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較長,但乾貨滿滿,力爭做到使您看完本文就不需再花時間看其它分析了。
劇透前會有預警,請您放心閱讀。
先列個目錄:
《信條》應該怎麼看?故事梗概影片的關鍵設定劇情線梳理被無數次拯救的世界一、《信條》應該怎麼看?
《信條》是我自新冠疫情發生之後的半年以來,首次回到電影院觀看的新片,並且一看就連著看了三遍。
可以確定的是,《信條》是一部非常值得二刷,甚至多刷的電影。
《信條》不似盜夢空間那般以先交代任務的方式展開;
《信條》中的主人公像觀眾一樣,一開始並不清楚自己的任務究竟是什麼,也不知道反派的真正目的,他也要隨著劇情展開逐漸弄清楚真相。
所以,要弄清楚《信條》,就要把握住整部影片中的所有細節,弄清楚它們之間的關係才行。
我相信大多數觀眾在第一次觀看《信條》的時候,都很難把握住電影中的細節,這主要是因為第一遍觀看,光是消化電影時間逆行的設定就需要一番功夫,這就導致初看《信條》之後,一般都是似懂非懂、一臉懵逼的狀態。
不同人的區別只是懵逼的程度不同,有的理解的多點,有的理解的少點,一遍能全看明白的人應該很少。
所以,想要真正看懂《信條》,我推薦一定要二刷。
但如果您只想看一遍,不想多花時間,那《信條》還值不值得看呢?
我的建議還是值得看的,看《信條》一刷和二刷完全是不同的觀影體驗。
而一刷的秘訣,諾蘭在電影開頭已經告訴觀眾了,就是不要試圖去理解它,而是感受它。
一刷的時候,知道時間逆行的逆世界的設定之後,不用深究其原理,只享受諾蘭呈現給我們的光影奇觀就好了。
正時間的主角同逆時間的主角打鬥的場景可以說非常地驚奇,你很難想像,一個正常動作的人如何能夠同一個動作「倒放」的人搏鬥?
而影片的高潮,正反兩派同時派出了,正向和逆向的部隊,炮火紛飛,既有正常轟炸的炮火,又有反向爆炸的炮彈,真可謂是光影奇觀了!
所以說,一刷只要享受影片帶來的充滿想像力的、震撼的視聽體驗就好了,強烈建議IMAX或杜比廳,本片的音響效果非常重要;
而如果您一刷之後,感覺還有很多想要弄清楚的問題,就非常值得二刷了。
一刷會讓您感覺震驚,而二刷則會給您帶來豁然開朗的快感。
二刷的過程中,您會發現諸多一刷時不曾注意的細節,然後發現原來諾蘭早有鋪墊和提示,諸多一刷時困擾的問題也都會迎刃而解。
(《信條》不怕劇透,您在看完本文之後觀影依然能夠享受二刷帶來的快感,每個人的觀影體驗與收穫也都不盡相同,本文只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劇透分割線——————
二、故事梗概
簡單來說,《信條》講了一個主角阻止反派陰謀,拯救世界的故事。
看起來很俗套是不是?特工片都是這個套路嘛。
但本片最驚豔的地方,就在於設定:反派妄圖「毀滅世界」的方法,與主角拯救世界的方法,是同一個原理!
即:通過時間逆行改寫歷史。
而影片最令人深思的地方在於結尾:已經發生的事情即是事實,無法改變。
影片中角色的初衷與事實的矛盾,可以引發觀眾對於時間的深刻思考。
三、理解影片的key
我覺得相比於梳理劇情,理解影片的一些設定才是更為關鍵的。
或者說,理解了下面的這些關鍵設定,影片的劇情也就能夠自然而然的梳理清楚了。
1、反派到底要幹什麼?
本片的主要反派,是由肯尼思·布拉納飾演的安德烈·薩託。
薩託自己因為早年遭受了核輻射,患了胰腺癌,已經發展到晚期命不久矣,他想要拉著整個世界一起陪葬。
而這一切的起因,都是源於他早年在前蘇聯的時候,挖到了一封來自未來的信(以及黃金作為禮物),他被未來人選中成為毀滅他所處時代的世界的代理人。
為什麼未來的人類要毀滅現在的人類?
為了自救。
因為現在的人類只考慮當下的享受,透支破壞了環境,導致幾代人之後,地球已經不適合生存,人類沒有出路,唯一的方法就是往回走,也就是讓時間逆轉,由逐漸混亂無序的熵增正世界,轉變為向著更有秩序的方向發展的熵減逆世界。
這樣,也許地球會朝著環境越來越好的方向發展,但對於當下的人類來說卻是災難與毀滅性的。
2、未來人類毀滅現在的人類,不怕同時毀滅自己嗎?
