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都說道教思想「雜而多端」,這究竟是褒義還是貶義呢?

2021-01-08 道教文摘

本文摘自道之音公證號,本文作者 | 高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南華真人莊子在《齊物論》開篇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他指出,自然界的孔洞因為有風吹過,從而發出各種各樣高低不同的聲音。風過而洞鳴,這本是稀鬆平常的自然現象。風乃自然而生,洞乃自然而成,所以不存在哪一種聲音更優美、哪一種聲音更悲傷的界定。然而,人們往往基於自己的認知,而對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賦予了某種情感,於是便會對孔洞的嗚鳴聲產生或喜或厭的情緒。

以上,不過是祖師拿此事為舉例,意在說明人們看待事物脫離不了自身經驗和認知的限制。看待同樣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所得到的結論往往會不盡相同,甚至可能會產生褒貶兩極的分化。基於一些歷史原因,人們對道教的認知,便呈現出如此分化甚至是分裂的態度。

聞一多先生曾對包羅萬象的道教提出了一個非常知名的認知,即「雜而多端」。不明其所以然者,亦或者別有用心者,往往會藉此來指責道教。實際上,道教確實包羅萬象,論其源頭,也確實是吸收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中的精華。但是,雜且多端,這只不過是一種具體的描述,並不應該成為某種褒貶的定義。如果梳理一下道教思想的源頭,則會發現即便是「多端」,它們彼此之間也有一個清晰的脈絡相互聯結。理清楚這條脈絡,方才能對道教思想產生清晰的認知。

註:聞一多畫像

聞一多認為,不論是我們常說的道教,還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流派,其必定有一個更早的信仰源頭,他稱其為「古道教」。相對而言,他把祖天師立教之後的道教稱為「新道教」。此時,聞一多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評判,他認為並非是因為古道教衰落滅亡之後才產生的新道教,而是新老之間是一脈相承的、自然延續的一種組織架構。究竟是什麼樣的傳承,才能讓不同時代的人們都保持著對大道的同一信仰呢?答案,便落在「敬天法祖」四個字上。

道教信仰最重要的一個源頭,便是自上古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敬天法祖」的思想。並且此思想,實際上已經具備了早期的宗教特性。

所謂「敬天」,再往前推衍,則源於我們的祖先對天地自然的崇拜;往後演化,則產生了天神地祇的人格化神靈的形象。不論是原始的自然崇拜,還是對神仙形相的禮拜,改變的只不過是教化的方式,不變的則是人們對宇宙自然萬物的敬畏之心。中華民族是一個農業立身的民族,大自然是養育我們的「母親」,那麼對具有萬物之母屬性的自然產生感恩心和敬畏心,這便是從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信仰。

某一種信仰之所以具有傳承的意義,就在於其承載著歷千秋萬代而不變的教化意義。信仰來源於現實,另一方面,信仰還要反過來指導人們的現實生活。

基於對天地自然的信仰,那麼便要「人法地、地法天」,去效法天地之間的四時有序、萬物有常的道理,從而去認知到自身生命中生老病死、得失有無本來也是一種自然規律的道理。來則來,去則去,既然一切都是自然發生、自然改變、自然結束的,那麼人活在天地之間,唯有以己心去合天心,才能對生命中的所有際遇都淡然處之。在道教的思想裡講,這便是得道的逍遙真人。

儘管有這樣的妙理,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人天合一的認知高度,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又常常陷入七情六慾所帶來的苦難之中而茫然不知所措。為了度脫眾生出離苦海,所以便有覺悟之人傳下教化之典,以他們親身驗證而得出來的道理去教化後人。這便是「法祖」的意義,效法祖師、謹遵教化,用先人的智慧來指引當下的生活。此外,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這裡「祖」是具有雙重含義的。

首先,祖,指的是與我們自身同姓同宗的祖先,法祖則源於血水同源的思想。這也與我們的農耕文明息息相關。在各種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為了保證收成,常常需要諸多人力的團體協作,這便鑄就了中華民族對血緣關係的高度認同感。

