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裡的原始人》是進化心理學應用在消費領域的顛覆性著作,行文幽默詼諧,觀點獨到精闢,是一本在消費心理學方面具有啟示性的大膽著作。
這本書闡明了混亂的消費主義背後看不見的邏輯,探索了隱藏在人們工作、購物、消費背後的本能,提出了一些讓我們成為更快樂的消費者以及更負責任的公民的新方法。
從普拉達到艾斯卡達,從MBA學位到寶馬汽車,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多地消耗在了消費上,市場營銷人員卻依然樂此不疲地試圖用更多新鮮玩意兒誘惑我們。
他們一直嘗試去理解人們的購物習慣,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他們依賴的只是看似時髦新鮮,實則用完即棄的公式。直到進化心理學開始逐漸揭開人類行為的史前根源,革新從經濟學到人際關係等各個領域的思維方式。
在《超市裡的原始人》中,作者傑弗裡·米勒將進化心理學這項革命性學科的原理應用到了市場營銷和消費文化中,指出人們購買商品和服務,只是在不自覺地用其來炫耀自己作為配偶和朋友的生物潛力。
他用幽默的筆觸和尖銳的視角,解釋了支配我們購買從汽車到口紅,從電子遊戲到圖書和音樂等所有產品的一系列隱性因素,從中解讀出我們因本性驅使而展現在其他人面前的關鍵特質,幫助我們認識到什麼是人類最根本的消費動機。
我們生活在一個被商家主導的商品社會,每當我們瀏覽廣告,滑鼠點擊,甚至眼球關注某些商品的時候,接下去的關聯算法,將會讓你不斷的陷入商家精心為你設計的購買圈套中。
任何你起心動念搜索過的內容,將會在數據挖掘和人工算法的策劃團隊的精心運作下,給你設定「千人千面」的定製化營銷策略,然後為你設計如何花費,如何讓你更加多的掏腰包買商家推薦給你的內容,而不是你真的有需求的內容。
所以《超市裡的原始人》非常有意思的用了「大五人格」的模型,給我們闡釋了,不同人格對應的商品屬性是如何挑逗,給這些消費者洗腦子,然後慢慢進入認同對方的理念,就好比你買的不是商品,而是這個品牌。
當你自己在津津樂道自己佔了多少便宜的時候,殊不知,你自己的所有看似理性的行為,在商家背後的策劃團隊看來,和古代的原始人沒有任何區別,你只是穿上了現代人的衣服而已。
因此,這就是《超市裡的原始人》的這個原則所在。作者認為,市場上的商品應該利用這些特質,對商品的對應人群進行設計和細化。
在講到一般智能的部分,作者給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做了區分,他指出高等教育是「一種昂貴且耗時到荒謬的擔保智能和個人特質的方法」,但是其實展示這種特質,完全可以用更廉價、簡便的方法來衡量。
在說到開放性這個特質時,作者指出,感染寄生蟲風險高的地區的人,其開放性也相應較低。除此之外,開放性等特質還與年齡有關——「人們的開放性、外傾性和個人主義往往會在剛成年時達到巔峰,而此時正是免疫系統最強盛的時期,而隨著他們的健康狀況在整個中年時期走下坡路,這些特質也會隨之減弱。」
這似乎說明,不同年代的人之間存在代溝是必然的的。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提高一個地方的開放性,降低排外性和民族主義,可以通過疫苗和蚊帳等降低寄生蟲感染風險的措施,這些比任何外交政策工具還簡單,可能會更有效。
在盡責性這一節中,作者寫道「人們越是不太自己做飯,就越是會揮霍空間和金錢來展現自己做飯的潛能」,聯想到其他方面似乎也是如此。
比如我們要開始堅持每天運動前,可能會大張旗鼓地買各種運動裝備;在要開始學習某個領域的知識前買各種各樣的書等等。其實一個真正有某種潛質或者說真的要做事的人,會更善於物盡其用,不會喜歡搞虛的東西。