這個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祖父悖論:小明穿越到幾十年前,殺死了還處於童年的自己的祖父。
沒有祖父,小明如何出生,沒有小明,祖父又怎會被殺死?
而《信條》中,未來人類關於這一悖論的看法則是:自己的存在是客觀事實,殺死過去的人類不會令自己消失。
也許,未來人類也不確定能否成功改寫歷史,使人類進入到時間逆行的世界,但他們在正向的世界中已然沒有其他選擇,只能嘗試一下了。
3、打破時間的單一走向,正逆相對,互為因果。
諾蘭是一個善於在電影中玩弄時間的男人。
比如《記憶碎片》是通過碎片化的剪輯,打亂了時間線;
《致命魔術》是通過日記和回憶,相互嵌套,多個時間線穿插敘事;
《盜夢空間》中則是夢中的時間與現實的時間快慢不同,類似於「天上一天,人間一年」,然後多層嵌套;
而《星際穿越》中則是物體在高速運動中時間變慢,在高維空間中,時間實體化;
而這次的《信條》,則是逆轉了時間前進的方向,使電影在同一個時空中,出現了正、反兩種不同運動規律的人和物。
這樣的設定改變了我們以往對於「時光一去不復返」、「覆水難收」的認知,它使得一般單一流向的時間也需要辯證的看待。
正世界中的人,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逆世界的人,會覺得逆世界的人的行為是反的;
而同樣的,逆世界的人來到正世界,以他的視角看,反而是正世界的一切都是逆轉的。
正和逆是一組相對的概念,相互依存,互為因果。
4、熵減的時間逆世界
《信條》之所以能夠呈現出令人震撼的光影奇觀,除了有時間逆行的設定,還有「熵減」系統的引入。
熵的概念源自熱力學第二定律,該定律的其中一種表述方法就是:孤立系統的熵永不自動減少,熵在可逆過程中不變,在不可逆過程中增加。
熵表示的是一個系統狀態出現的可能性,表現系統「內在的混亂程度」。
簡單地說,熵越低說明該狀態產生的概率越低,其需要的條件越多,系統內部更有規律;
而熵越高則該狀態產生的概率越高,系統內部更加混亂。
比如現實中,一個孤立系統內,其分為高溫和低溫的兩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熱量會自發的從高溫部分傳導到低溫部分,最終達到整個系統的熱平衡,從宏觀上來看就是系統不同的部位溫度一致了。這就是由於上面提到的熵增加原理。
現實生活中的系統,一般都是熵增加的系統(局部系統的熵減有可能出現,但概率極低),而熵增加的源頭就是宇宙的起源——奇點。
處於奇點的宇宙,是熵最低的狀態,彼時所有物質的粒子也都受到了最多的限制;但宇宙出現這樣的狀態是概率極低的,是極不穩定的,於是發生了宇宙大爆炸,我們現在存在的宇宙也由此誕生。
假如我們宇宙之外不存在其它物質,或者說我們的宇宙不會同其之外的其他系統發生相互作用,也就是說如果宇宙符合一個「孤立系統」的設定的話,隨著宇宙的逐漸膨脹,整個宇宙的熵在逐漸增加。
而現實生活中,我們時間流逝的方向,就是熵增加的方向,也是我們人類生老病死的方向。
也就是說,順著我們人類感知的時間的方向來看,我們所處的世界是熵增加的世界。
相對地,如果逆轉了時間呢?按照影片的設定,在時間往回流之後,熵增加原理也變為了熵減少。
極限點說,時間回流到(宇宙誕生之時),熵也減少到最低點。
所以,《信條》設定了在進入逆轉時間的機器之後,與之相應的現實中的熵增系統(符合熵增加原理的系統)也都轉變為了熵減系統(符合熵減少原理的系統)。
在熵減系統中,熱量不是自發的從高溫向低溫傳導,而是由低溫向高溫傳導,也就導致了熱的更熱,冷的更冷的怪異現象。
男主在車禍後的大火中時,由於他彼時是時間逆行的狀態,是一個熵減系統,所以外界的大火不會向他傳導熱量將他燒死,反而會「吸」走他的體溫,幾乎將其凍死。
不得不說,時間逆行還相對好理解,加入了熵減的概念後,則大大增加了本片理解的難度,還容易產生BUG。
很多觀眾都是由於糾結影片中熵減的設定是否合理,是否存在前後矛盾的問題,導致無法集中精神投入到電影的欣賞當中,用俗話說就是這個設定很讓人出戲。
其實本片如果只是單純的時間逆行的話就會變得簡單很多了,也足夠讓觀眾感覺驚奇,可諾蘭為何還一定要冒著產生BUG的危險,加入熵減的概念呢?
