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的徵程
「四史」學習教育微視頻黨課
第十九集
上海重型機器廠:
中國力量託舉起鋼鐵巨人
專家解讀
本期專家
徐帆,中共上海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馬克思主義理論博士,目前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方向教學與研究。
自從新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第一臺12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誕生以來,上海重型機器廠的知名度就和這臺巍然屹立在黃浦江畔的鋼鐵巨人緊緊聯繫在一起。上海重型機器廠的職工與不熟識的人說起自己的工廠,總會情不自禁地說:「就是那個有萬噸水壓機的廠。」
1958年,中央和上海市委為增強華東地區大型鑄鍛件的生產能力,開發大型、尖端產品,向全國採掘、鍛壓、冶金、電站等工業部門提供先進裝備,決定以上海礦山機器廠為基礎,在閔行籌建上海重型機器廠。
1962年,由中國自行設計、製造的12000噸自由鍛造水壓機試生產成功,標誌著工廠製造等級和生產能力上有了重大的突破。
對工業生產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這種萬噸水壓機能夠鍛造兩三百噸重的大鋼錠,能夠解決國民經濟各部門,特別是電站、冶金、化工、機械和國防等工業部門所需的特大鍛件,它是重型機器廠的關鍵核心設備。我國能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工業基礎還比較薄弱的情況下,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製造出這樣一臺具有國際水平的萬噸水壓機十分不容易,非常值得自豪。
在「一五」期間,我國還不能自行設計、製造鍛造水壓機。當時僅修復過1000噸和2000噸水壓機。在「二五」初期,即1958年,在蘇聯專家指導下,我們也僅設計、製造過2500噸鍛造水壓機。為了加速發展我國重型機器製造業,1958年6月,黨的八大第二次會議決定在我國自行設計、製造萬噸水壓機。外國有人聽說後曾揚言,中國上海要在缺設備、缺人才、缺經驗的情況下製造水壓機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在困難的條件下,我們的創業者們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把敢想敢幹的宏偉膽略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結合起來,頑強打贏了科學實驗仗,闖過「金、木、水、火、電」五道製造難關,終於打開了進入水壓機設計製造這一「自由王國」的通途。
在萬噸水壓機整個製造過程中,金屬切削是難度很大的一道關口。光水壓機全部特重的關鍵零件包括三個大梁、四根大柱、六個大缸和三個工作檯,就重達兩千多噸,它們的加工精度要求都很高,而當時又沒有特大型工具機用來加工。廣大幹部、工人和技術人員採用「三結合」攻關辦法,利用小設備,大擺「螞蟻陣」。如為了加工一個大平面,大家採用土牛頭銑床,也就是用五十三個刀盤把大平面鐵削出來,而且要保證五十三個刀盤的接刀縫也處理得很好。水壓機下橫梁的十米大平面平直度誤差,設計要求是10000分之一,經過不懈努力,實際達到15000分之一。
實踐證明,新中國自行設計、製造和建設安裝的這臺特大型水壓機是十分成功的,它的建設速度不慢,工程質量不低,設備成本不高。這第一臺國產萬噸水壓機的誕生加上同一時期的另外兩臺萬噸水壓機,使我國的萬噸水壓機擁有量繼美(6臺)、蘇(4臺)之後,躍居世界第三位,而這個巍然屹立於黃浦江畔的萬噸鋼鐵巨人也以其擎天巨臂,夜以繼日地詮釋著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民族精神與時代風貌。
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上海市委關於開展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學習教育的重要部署,按照市委組織部關於"黨課開講啦"活動要求,由SMG黨群工作部聯合各單位製作《奮鬥的徵程》「四史」學習教育微視頻黨課。
通過此次黨課開講,推進廣大黨員、幹部和群眾學好歷史用好歷史,把開展學習教育與實際工作結合起來,常學常新、入腦入心,真正做到知史愛黨、知史愛國,讓初心薪火相傳,把使命永擔在肩,以更加飽滿的精神狀態奮戰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兩個戰場」。
本期編導:聞朝靜 | 素材支持:虞偉紅
本期配音:秦伊齡 | 後期製作:賽霖工作室
主編:施宇婷 蔣存輝
監製:王治平 陶麗娟
總監製:王建軍
- 敬請期待下一集 -
※
指 導
中共上海市委黨校
支 持
上海基層黨建網
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基層工作處
共青團上海市委員會宣傳與網絡工作部
聯合製作
SMG黨群工作部
SMG版權資產中心(上海音像資料館)
SMG技術中心
※
(來源:「SMG思研匯」微信號)
原標題:《奮鬥的徵程⑲——上海重型機器廠:中國力量託舉起鋼鐵巨人》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