其次,「祖」更指中華文明所尊奉的共同的祖先和聖人,如炎黃、堯舜禹,這是華夏血緣的開端;又如老莊,以及孔孟等,他們是華夏文明的始祖;又或者如陶淵明、孫思邈、李白等等,是在某一個領域產生過足以影響千年之貢獻的人們。當然,具體涉及到道教之宗派祖師,可謂數不勝數。這些人之所以被我們認定為「祖」,既是因為他們在某一個領域的突出貢獻,足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代表人物;同時,更因為他們所提出的思想、所創造的成就、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可以造福後代子孫的。因為至今我們還享受著這些先人的福澤,所以才會生出無上的感恩之心。更要指出的是,感恩,並非只是簡單的感謝,而是要以先人為榜樣和楷模,從而激勵自己不斷精進。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化」。

可以看出,我們尊奉的「天」和「祖」,他們不僅僅只是一種外在的信仰對象,其實傳承至今的乃是一種精神。把此等精神用於指導當下的生活,這就是信仰所具有的現實意義。能在不同的時代均能產生現實意義的信仰,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此基礎上,再去理解「宗教」二字,應該是可以產生進一步的解讀的。宗和教,前者為宗法,後者為教化,有宗又有教,文明才不會斷代隔層。

再看道教上自炎黃、下啟老莊,歷經天師、上清、靈寶等派系,又兼全真正一之大成,再到與民間信仰以及其他宗教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其始終以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去接納每一種開明且具有實用意義的思想為我所用,由此才最終形成了道教如今的形態。

道教之所以會以兼收並蓄的態度去面對每一種社會思潮,源於其道生萬物的理論根本。若萬物皆是道生,則萬物皆含道性,我們從任何一種方式方法中都可以悟道,那何必又要產生你褒我貶的分別態度呢?