我猜想可能是不滿足吧,諾蘭想要呈現一個更為奇特的時間逆行的世界。
如果僅僅是時間的逆行的話,效果就和影像倒放一樣,雖然正反運行的人和物交織在一起,已經足夠讓人眼花繚亂,但還是不夠驚奇。
所以諾蘭為影片引入了熵減的概念,使得電影中出現了主角險些被火凍死的神奇一幕。
5、鉗形攻勢
影片有多處地方提到了「鉗形攻勢」,這個概念對於理解影片中高潮部分的戰鬥場面非常重要。
影片最後的矛盾落在了,薩託要集齊9個部件(算法的實體化),然後在自殺的時候逆轉整個世界;
而男主率領的信條組織則是要,奪回9個部件,再次將它們拆分藏起來。
在爭奪戰中,雙方都用了同一種戰術,就是「鉗形攻勢」。
傳統的鉗形攻勢是空間意義上的,即將己方分成兩路,於兩個方向向敵方進攻,在空間層面上相互策應;
而本片中的鉗形攻勢,則是將己方部隊分成紅藍兩隊,紅隊是正時間的部隊,而藍隊則為逆時間的部隊,然後兩隊在時間上相互劇透。
因為紅隊的過去,是藍隊的未來;而藍隊的過去,則是紅隊的未來。
兩隊可以將自己經歷過的、看到的行動預先劇透給另一隊,讓對方提前知道未來要發生的事,以及如何應對。
四、劇情線梳理
1、烏克蘭基輔大劇院
電影一開場,就是發生在烏克蘭基輔大劇院的恐襲,槍戰+爆炸,電影一開始就非常地激烈,加上急促的配樂,給觀眾一種緊張和驚險的感覺。
不過由於觀眾此時尚不清楚電影的故事,一開始就這樣激烈,再加上許多角色都戴著頭盔,分不清楚,讓觀眾在一刷時上來就有些懵。
不過在二刷的時候,由於能夠注意到更多的細節,就能夠把開頭這場戲看明白了。
這場戲中可以分為四波+1個自由人,這其中四波人都是圍繞著的爭奪展開的。
(1)美國CIA
開場坐在劇院二層的人,公開的身份是美國外交人員,而其實際的身份則是CIA的間諜,所以他能夠和同樣是CIA特工的主角對接暗號,而藏在衣帽間的鈽241就是這位美國間諜竊取的。
然後就是主角領導的CIA小隊,算上主角一共是4個人,他們的任務就是營救劇院內的美國間諜,取走鈽241.
由於接到情報,劇院內的美國間諜身份已經暴露,即將有恐怖分子前來奪取鈽241,而烏克蘭官方也不會允許241被帶走,所以他們早早地等在了劇院的門口。
他們早就準備好了烏克蘭各支部隊的臂章,只待烏克蘭警方趕到之後,選擇與之一致的臂章,然後混入其中。
(2)薩託的手下
從主角提到「歌劇」一詞時,薩託的反應可以知道,薩託派人參與了劇院恐襲事件。
在劇院恐襲開始前,與主角所在的CIA小隊坐在同一輛車的駕駛和副駕駛位置的,兩名俄羅斯僱傭兵就是薩託的手下。
他們表面上受CIA僱傭,實際上卻是受到了薩託的僱傭來截取CIA小隊的鈽。
還好主角在劇場內安排撤離的時候並不相信這兩個人,特意安排另兩名隊員及被營救的外交人員從其他出口帶著撤離。
薩託手下抓住了主角及另一名CIA隊員,雖然主角寧死不願出賣隊友,但另一名同伴卻交待了信息,使得CIA小隊被薩託的手下殺害。
(3)恐怖分子
很明顯,恐怖分子襲擊劇院也是奔著鈽241來的,畢竟用這東西可以造出核彈來。
不過目前尚不確定,這波恐怖分子是不是也是薩託派來的,如果也是的話,這波恐怖分子主要是起到打草驚蛇的作用,而前面說的俄羅斯僱傭兵則是第二道保險。
(4)烏克蘭特警
烏克蘭特警表面上的任務是前來劇場消滅恐怖分子、解救人質;
而其最主要的任務也是奪取鈽241,所以這次恐襲反倒給了烏克蘭官方出手的藉口,好趁亂奪回241,否則沒有證據想直接動美國的外交人員還真不好辦。
而這次劇院恐襲事件的最大贏家也是烏克蘭官方,正所謂蚌相爭、漁翁得利,最終鈽241落到了烏克蘭官方手中。
片中把烏克蘭特警著實黑了一把,無視劇場內觀眾的生命,大面積的應用麻醉氣體,而這個情節影射了一個在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莫斯科劇院人質事件。
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車臣綁匪闖入一座位於莫斯科東南區的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大樓劇院,脅持文化宮內的850多名人質,要求俄羅斯軍隊撤出車臣。
