們能力的肯定了。

但是從那時候開始,郭德綱就沒有再參加任何的相聲比賽,只作為評委的時候,點評過相聲,足以證明當時郭德綱和于謙對於這個比賽非常的重視,所以這是他心中的一個心結。

郭德綱在自己的著書中這樣說

十多年的風風雨雨,回頭看我感謝那段歲月。想當初是真沒轍啊,孤身一人流落京城,上無片瓦遮身,下無立錐之地,身無分文,舉目無親,人情冷暖,世態炎涼。我窮過,苦過,受過罪,挨過餓。窮人站在十字街頭耍十把鋼鉤,鉤不著親人骨肉;有錢人在深山老林耍刀槍棍棒,打不散無義賓朋。英雄至此,未必英雄。大英雄手中槍翻江倒海,抵擋不住饑寒窮三個字。有錢男子漢,無錢漢子難,又何況一幫說相聲的呢?一步一步地苦熬苦掖,終於我們也看見了花團錦簇,我們也知道了燈彩佳話。那一夜,我也曾夢見百萬雄兵。

而張文順一直陪伴在郭德綱還未出名之時,為郭德綱傾其所有,俠義相助。

郭德綱雖然說在未出名之時受了很多苦和受了很多難,但是因為認識張文順等志同道合的人,幫助郭德綱度過最艱難的日子,所以郭德綱和張文順成了一生的摯友,志同道合的夥伴。郭德綱沒有跟隨名師,也沒有真正的落腳之地,僅僅只有德雲社的名頭,但是當時的德雲社沒有招收徒弟,相當於是空有名頭沒有內涵。為此,張文順還想辦法動用自身的關係,想要讓郭德綱進入曲藝團謀得一個飯碗,但是最後因為關係不夠硬也不了了之。

對於德雲社的發展規劃,張文順的功勞非常的大,是他鼓勵郭德綱廣收相聲徒弟,並且親自提筆「雲鶴九霄,龍騰四海」的詩字。

早期在北京,不像現在的社會大都只想掙錢以和為貴,當時不少同行來德雲社找郭德綱的麻煩,但是都被張文順本人生生地打了回去,可以說沒有張文順,以郭德綱柔軟的性子,很難在那個世道混下去,可以說德雲社有今天,離不開張文順的守護。

後來張文順生病了,在醫院幾進幾出,到最後都不能夠正常交談,郭德綱除了參加相聲節目,訓練德雲社子弟,在忙碌的時間中,經常去看望張文順,兩位老人就這麼默默相視。

即將臨終之時,郭德綱再次去看張文順,這時的張先生已經說不了話了,只是指望著郭德綱,想說什麼,但是嘴角只是動彈發不出聲音,

郭德綱說道,「放心,都有我呢」,兩位老人,緊握雙手。沒多久,張文順去世了,德雲社停演七天,高調為張文順先生祭祀。

靈堂中,郭德綱咬著牙滿眼淚痕道,「辦一堂最好的白事,我看他們,誰死得過張文順?」

懂得感恩的郭德綱,將張文順的恩情記在了心中,也同樣去提攜嶽雲鵬,孫越等角兒。郭德綱一路走來,和恩師、恩人、徒弟之間發生了很多故事,如果想知道, 不妨買本《過得剛好》回去看,這書講述了他和德雲社的朋友、徒弟等故事,有著郭德綱強烈的語言風格,不亞於聽一場相聲大會。

特別是德雲社的發生的過往種種,悲歡委屈,他都寫進了《過得剛好》這本書,這是郭德綱目前唯一一本親筆自傳。

怎麼講呢,一開封就連看80頁,停不下來,很上頭。驚雷無聲,大雨潤物。這怎麼可能是一個初中還沒比畢業的人寫的書?平實的言語裡透著滿腹才學,字裡行間寫盡了人生的苦楚,披荊斬棘的心酸,俱是生活給予的歷練。

