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橋拆遷一直是個謎。
2016年,「武昌古城改造」和修建地鐵5號線風聲四起,得勝橋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多一處圍擋。去年9月底,得勝橋片區正式開拆。
「告別得勝橋」傳了許久,多年來餘溫陣陣。作為一個小學、初中、高中都在附近打轉的半土著,我拍胸脯告訴你:你也許,還真不認識得勝橋。
它遠不止市井老菜場,偏僻陋巷,和拍攝黃鶴樓的最佳機位。它也總保有著自己的調性,市井風情,老派守舊。
你以為得勝橋困住了時間,其實,是時間偷走了得勝橋。
得勝橋沒有橋
TA還弄丟了自己的路牌
No Bridge In Deshengqiao
●得勝橋是一條600多年歷史的街道,北起中山路,南至中華路與糧道街,與曇華林抱拳相交成一個丁字,全長不過800米,卻是當年武昌古城北部中軸。
●早兩年,沿曇華林往武昌江邊方向走,路邊精緻咖啡館畫風逐漸切換,一路走到頭,路過一家賣雞蛋的店,你就一頭掉進了烈火烹油的老街,得勝橋。
●得勝橋沒有橋,甚至看不見一塊「得勝橋」路牌。路牌從前是有的,2018年3月地鐵5號線開工後,老門牌收藏家吳正祥用起子和老虎鉗,不做聲不做氣撬走了中山路上的「得勝橋」路牌。這是深藏在他閣中的第3000多塊廢棄路牌。
●2019年1月,在中山路與得勝橋交匯處,地鐵5號線施工隊一鏟叫魂,挖出了武昌老城牆根兒,和一塊距今700年的宋磚。
這裡是武昌古城唯一的北門。那時得勝橋還叫武勝門正街,走兵車、過戰馬、運糧草,清末更名為「得勝橋」。
●老民居包圍得勝橋,東城壕、西城壕、鳳凰山小區、戈甲營、候補街小區……左右橫巷共12條,彎彎繞繞,老武昌的歷史斷面層層疊疊靈氣活現圍繞著它,就像年輪裹著芯。
生活就像開水
一直在鼓泡泡
Life Is Always Bubbling
●早上9點前,來買菜的人多到像開水冒泡,要是開進一輛汽車,那就是開水噗出了鍋,走過路過都要抱怨罵娘。門面舊,租金低,流動攤販多,得勝橋的菜出了名的實惠靈醒。
後來得勝橋菜場搬遷,很多菜農搬到馬路對面的菜場,整潔清淨,悵然若失。
看,魚尾有戲
●蔡甸牛骨頭,江夏土豬肉,孝感米酒,湖南沙琪瑪,江浙針棉……招牌天南海北,全街有31家小店cue到了外地地名,橫跨4省,上海羊毛衫關門後,湖南鐵鍋成為這裡最遙遠的名字。
●熱鬧繁雜的老菜場,藏著一家專注21年的線廠澡堂,只在冬季營業。紅字價格板多年來只在價錢處不斷貼補丁,修腳一欄價格變成「面議」。老闆杜愛鄉表示:「我們這裡,都是男同志搓男同志,女同志搓女同志。」
早年,每晚上百來條人在此共浴。搓澡師傅揚手一瓢水,濺起白花花一片肉林。小孩子在池裡比憋氣,爹爹們躺椅排排坐,往事慢慢吹。
●得勝橋6號,歲月書坊,最早開在糧道街,後退到得勝橋小巷,也開了十多年。40多平方米塞了兩萬多本舊書,一元舊撲克,陳年老黃曆,有人在這裡淘到第一期《最小說》。
●歲月書坊旁有間書法教室,沒有門頭,老師姓劉。這條街上的毛孩子好多都跟劉老師學過毛筆字,市井喧囂,寧靜致遠。
●這裡的手藝人像海底珊瑚。湖北黃岡的老武,擺攤賣了七八年生鐵鍋。鐵鍋從湖南進來,再用紅砂石磨掉塗層,經老式處理後,不生鏽。一旁街坊插嘴背書:「老手藝,還是要好用一些。」
●2016年年底,九一協會(武漢民間社團,設計圈老炮小炮扎堆)免費改造得勝橋菜市場。一波90後學生爆改9家商戶,美化招牌,設計宣傳拉頁,還教24年老瓜籽炒坊的袁阿姨用上支付寶。
●得勝橋148號,抗日英雄劉家麟將軍故居,門口賣鹹菜,蘿蔔皮脆甜。粉壁黛瓦石門框,軒廊鬥拱,雕花雀替,典型晚清老宅。1999年10月大火,橫梁木雕花愈發黢黑。
●得勝橋的偷兒,直接從鐵門伸鉤子下手,一個月光顧兩次。路口首巷內每隔三步,牆上就有大字「偷」,筆觸憤怒。
美味總是文不對題
不看招牌看隊排
Tasty Food Worth The Line
●老米酒,袁氏米粑,麥香大包,滿榮西餅屋,千層餅,汽水包,程鮮記豆皮,蔥油餅小攤車……都是十多年老美味,大部分都走了。
●臨近年關,滿街炸圓子,連鋪帶攤14家,幾乎每家門前都還攤著黃陂豆絲。