10月27日,俄國軍警及阿爾法小組以秘密化學氣體麻醉表演廳內所有人,將車臣綁匪殲滅,事件導致39名恐怖分子被擊斃,至少129名人質因為俄羅斯軍隊的麻醉氣體而死亡。
也不知是為了掩蓋烏克蘭特警大面積應用麻醉氣體的事,還是為了隱藏241被竊的事,總之,反正能夠嫁禍到恐怖分子身上,烏克蘭特警乾脆想要將整個大劇院炸掉,殺掉所有人質滅口。
(5)1個自由人
主角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發現烏克蘭特警在劇場內安裝了炸彈,於是在任務完成後,率領另一名同伴返身回到劇場救人。
正當主角拆除炸彈的時候,被一名最後撤離的烏克蘭特警發現了。
就在主角將要被射殺之際,一個神秘人出現,用神奇的逆子彈殺掉了那名特警,救了主角。
這個鏡頭是逆物質的第一次亮相,著實驚豔,也讓人感覺不可思議。
而這名神秘人背包後面的配飾出賣了他的身份,告訴觀眾他就是羅伯特·帕丁森所飾演的尼爾。
從這個救人的情節,我們能夠看出,主角是一個有溫度的特工,他不是那種眼中只有任務的人,他會在意其他人的生命,尤其不會放任無辜的生命死亡,這也為他後面致力於拯救世界埋下了伏筆。
2、加入信條
面對薩託手下的逼供,主角吞下了同伴遞送的小藥丸,寧死也不肯出賣CIA。
然而,主角吃下的藥丸已經被CIA更換成了只是讓人陷入假死狀態的藥物,並非真正的氰化鉀毒藥。
這樣CIA就能夠分辨,吞食藥物的人不是叛徒,是忠貞、可信賴的人。
聽到自己率領的小隊成員都死了,主角陷入到了傷心和自責之中,他提出要辭職。
然而這個時候救醒他的CIA頭目卻給了他一項新的任務:拯救世界。
他說主角已經死了,不再為CIA工作,接下來他要隱姓埋名執行一項拯救全人類的任務,但是具體任務他並沒有說,只是告訴主角了一個關鍵詞「信條(tenet)」以及一個兩手交叉的手勢。
自此,主角正式加入了由未來的他一手創建的信條組織當中。
從前面的劇情可以推測出,未來的主角在創建信條組織的過程中,應該利用了很多他曾經在CIA中的關係,所以信條組織得以利用CIA開展一些行動。
只是,底層的CIA特工並不清楚行動的最終目的,一如加入信條組織前在大劇院行動中的主角一樣。
3、首次接觸逆時物質
主角按照指令,來到科學家的辦公室,聽其介紹逆時子彈,通過化驗成分,找出子彈的生產地是印度。
4、孟買見印度女軍火販
來到印度之後,男主「第一次」見到了自己的搭檔尼爾。
在兩人的第一次見面中,尼爾表現出對男主非常熟悉,很篤定的說他喜歡喝健怡可樂。
這個細節暗示了,其實尼爾早就認識男主,並對他非常熟悉。
兩人彈射進了印度軍火販的高層住宅中,之後主角從印度女軍火販(以下簡稱印度女)說的「信條」暗號中,得知了她也是信條組織的一員。
印度說這個子彈是她賣給薩託的,但賣之前子彈只是普通的子彈,應該是薩託通過什麼方法自己轉化的。
印度告訴主角,薩託應該是扮演了和未來人聯絡的角色,具體是什麼情況,還需要主角自己去調查。
5、約見克羅斯比爵士
為了能夠與薩託接觸,在印度女的引薦之下,主角約見了麥可·克羅斯比爵士,這個角色由諾蘭的御用配角麥可·凱恩飾演。
爵士主要給主角提供了兩個幫助:
(1)薩託的信息:成長於前蘇聯斯塔克12市,並由此發跡,之後移民英國在軍情六處中有很多眼線;
(2)為主角準備了一個接近薩託的方法:拿著AREPO仿做的戈雅的畫,通過薩託的妻子接近薩託。
薩託的妻子凱特(伊莉莎白·德比茨基飾)在拍賣行工作,之前她將AREPO模仿戈雅的作品當作原作在拍賣行拍賣,而這幅贗品恰好被薩託拍下。
薩託和妻子凱特本就不合,外面又流傳凱特與AREPO關係親近,無論是出於騙薩託的錢、還是凱特無心的失誤,如果讓薩託知道自己從妻子手中買到的是假畫,必然對凱特不利。
因此,主角可以威脅凱特,讓其幫他製造與薩託見面的機會,否則就將的事說出去。
這就是爵士為主角謀劃的渠道,為了更能震懾住凱特,爵士還特意為主角準備了另一幅AREPO模仿戈雅的畫作。
6、與凱特達成合作
