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華薇刺先生
高亞夫
陳炳林
他是簡陽西畫第一人
解放初期,他被委派到「藝人學習班」(簡陽川劇團前身)作負責人
他是次任簡陽文化館代理館長
「文革」中,他在新民街繪製《毛主席去安源》,曾引得千人圍觀
走在街上,你會發現到處都是五顏六色的攝影、繪畫廣告,如果時間回流到上世紀五十年代前,街頭宣傳主要是文字,偶見招貼畫,也是小幅的印刷品,手繪的只有掛在家中廳堂幾尺大的國畫,在簡陽縣城從來沒有見過非印刷的西洋畫,更不用說在露天室外大幅的。是華薇刺第一次繪製了巨幅油畫,帶來西方的文化氣息,可謂簡陽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代畫師。
漂泊遊學的青少年時代
華薇刺先生原名華祥封,1913年陰曆3月24(陽曆4月30日)出生於簡陽外南水巷子一個殷實之家。父親華茂林,是擁有140畝土地的一家之主。華祥封兄妹共六人,他佔老四,在三個兒子中排行老么。俗話說「皇帝愛長子,百姓愛么兒」,因家裡有地有錢,生活富裕,從小受寵的他養成了豪爽、率直、隨性的性格。
他母親生育過多,體弱多病,在他剛進小學時就去世了。華祥封自小聰穎好學,初就讀於縣私塾,後考入縣立高等小學和成都高琦中學。在校時,華祥封成績優秀,閒暇時還喜歡塗鴉。他父親在妻子死後不久續弦,繼母逐步掌握了經濟大權後,大哥被逼往龍泉當佃農,讀初一的他和高中的三哥華炳封也被中斷了學費。在大哥的建議下,華祥封和三哥於1928年借了一點路費,到上海去學謀生手藝。誰知到了上海才知道,在這舉目無親的地方沒有他們的棲身之處。加上語言不通,給家中去信沒有回音,他倆陷入了窘迫之境。他三哥年齡大一些,有時受僱作一些臨時工,而華祥封經常三天兩頭沒有飯吃,奔走街頭,想去當學徒而無人擔保,好心人領他到孤兒院,也因人滿為患不被收留。成天蓬頭垢面,成為流浪兒。
1929年,16歲的華祥封輾轉流浪到南京,遇部隊招兵,進得標教隊任通訊員,解決了溫飽。一年後的一天,他隨標教隊德國顧問施託茨納去參觀梁鼎銘在南京中山陵靈谷寺的畫室,梁鼎銘一幅幅立體感強烈的油畫是華祥封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畫中栩栩如生的人物像一縷暖陽照亮並潤澤了華祥封的心靈,從小就喜歡繪畫的他內心的熱情頓時被激發出來。
梁鼎銘1895年出生於南京,自幼喜愛繪畫,14歲入南洋公學,受西方古典寫實主義畫風影響很大。早年從事月份牌年畫創作,筆下的時裝仕女曼妙多姿,風靡全國。 「五·卅慘案」 後,出於對帝國主義的憤恨,受聘於廣州黃埔軍官學校,出任《革命畫報》主編,從事軍事題材的繪畫創作。《北伐史畫》更為他本人贏得了聲譽,並得到蔣介石的讚賞,1930年為他在南京中山陵旁靈谷寺修建畫室。梁鼎銘在此著手繪構一系列歷史巨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