相關焦點

  • 花光積蓄給德雲社「墊背」,葬禮上的郭德綱:我看誰死得過張文順
    彼時的張文順60歲,那一年的郭德綱剛過完25歲的生日。 在去世前一年,曲藝界還對老張進行了一次專訪。 記者問道,「您給郭德綱捧哏,他紅了,你名氣卻沒上去,值得嗎?」 張文順樂了,他說自己已經活不了幾年了,火有什麼用? 「我願意給這個年輕人當個墊背,他能往上走,把相聲傳出去,老子就滿足了。」
  • 郭德綱: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班主自己也沒少拿自己砸掛,老兩口登臺獻藝時,郭老師經常眉飛色舞地嚷嚷:「假設郭德綱在相聲演員這個群體裡人緣不好……」於老師客客氣氣擺一擺手:「那不用假設。」郭德綱紅了十多年,也被黑了十多年,「睚眥必報」這個標籤牢牢粘在他身上,揮之不去。說起來「睚眥必報」其實是個很有意思的詞,《史記·范雎列傳》中司馬遷評論範雎:「散家財物,盡以報所嘗困危者。一飯之德必償,睚眥之怨必報。」
  • 嶽雲鵬的辛酸史不及師傅郭德綱的千分之一,作品有江郎才盡的感覺
    郭德綱說:「不是,我們這個行業沒有江山了,就是一片大海,德雲社就是海上的一條孤舟,隨風飄蕩。」他甚至還說,「只要看到有人說要振興相聲藝術,就感覺跟進古玩2元店一樣。」言下之意,不言自明。有人說,郭德綱的相聲俗不可耐,難登大雅之堂,甚至叫囂著要整頓整頓。但為德雲社親筆題字的馬季先生卻說:相聲界出了個郭德綱,多好的事啊!
  • 如今農村老人去世,辦白事自然方方面面都不能馬虎
    生老病死是每個人都逃不過的宿命,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老人到了一定年紀,就要開始操心起自己的後事了,畢竟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一向講究死者為大,辦白事自然方方面面都不能馬虎。
  • 「睚眥必報」的郭德綱:不知道我經歷什麼的人,就別勸我大度
    三年後,郭德綱的野路子開始有了一定的名氣,於是他又耐不住發跡證明自己,所以就慫恿和召集自己這些年的好友單幹。1999年的年初,郭德綱、李菁、張文順在中和戲院創辦了「北京相聲大會」。當然,這只是民間的而已,郭德綱還是野路子,進不了主流的相聲界裡去,但是這個「北京相聲大會」卻驚掉一群人的下吧,它就是德雲社的前身。
  • 郭德綱揭相聲界黑幕:某前輩以70高齡姘居20歲少女
    【編者按】過得剛好,這是郭德綱式幽默,也是郭德綱的人生態度。我爭者人必爭,極力爭未必得。我讓者人必讓,極力讓未必失。真放肆不在飲酒放蕩,假矜持偏要慷慨激昂。萬事留一線,江湖好相見。
  • 農民辦白事,以下幾個行為愈演愈烈,這都是陋習!
    對每個村民來說,家裡難免會有「白事」或「紅事」,禮節繁雜,需要人手多,因此,自古以來,鄉村紅事就少不了「執事者」和「忙碌者」。然而,比起農民辦紅事,忙碌的客家主家要登門請客不同,農民辦白事,忙碌的客家主家不請自到,這也是不成文的規定!在「以人為本」的理念下,農民辦大事,也是為了紀念和告別,村民自發地前來幫忙,一方面是為了自己,另一方面也是為了送別曾經的摯友和鄉親!
  • 農村辦紅事很少人幫忙,白事為何幫忙的人很多?
    提要:農村辦紅事來幫忙的人為何沒有白事的多?農村紅事不幫忙,白事有多遠都會回去幫忙,這是為何?其實這種現象在農村確實是能夠見到的,這裡包含了很多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這裡科學興農就和大家一起探討一下。「紅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喜事,像結婚、生子、祝壽這些都是喜事。
  • 臺灣相聲藝術家吳兆南去世,享年93歲,郭德綱曾數次拜訪
    臺灣相聲藝術家吳兆南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在洛杉磯去世,享年93歲。吳兆南相聲劇藝社官方微博發文稱:「我們敬愛的師父吳兆南先生,已於洛杉磯時間西元2018年10月14日凌晨1時30分,因多重器官衰竭辭世,享壽九十三歲。諸多事宜正處理中,治喪容後稟告。 」
  • 6月23號是侯耀文先生忌日,他收郭德綱為徒的原因讓人感動
    2007年6月23號,著名的相聲表演大師侯耀文先生去世,這也代表著侯門相聲一個時代的終結。因為侯寶林大師是從舊社會過來的,深知相聲藝人的苦不是一般人受得了的,因此嚴格規定兒子不允許從事相聲這行。因此侯耀文先生是有相聲實力的,現在侯耀華自封為侯門大家長,但是實話實話因為是半路出家,所以侯耀華的相聲水平相當一般。侯耀華直到六十多歲才拜了常寶華先生為師,六十多歲了還怎麼學相聲?所以這只是名義上的拜師罷了。侯耀文先生這一生中做的最明智的事情就是收郭德綱為徒,而且是在郭德綱很落魄的時候決定了這件事,這也讓郭德綱和網友們非常感動。