主角很順利的通過戈雅畫作的贗品與凱特搭上了話,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凱特透露薩託早就知道這是贗品了,並通過這個贗品作為要挾,使她不能離開他。
於是主角放棄了原本打算要挾凱特的計劃,轉而改為與凱特合作,即:他幫凱特把那副偽畫偷出來,這樣薩託就沒了她的把柄,她就能自由了;相應的,凱特則為主角接觸薩託創造機會。
對於一個這樣突然出現的陌生人,凱特並不清楚主角有什麼目的,更不清楚主角的實力,所以她不能直接相信他。
正好薩託的手下在他倆吃飯的時候一定會過來找茬,凱特也沒有進行阻止,而是順便看看男主有什麼手段。
結果證明,男主還是很能打的,於是兩人成功達成了合作。
薩託將這幅畫保存在了挪威奧斯陸機場自由港的倉庫內,這個倉庫就是薩託的公司建造的。
這座五角大樓式的倉庫成功引起了主角的注意,這個倉庫私密性好、安保級別高,位於中心的區域一定藏著薩託的秘密。
7、飛機撞倉庫,與自己互搏
倉庫的防盜系統很嚴格,但是一旦消防系統啟動,防盜門就會恢復為出廠設置,而撬開防火門則容易很多。
並且一旦觸發消防系統,倉庫內的工作人員也會撤離,這樣方便兩個人開展行動。
因此,想要悄悄進入倉庫中心,只需要大規模觸發倉庫的消防系統就可以了。
但問題是,倉庫位於機場內,而機場的安保是很嚴格的,如何在不攜帶重武器或大量燃油的情況下,引起倉庫的火災呢?
尼爾幫主角想到了一個方法,那就是用飛機撞倉庫引發火災。
在具體敲定如何引發事故的過程中,主角反覆確認了飛機機組人員及駕駛飛機撞倉庫的人員如何安全脫身等細節問題,這裡再次體現出主角是一個善良的特工,不願意牽連到無辜的人。
事情按照計劃進行得很順利,主角和尼爾順利到達了五角倉庫的內部,發現了兩扇門。
主角進去之後,就發現房間裡面藏著的就是一臺逆時裝置(當然,主角當時並不知道這是什麼東西),然後從裝置中憑空出現兩個人,其中一個快速跑掉了,另一個則和主角毆打在了一起。
看完電影的朋友都知道了,這兩個從裝置中跑出來的人也都是主角。
但有一個問題非常值得思考,為什麼會同時從裝置中憑空出現兩個主角呢?
這個問題我們暫時先放下不表,等到後面說到主角逆時回來那塊再詳細分析。
8、設計進一步接近調查薩託
主角和尼爾在倉庫事件後討論逆時裝置的事,最後決定回孟買問印度女詳細的信息。
印度女只說這個裝置是逆時裝置,應該是未來人逆轉送過來的;至於更詳細的信息,印度女提議由主角幫助薩託竊取241,藉此進一步接近調查薩託。
主角一開始並不願意幫軍火商竊取武器級核材料,想要直接殺了薩託。
但印度阻止了他,提出薩託的身份很關鍵,他在幫助未來消滅現在的人類,所以關鍵的不是殺死薩託,而是搞清楚未來人消滅現在人類的方法並阻止它。
9、利用凱特接近薩託
從主角調查倉庫的計劃以及行動來看,他只是想調查倉庫,並沒有想去找那副畫,更不用說幫凱特銷毀了。
但為了能夠接近薩託,主角再一次找到凱特,並欺騙她說已經把畫銷毀掉了,讓她把他介紹給薩託。
由此可以看出,主角一開始並沒有真正想幫助凱特,只是在利用她。
主角成功的把自己塑造成了薩託的情敵,引起了薩託的注意,然後就在薩託將要派手下處理掉他之前,他提到了「歌劇」,使薩託邀請自己一起駕駛帆船。
出發前,薩託將畫展現在凱特的面前,凱特意識到自己被主角騙了,想擺脫薩託只能靠自己,所以她找準機會將薩託推下了海。
事情還沒調查清楚,主角不能讓薩託就這麼死掉,於是立刻將薩託救了上來。
回到房間之後,凱特自然是不滿主角的做法,而主角為了凱特母子的安全,給了她一把自衛的手槍,並向薩託說情。
最終主角和薩託達成了合作,薩託出錢,而主角負責241,由凱特負責交易。
薩託支付定金的金塊來自未來人給他送來的時間膠囊,主角通過金塊上面的土壤成分,推斷出薩託與未來人埋藏時間膠囊進行交流的地點應該就在斯塔克12市。
10、愛沙尼亞塔林竊取鈽241
主角和尼爾最終商定,在愛沙尼亞的首都塔林竊取鈽241。
相對來說,安保最鬆懈,最方便下手的時候就是在鈽241運輸的途中;
但問題是,運輸車上裝了GPS定位系統,如果截停運輸車,或者追擊運輸車導致車輛行進路線改變,都會立刻有警察趕來。
所以,現在的問題是如何保證車輛按照正常路線行進,並在行進過程中竊取241?
