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歷來重視「交友之道」。《孔子家語》裡講,「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人視其友,不知其君視其所使,不知其地視其草木。」朋友是一面鏡子,通過觀察一個人身邊的朋友,就大致可以判斷出這個人的品德和修養。《呂氏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春秋時期楚國有個人善於看相,楚莊王就向他請教其中的奧秘。他回答說,其實自己並不是真的會看相,只不過是善於觀察這個人所結交的朋友,並依此判斷這個人的處世為人罷了。
無獨有偶,明代江陰縣令顏之介手下有兩名小吏,一人叫宋如貴,另一人叫文濤,兩個人都做文案工作,水平相當。後來,顏之介任知府時,朝廷讓他推薦一名縣令,他權衡再三就推薦了文濤。文濤果然不負眾望,成為一個造福百姓的好官。一位老朋友問顏之介,宋如貴和文濤二人水平相當,表現都不錯,為什麼推薦文濤而不推薦宋如貴?顏之介答道,他們二人的工作表現確實都不錯,但經過自己私下裡觀察,發現宋如貴來往的人,都是一些酒肉朋友,而文濤所交往的人,都是一些讀書人。通過一個人所交往的朋友,就可以知道他是什麼樣的人,所以推薦了文濤。
交友當有「心」,做到「慎交友」。「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孔子講:「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闢,友善柔,友便佞,損矣。」在孔子看來,與正直的人、誠信的人、知識廣博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與諂媚逢迎的人、表面奉承而背後誹謗人的人、善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這種交友觀,反覆被世事所驗證。慎交友,交好友,哪些人該交,哪些人不該交,應該心中有數。
交友當有「戒」,做到「善擇友」。「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宋代許裴說:「與邪佞人交,如雪入墨池,雖融為水,其色愈汙;與端方人處,如炭入燻爐,雖化為灰,其香不滅。」選擇與什麼人交往,體現的是自己的品位與修養,也影響著自己的作為和成就。若是不分對象、不辨良莠,不講原則,什麼朋友都敢交,什麼朋友都去交,甚至把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兩面三刀之人當作友人,出問題是遲早的事。
交友當有「品」,做到「德會友」。孟子對如何交友有獨到的見解:「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就是說,交朋友的原則,應當交的是品德,而不能倚仗年齡、地位、勢力,不能帶有功利色彩。古語曰:「以勢交者,勢傾則絕;以利交者,利窮則散。」一旦利益不能兌現,自然就作鳥獸散。無數事實證明,建立在權錢、利益基礎之上的友誼註定是短命的,有時甚至是致命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每個人都應樹立純潔的人際觀,不尚虛華,以德相交。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個人的價值取嚮往往符合周圍群體的標準,而周圍群體又反過來影響固化自己的價值觀。人際交往中,應謹慎交友、從善交友、擇賢交友,多交心底無私、仗義執言的諍友,多交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益友,多交光明磊落、公道正派的善友,決不交無德之友、無義之友、無恥之友,警惕落入扭曲的關係網和人情陷阱。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來源:中共上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