「上學、工作和信用是消費主義的三大支柱。」這三個方面是炫耀性消費的基礎,也貫穿了每個人的人生,很多人都會或輕或重地中招。努力學習,努力工作,維持良好的信用,這也是我現在在做的事情。
在講到宜人性這一特質時,作者舉例1986年的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抗議運動,是「一場一年一度的春季求偶儀式」,這些學生「將公然展現某人的政治意識當作某種以吸引性伴侶為目的的求愛儀式」,這些描述不禁讓我聯想到hk的遊行示威,十幾二十歲時擁有的意識形態是經不起考驗的。
作者列出了一系列減少零售商品購買量的替代方法,摘抄如下,也是作為對自己的警醒:
1.乾脆斷了這個念頭,對於許多商品而言,佔有和消耗的長期淨成本要遠遠超過其短期利益;
2.尋找你現有的東西;
3.從朋友、親戚或鄰居那裡借一個;
4.租賃;
5.買二手貨,非理性的嫌惡,以及對被社會地位較低或種族不同的前任主人象徵性傳染的恐懼,是理性消費的一大死敵;
6.購買類似品、高仿品或山寨貨;
7.自己動手做;
8.委託附近的工匠製作;
9.新科技,等三年,不管市面上現在有何種廣受媒體報導和嘗新者追捧的新銳潮流商品,你都能找到更多的在5年前還是新銳潮流品,但現在已經開放授權並出現在大眾市場上的商品;
10.要求親朋將此作為禮物;
11.看穿大部分零售商品中附加的展示價值。
作者說了這麼多,歸根到底是想告訴讀者,我們擁有的健康的身體和良好的品質就是我們最昂貴的商品,而且是自帶的,在市場上買不到的,不要被各種營銷信息忽悠了。
就好比商品價格的定位的時候,經常會看到4.99元,其實和5元沒有任何區別,但是你就會會覺得我賺到了一點。
同樣滿100送20的打折季中,我們一定會看到,無論哪一件單件的商品,一定是小於99元的,這個邏輯設定,不得不讓你額外再來買一個不需要的商品,來讓你湊滿100元,你以為你自己省錢了,卻反過來掉進了商家的陷阱。
而這本書有趣的地方,就是告訴了你,商家背後的邏輯是如何讓你多多買單的,以及各種策略和營銷技巧。同樣如果你打算和準備創業的話,書背後的幾章案例分析,能給你創業的定位起到非常好的定海神針的作用。
在引言和前言裡,作者就已經概括了本書的所有內容了,之後分成三個部分,用案例和分析告訴我們消費者行為是如何進化的、什麼是人類最根本的消費動機,並在最後的「重塑消費者的行為」裡給出一些具體的建議。
書中結合兩性的求偶策略對兩性的消費行為進行研究,得出一些很有趣的結論,比如處於求偶旺盛期的男性會在表面功夫上花更多時間和精力,而且會增加他們做出英雄主義的動機,女性在求偶期則會更多地展示自己善良的品質,做出慈善消費而非炫耀的奢侈消費。
在人類可能不是特別漫長的歷史中,人類進化出了一些對自身來說特別重要的特質,比如地位和形象,這些並不是別人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東西,我們得通過外物來展示。在現代社會,展示的方法便是商品和服務。
書中有一段話對比了遠古社會和現代社會的人生軌跡,作者說遠古社會孩子生下來後「裝可愛,長大,尋找食物,交朋友,關心氏族,躲避危險,與敵人戰鬥,尋找配偶,撫養孩子,變得年老而睿智,最後死去」;
而現代社會是「安安靜靜地坐著,學習數學,找份工作,遠離朋友,忽視家族,駕駛汽車,把孩子託付給幼兒園,最後步入老年,成為社會的負擔」。
作者所描述的這個怪異新世界,就是我們身處的世界。可以看出這個世界裡的人很孤獨,越活越孤獨,甚至到最後成了社會的負擔。
(半月談書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