主角最終採用的方法是用四輛大車裹挾著運輸車隊前進,需要注意的是要選擇不同的4輛大車以掩人耳目,否則容易引起運輸車隊的警覺。
11、追車和審訊
追車和審訊這段情節是電影第一次向觀眾詳細講述如何開展時間鉗形攻勢,看懂這段劇情,就能夠理解薩託是如何利用時間鉗形攻勢戰勝主角,奪得241的。
這部分劇情可以說是整部電影中最難理解的了,主要是鏡頭採用了不同角色的視角,而這些視角的時間方向又不相同,這塊的很多問題我也是三刷之後才想明白的。
下面我們就分別從不同角色的視角梳理一下這塊的劇情,為了更加方便直觀,我做了一個表格:
12、貨櫃內的對話
尼爾(逆)帶著主角(逆)和凱特(逆)進入了一個大貨櫃內,按照計劃,他們要一路逆時回到一周前的奧斯陸機場,通過該處的逆時裝置轉回正向。
在貨櫃內,通過和尼爾(逆)對話,主角(逆)了解到241是算法的九個部分之一。而這個算法的最終作用,就是一旦啟動,就會使整個世界轉為逆熵,最終導致主角所在的世界毀滅。
在談及祖父悖論的時候,尼爾(逆)說這是個悖論,沒有人知道答案,但從未來人的行動來看,未來人是相信毀滅過去的人類,不會對他們的世界造成影響的(或者像我前面分析的,雖然不確定,但未來人也沒有別的方法能夠生存下去了,所以只能冒險一試)。
13、機場倉庫與自己互毆
這部分情節,就是從主角(逆)的視角把機場倉庫與自己互毆的故事又講了一遍,通過視角的變換,解答了很多之前留下的謎團。
現在重點分析一下前面留下的疑問:為什麼會同時從裝置中憑空出現兩個主角呢?
這裡再次具體說明了逆時裝置的作用,比如在t時刻,主角(逆)在逆時裝置中完成逆轉,那麼在之後的(t+1)s的時刻,重新逆轉為正的主角開始從逆時裝置中出來往外跑;
而與此同時,在(t+1)s的時刻,之前的主角(逆)也正好在從外跳進逆時裝置的過程中,而從正常視角看來,則是主角(逆)在t到(t+1)s從逆時裝置中跳了出來。
所以,才會出現電影中,按照正常視角來看,同時有兩個主角從逆時裝置中憑空出現的現象,其中一個是主角(逆),而另一個則是重新逆轉為正的主角。
在主角逆轉為正之後,尼爾帶著凱特也通過逆時裝置回歸正向。
14、印度女的計劃
雖然凱特已經得救,主角和尼爾也都已經回歸正向了,但薩託已經在未來一周後得到了241.
主角想要改變即將到來的已經發生的事,所以他通過尼爾再次找到印度女,想讓她這次提前告訴主角後面的事,好改變未來,阻止薩託拿到241.
這次主角與印度的對話,透露了許多關鍵信息,解決了電影中的很多懸念。
(1)算法的唯一性:
這個逆轉整個世界的算法是一位未來的女科學家發明出來的,她在發明出來這個算法之後,認為這個東西就像核武器一樣,對人類生存會造成非常大的威脅。
因此,她將算法拆分為9個部分,分別存放到主角所處時代的9個有核國家的核武庫內,然後就自殺了。
(2)未來人為什麼選中了薩託?