●每天下午4點,火炬路丁字口,寓濤涼菜準時出攤。阿姨做滷菜七年,嫌胭脂路菜場租金貴,搬到得勝橋。11個鋼盆碼放整齊,藕片海帶油光閃爍,挑了小滿盆才10塊錢,滿足。
●做了15年的得勝橋大冶夏記麻花,可謂小網紅。8毛一根(今年漲價1毛),油潤酥脆,逢買必排隊。炸了39年麻花的老夏說,等拆遷了,就近找地方再做,畢竟街坊們都吃慣了這口。
排了2小時的王婆婆,提著兩大袋麻花,憤憤不平地表示「活60年了,第一次7個麻花還要排隊滴」。一旁騎著電動車,還載著一隻老柯基的大爺,則信誓旦旦地要「按鍋端」。
●平平手擀麵店裡,頭髮花白的奶奶攪著海帶骨頭湯,5元一碗,濃鬱奶白,海帶就堆了半碗,麵筋道有嚼頭。排不到麻花配上一旁的黃石老麵餅,桂花芝麻糖心,蘸湯一絕。
●得勝橋與曇華林相接處,有家雞蛋專賣店。店裡養了兩隻超大阿拉斯加犬,偶爾追雞碾鴨,偶爾乖乖趴下。
●舒氏燒烤,把「招牌文不對題」發揮到極致。五金招牌懶得換,白天賣菜,晚上電烤串,又是個要排隊的。(舒氏燒烤現已搬到積玉橋萬達美食街,還是那個味)
部分「文不對題」的得勝橋小店
得勝橋的橋
一個歲月神偷的故事
A Story Of Time Thief
●明清得勝橋是武昌城北門內唯一通道,商賈雲集,老營生扎堆,筷子街聚集吃食,箍桶街上百家做木桶、木盆生意。
●1931年武漢大水,青山潰堤,說是衝垮了得勝橋本橋。是的,據老人們口口相傳,最早得勝橋真的有座石橋,而我並沒有查到確切史料。
●「橋」緣何而來?還有一種說法:得勝橋地處窪地,雨季常漬水,於是道旁修明溝,路下築涵洞,有「三步兩座橋,走橋不見橋」之稱,於是以「橋」代稱。
●快要消失的武漢花樓,小兩層,底層商鋪,上層居住,二樓多為精緻雕梁木結構。花樓街拆遷後,全武漢保有最多花樓建築的地方,就是得勝橋。
●據說得勝橋附近還殘餘著一段武昌古城牆,從中山路口穿過居民樓,能看到十幾米長的青牆,磚石層疊,青苔橫長。只不過我這次去沒能找到它。
●2020年9月28日,得勝橋片區啟動拆遷。靠近青龍巷的十字路口,四角都改成了拆遷徵收辦公室。拆遷房徵收價2-2.2萬/平米,還建房在友誼大道與仁和路交匯處的「金科城」和「明倫街項目」。(劇透下預計交房時間:2021年和2023年)
●2021年最新拆遷進展:地鐵5號線得勝橋段正在修建中,北口(中山路入口)已被封堵,中山路到曇華林這段已打圍拆除,連著老菜場一起,三分之一的得勝橋消失不見。南口(糧道街入口)還能正常出入。
●分享一個我私藏的「北口翻山越嶺」抄近路方案:從中山路穿過東城壕社區,翻小山,再沿曇華林走到得勝橋,閒適靜謐,恍惚一瞬穿越。
●所以得勝橋會消失嗎?根據《武昌千年古城保護與復興規劃》,這條老街會變成「武昌古城千年軸線」。
「得勝橋千年古軸片區」將以得勝橋、黃鶴樓、首義文化區為縱軸,東西城壕、蛇山、張之洞路為橫軸,「一縱三橫」復興武昌城。街坊們,得勝橋就是這片天選之地的軸心。
●預計今年年底通車的地鐵5號線設有曇華林站,卻並沒有得勝橋站。不過,在得勝橋中山路口,古城武勝門遺址將融入站點建設,復刻老城門古風。
●走到省實驗操場邊,一個環衛大爺在圍欄上使勁壓腿,向我比劃,「這片全部都拆光,從這裡,一直到黃鶴樓。以後說不定就是一整條大道。」
「但也沒那麼快,現在籤字(同意拆遷)的只有1千多戶,一半都沒到,夠拆」。我想,未來有未來的樣子,但抬頭見到黃鶴樓,再也不會有親愛的電線蛛網前景了。
///
不足800米的窄巷好像困住了時間。一拐進這裡,什麼都慢了下來。
得勝橋連通著文藝曇華林,接駁車流滾滾的中山路和糧道街,卻總保持著自己的調性,老派,陳舊,市井,鮮活,駁雜,奇趣。它是老武漢人生活的質地。
臨走前,最後一眼回望,年輕人脖子上掛著相機,對著遠處黃鶴樓按下快門。
老人們搬著小凳,坐路邊曬太陽,看到街坊提著菜路過,喊一嗓子「這菜苔炒肉好不好7啊?」接著又是一陣嘈嘈切切。
太陽緩緩沉降,老人家隨之一寸寸移動板凳,讓陽光一直曬在背上,直到下山。
武漢取景名視角,市井與韻味並存
EDITOR編輯
PHOTO攝影
DESIGN設計
建國
Path
Ed
TOPIC
今日話題
說說你的得勝橋吧。
EDITOR'S PICK
編輯 PICK
CONTACTS
來找我玩
MICROBLOG微博@HANS漢聲
小紅書@HANS漢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