  • 關於紅事緩辦、白事簡辦的倡議書
    關於紅事緩辦、白事簡辦的倡議書 2021-01-10 17: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關於疫情期間「紅事」不辦「白事」簡辦的通知
    全區廣大居民:為繼續加強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避免因婚喪嫁娶等人員聚集帶來的疫情傳播風險,更好的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堅決阻斷疫情傳播,特通知如下:一、「紅事」不辦。不舉行訂婚、滿月、壽誕、喬遷、開業、店慶等聚餐、聚集活動。
  • 紅事緩辦,白事簡辦!疫情期間容城發布倡議書
    紅事緩辦,白事簡辦!當前我縣已進入疫情防控戰時狀態,全縣城鄉居民要切實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倡議婚宴、滿月宴、生日宴、定親宴及各種聚餐等不辦或緩辦,婚禮推遲到疫情緩解;計劃辦理婚姻登記的新人,要做好公共場所的個人防護,尤其是春節前避免扎堆進行結婚登記。2.白事簡辦。
  • 「睚眥必報」的郭德綱:不知道我經歷什麼的人,就不要勸我大度
    我想絕大部分人都會想到一個人的名字,郭德綱。如今,在新興文化的影響之下,相聲等傳統文藝受到了強烈的衝擊,相聲還沒有被人忘記,絕對有郭德綱一份功勞。然而,很多人都不知道,剛開始北漂的郭德綱經歷了多少困難,他為了融入這個圈子,用了八年的時間依然「沒人要」,後來在談起郭德綱「睚眥必報」的時候,郭德綱說出:不知道我經歷什麼的人,就別勸我大度。這些年來,郭德綱到底經歷過什麼呢?
  • 紅事緩辦,白事簡辦!雄安新區發布倡議書
    紅事緩辦,白事簡辦!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關於疫情期間紅事緩辦、白事簡辦的倡議書
  • 農村辦喜事規矩「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啥意思?有啥講究
    農村辦喜事規矩「紅事不請不到,白事不請自來」啥意思?有啥講究?文/農夫也瘋狂俗話說「人逢喜事精神爽」,遇到高興的喜事了,就要和親朋好友目前們一起分享,並慶祝一下,所以在古代就有了辦喜事的習俗了,並且一直流傳至今。而說到辦喜事主要可以分為兩類:紅喜事和白喜事。
  • 郭德綱:一路辛酸痛苦,勢必嫉惡如仇
    而他們的成長史也正是師父郭德綱的奮鬥史。1973年郭德綱出生於計程車司機都能給你來兩段貫口的天津。兒時的他趁父親在警察局值班,天天跑到天津紅橋俱樂部聽相聲。耳濡目染徹底愛上了相聲這個在當時並不火熱的行業。別的孩子都喜歡騎馬打仗,郭德綱卻磨著父親給自己買來長袍馬褂,拿一把摺扇,學著舞臺上大人的樣子說相聲。有人能跟他搭上兩句,郭德綱就開心地不得了。
  • 農民辦白事,3個「荒誕」行為愈演愈烈,年輕人:陋習,該管管了
    當然,在逝者為大的觀念下,農民辦白事,也是為了緬懷以及告別,村民自發前來幫忙,一方面是為自己,另一方面也是送別曾經的摯友以及鄉親! 在農村,倘若說還有多少傳統習俗傳承下來,或許也只有辦白事的各項程序了,在農村辦白事禮儀程序複雜,規矩也比較多,比如說,「喪不報,孝不弔,不燒紙錢不謝孝」!
  • 郭德綱于謙王惠三人屬相促成申子辰三合局
    乾造:壬子 癸丑 甲寅 丁卯(個人推斷)排大運:大運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要說二十六歲之後的郭德綱,人生的確開始有了起色,2000年庚辰年,于謙於大爺,張文順張老爺子,他們開始搭檔合作講相聲。如果說捧哏的臻於化境的狀態,也就是于謙了。庚辰年,也是郭德綱名利兩全的流年。庚金為官,辰土為財。時來運轉巧遇貴人。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這就是貴人扶持。
  • 農村白事講究多?什麼事情不能做?你知道嗎
    祭奠先人的方式有很多,特別是在人剛去世時,往往都會舉行一系列的儀式,不讓其悄無聲息的離開這個世界。 農村又是較為封建迷信的地方,尤其在白事上的講究更多。參加白事時,一言一行都很重要,說不好就會有「晦氣」。那麼去農村參加白事時,什麼事應該避免不做?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