因為薩託出生在前蘇聯這個核大國用於核研究的秘密城市中,而其成年之後,也恰好是前蘇聯解體、這個人類歷史上核武最動蕩的年代。
(3)薩託拿到鈽241在印度的計劃中
主角偷241,然後再被薩託拿到都在印度女的計劃內。她的目的就是讓薩託得到241,然後通過跟蹤他,得到其他八個部件的位置。
(4)對凱特的利用與保護
由於未來已經得到全部算法的薩託用逆子彈射傷了凱特,認為凱特已經死亡了,但在過去的時間裡,薩託是信任凱特的,因此可以利用傷愈的凱特假裝成過去的自己接近來自未來的薩託。
相應的,主角要求印度女承諾事後不會殺凱特滅口。
(5)信條組織在未來建立
信條組織並非在過去成立,而是在未來建立。
因此信條組織也擁有來自未來的逆時裝置。
15、制定最終的計劃
從死亡線上爬回來的凱特對薩託可謂是恨之入骨,她希望主角能殺了薩託替她報仇。
然而主角和尼爾說現在不能殺薩託,因為薩託一死,逆轉世界的裝置就會啟動,這樣所有人都會死。
這時凱特透露出一個關鍵信息,薩託現在是胰腺癌晚期,命不久矣,他應該會選擇一個有儀式感的時間點自殺,讓全世界陪葬。
最終三人討論得出結論:薩託會回到10天前的14號,在越南的遊艇上自殺。
理由一首先是動機:這個時候是他最近這段時間中最幸福的時光;
理由二是具備條件:這天他會從越南的遊艇離開前往烏克蘭,這樣逆轉回去再重新轉為正的他可以隨後出現在遊艇上,而不與當時的他碰面。
理由三是情報吻合:14號這天,恰好斯塔克12市的地下發生了爆炸,而這個爆炸應該就是用於將算法封存於地下的。也就是說,在14號斯塔克12市的爆炸發生之後,算法將被徹底封存,這之後算法與薩託生命之間的聯繫也將難以切斷。
那麼薩託選擇自殺的時間,應該就是在14號斯塔克12市爆炸發生之後。
敵人的目的搞清楚了,接下來主角團要制定自己最終的計劃了。
首先是需要凱特前往越南遊艇,拖住薩託,保證其在主角團成功拆除算法之前不會自殺;
然後就是信條小隊兵分兩路,在斯塔克12市開展時間鉗形攻勢,主角在時間正向的紅隊;而尼爾在時間逆向的藍隊,兩支隊伍相互配合,為彼此提供掩護。
在14號行動前,主角與凱特告別時囑咐了三件事:
(1)凱特的任務不是去殺薩託,而是阻止薩託在信條小組成功之前自殺:
這之後,凱特也沒必要自己動手殺薩託報仇,只要讓薩託自殺就好了。
(2)讓凱特逆行回到13日,這樣她才有充足的時間前往越南的遊艇。
(3)如果未來她感覺遇到了危險,就用主角給她的手機按下通話鍵,說出位置之後掛斷就可以了。
16、大決戰的時間鉗形攻勢
(1)戰前會議:
信條組織的紅、藍兩隊分別在作戰行動的前、後根據友方隊伍提供的情報,召開了作戰會議,並制定了作戰計劃:
本次作戰的目標是由紅、藍兩隊掩護小分隊進入隧道在爆炸發生前完成任務(拿到算法,切斷薩託和算法的聯繫)。
具體的作戰部署為:紅、藍兩隊共同行動,相互支援。紅隊在爆炸發生前10分鐘開始行動,在爆炸發生前撤離;而藍隊則是在爆炸發生前夕開始行動,在爆炸發生前10分鐘撤離。
為了完成對小分隊的掩護,以及紅、藍兩隊的及時撤離,計劃要求紅藍兩隊在爆炸前5分鐘的時間點同時到達隧道口外,掩護小分隊進入隧道,並在完成掩護任務後開始撤退。
這樣在藍軍撤離的時候,紅軍剛剛到達,由紅軍掩護藍軍撤離;而當爆炸前紅軍撤離的時候,藍軍剛剛到達,此時由藍軍負責掩護紅軍撤離。
也就是說,無論在作戰行動中的哪一時刻,在一支隊伍撤退的時候,都有另一支隊伍前進為其提供掩護。
(2)凱特的復仇
信條小隊這邊基本上順利地按照計劃執行了任務,但凱特這邊卻沒有聽從主角的勸告,提前十幾秒鐘射殺了薩託。
為什麼凱特這樣不聽勸告不惜拿所有人的性命去冒險呢?
首先凱特本來是一直在拖延薩託、等待主角的信號的,但眼看著那個時間點的自己馬上就要帶著孩子上遊艇了,眼看著就要暴露了拖不下去了,只能抓住最後的機會鋌而走險;
二是想保護自己的兒子,不讓他看到血腥的畫面;
三是不想讓薩託覺得自己贏了,她想要復仇,想要讓薩託死的時候知道他自己輸了,而不是心滿意足的自殺。
(3)尼爾的拯救與犧牲
決戰這塊的時間鉗形攻勢其他人的行動都比較簡單,沒什麼好說的,這裡需要重點分析一下尼爾的行動。
a:在爆炸前10分鐘到爆炸前5分鐘,也就是在藍隊爆破隧道口大樓後不久,尼爾發現了薩託手下坐直升飛機來到隧道,並在隧道口埋設了炸藥;
b:尼爾繼續逆行,他找到了位於斯塔克12市的逆時裝置,然後將自己轉為正向;
c:在爆炸前5分鐘,隧道口大樓爆破後不久,尼爾駕車追趕小分隊二人組並鳴笛示警,但沒有來得及阻止他們進入隧道;
d:隨後尼爾驅車來到隧道上方,在洞口爆炸的前一刻將主角兩人拉了上來;
e:爾後三人將算法重新拆分為三個部分,尼爾將他拿的那部分遞給主角,與主角告別之後繼續去完成任務;
f:尼爾通過逆時裝置回到過去,回到爆炸至爆炸前5分鐘時候的隧道內,看到主角二人組被關在門內,於是衝過去開門;
g:之後在主角二人組同薩託手下打鬥的過程中,始終保持門的開啟狀態,然後將門鎖上;
h:被薩託手下開槍打中,倒地死亡。
17、守護凱特
一切歸於平靜之後的某天,印度女帶著殺手跟蹤凱特,想要按照信條組織的原則殺了凱特滅口;
而凱特也感覺到了危險的臨近,拿出主角送她的手機說出了也許有危險的信息。
主角在未來檢索那部手機的通話記錄,以及通過監控錄像,確定了凱特發出預警的時間和地點,提前回到這個時間點之前,阻止了印度女的行動並將印度女滅口。
18、友情的開始
一切塵埃落定之後,主角在未來創建了信條組織,接管了他所處年代信條組織及薩託的所有逆時設備,然後回到過去,找到幾年前的尼爾,與其搭檔行動,直到電影開始的那一刻,安排尼爾出現在烏克蘭基輔大劇院拯救主角。
至於後面發生的事,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以上,就是整部《信條》的全部劇情線梳理了。
五、被無數次拯救的世界
我認為《信條》的主題並非許多人認為的宿命論,包括尼爾在電影中也表達了其認為並非是宿命,而是現實。
電影並非想表達命運天註定,而是在講因果循環。
過去的因,導致了現在的果,而現在的果,又是未來的因,萬事萬物的運行自有其規律,這個規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而《信條》中由於時間逆行,導致了不僅過去影響現在,現在也能返過去影響過去。
於是《信條》的世界形成了這樣一個閉合的循環,過去的因,導致了現在的果,現在的果,又影響了過去的因……
類似於蝴蝶效應,一個微小的差別,也必然導致這個循環朝著不同的方向改變,直到系統內的所有人都作出穩定的選擇,整個系統也變得穩定下來,形成一個確定的未來。
可以看出,這個未來並非是天註定的,系統內的人也並非無法選擇;這個未來恰恰是系統內的每個人自主選擇的結果,而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也是如此。
發生的事情已經發生了,並將產生相應的影響,這就是現實;我們無法改變已經發生的事,但我們可以選擇我們當下的行動,這個行動同樣也將產生相應的結果,這也是我們的現實。
尼爾明知自己返回過去,幫助主角開門會死,卻依然堅持回去,他並非別無選擇,而是他知道自己的選擇關係到整個世界的安危,他不想留下任何隱患,更不想因為自己的選擇使得世界重新陷入危機;
同樣的,那些為了新中國的建立流血犧牲的革命先輩們,他們明知參軍打仗可能會犧牲,但仍毅然決然地投身到革命之中,他們也並非別無選擇,而是他們明白國家的興亡關係到每個人的生死,哪怕流血犧牲也要保家衛國!
《信條》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因為英雄的奮鬥與獻身而未曾發生的世界末日;現實中,我們也是因為解放軍戰士的付出,以及中國綜合國力的日益強大才擁有了現在的和平。
我們所擁有的歲月靜好,都是因為有人在默默地負重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