願世間眾生,都能放下「我執」,都能因為此時的覺,而更精進一層道真。

相關焦點

  • 朋友是褒義還是貶義?
    朋友在我們人生道路上可謂是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不同於親情也不同於愛情,但是很多時候也不輸於它們,那麼問題也就來了,朋友是褒義還是貶義呢?當然絕大多數人包括我在內都認為朋友是褒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朋友也存在貶義的時候,為什麼這麼說呢?
  • 魯迅先生名言:「中國根柢全在道教」,是褒義還是貶義?
    而反對者則認為,魯迅先生這句話明顯是在批判道教,是貶義而非褒義。事實究竟如何呢?讓我們先來看魯迅先生這句話的出處——1918年5月,魯迅在《新青年》首次使用筆名「魯迅」和「唐俟」,分別發表了短篇小說《狂人日記》和新詩三首。魯迅好友許壽裳讀到《狂人日記》後,認為很像周豫才(魯迅本名周樹人,字豫才)的手筆,就寫信去問。
  • 是褒義還是貶義?
    是褒義還是貶義?時間:2019-09-20 16:56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剛是什麼意思什麼梗? 是褒義還是貶義? 在網絡上作為形容詞形容人時,常指某人的性格或做事方式非常直接、強硬,如果遇到問題會正面應對回擊,不會逃避。 該詞是中性詞,但作為褒義使用時可能還包括正直、寧折不彎、直言相諫等含義。
  • 「壯繆」是褒義還是貶義呢?為什麼關羽的諡號是「壯繆」?
    三國時期蜀漢只有12個人有諡號,除了關羽的壯繆侯存在爭議外,其餘的諡號基本都是好的諡號。壯在古代的諡號裡面有很多種含義,其中大部分含義都是好的含義,例如「勝敵克亂」的大將,「好力致勇」的猛將,「武德剛毅」的忠臣名將。關羽曾經在百萬軍中親手斬殺顏良,在襄樊之戰中水淹七軍斬殺龐德。關羽還千裡走單騎離開曹操,重新回到了故主劉備的身邊。
  • 閆學晶評價孫儷:非常精明,一點虧都不吃!到底是褒義還是貶義
    很多娛樂圈中的藝人都會在火了以後去經商,相信大家都有聽說過一些明星開飯店、投資企業啊等等,在眾多的女明星中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應該就數趙薇、孫儷以及範冰冰了,範冰冰就不說了,她因為稅務的問題已經被封殺了,如今可以說是淡出娛樂圈了,不過人家如今過得依然是不錯的。
  • 泰達舊將否認自己是球霸 不知道是褒義還是貶義
    北京時間12月26日鮑道,在天津泰達23年的歷史當中,李瑋鋒這個名字註定不可能被一筆帶過,他也正是在這個結束了自己的球員生涯,而在日前接受某視頻節目採訪時對於外界冠以他的球霸稱號李瑋鋒再次予以了否認,並且表示不知道這個詞到底是褒義還是貶義。
  • 「衣冠禽獸」原是贊語且褒義,後來為何就變成貶義詞呢
    常用來指道德敗壞的人,說他們徒有人的外表,行為卻如同禽獸。一、「衣冠禽獸」原本是褒義在古代,其實「衣冠禽獸」這個詞語也是有特指人群的,古代能穿「禽獸」制服的只有當官的。因此只有當官的被稱之為「衣冠禽獸」,那個時候的衣冠禽獸可是一個褒義詞。
  • 老實,到底是褒義還是貶義?
    小時時候記得喜歡別人叫我乖孩子,叫我老實的孩子,長大後似乎慢慢就不喜歡誰叫我老實的孩子,因為裡面有太多的貶義,似乎意味著你不會變通,意味著不聰明,等等意思。做生意的老實的人反而賺不到錢。人與人交往喜歡結交老實人,可是卻沒有人願意做這個老實人。
  • 天花亂墜是褒義還是貶義,你知道它的前世今生嗎
    我看了不禁呵呵一笑,隨手回復道:呵呵,您這是表揚呢還是批評?博友後來看到我的回覆接著又回復我:當然是表揚,文思如泉的意思。然後又回復我說:柏楊曾在港臺文學刊物上,主持一欄目曰「天花亂墜」,至今不能忘。好吧,我相信這位博友是真誠的誇獎,不是開玩笑取笑。當然,開玩笑取笑也沒關係。
  • 當褒義詞和貶義詞互換了"帽子"
    不知道大家發現沒有,近幾年來,在網絡上有一個怪現狀——原本褒義的名詞突然變成了貶義,而原本貶義的名詞倒是讓大家趨之若鶩了。就以「專家」為例,過去那可是權威、嚴肅、靠譜、可信的標誌,可現在許多百姓卻反其道而行之,「專家」越闢謠,他們越相信,「專家」儼然已經成了不少人的「指路明燈」,甚至有人戲言「跟專家對著幹」肯定沒錯。  這能怪誰呢?如果不是某些「專家」總是挑戰百姓們的底線,如果不是某些「專家」屢屢用自己的所謂「專業知識」侮辱網民們的智商,「專家」怎麼會變成「磚家」?
  • 文化常識:「一丘之貉」是褒義還是貶義?
    貉是一種動物的名字,「一丘之貉」這個成語還有一段典故呢。據說在漢朝時有個人叫楊惲,他是名門世家出身,因平定了霍光謀反相到了皇帝的寵幸而變得驕傲自大。一次,他聽說匈奴的領袖大單于被殺了於是便說:「這樣一個不好的君王,他的大臣給他提意見,他卻不採納而白白送了命,就像秦朝時的那些君王一樣,聽信小人的意見,殘害忠良,最後亡國了。從古到今的君主們都是這樣聽信小人的,就像長在同一個山丘裡的貉一樣,沒什麼兩樣。」最後楊惲被免職了。據說貉長得類似於狐狸,但是比狐狸小,還極為醜陋,都是長在山裡,形狀也一樣。
  • 道教經書應該這樣閱讀才有收穫
    要想了解中國的道教文化,首先要去學習道教的經典書籍。很多人會說直接閱讀《道藏》,這是道教知識的集合。確實《道藏》包羅萬象,是道教集大成之作,但是大可不必,畢竟現代人節奏快,工作忙碌,哪有時間閱讀這些浩瀚的典籍。因此,選擇好一些的讀本,就成為一個不能忽略的問題。
  • 帶「虎」成語近一半為貶義 專家:受狼拖累
    聽起來有點「貶」虎,但事實上,並不是所有與虎有關的含義都貶,我國還有很多虎的圖騰崇拜。  無論是褒義還是貶義,都自有其道理。在虎年新春之際,本報記者搜羅190個與虎有關的成語,試圖了解與「虎」有關的成語文化。  「虎」字成語,褒義、貶義、中性皆有之。中國民俗語言學會副會長譚汝為與語言文字專家王寧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對虎成語進行了解讀。
  • 網紅這個詞,是褒義還是貶義?
    小白君開始嘮叨了:「人家還是有實力啊,靠本事吃飯,肯定有自己的絕殺技」,的確是這樣。靠實力吃飯網紅都有自己的特有神功護體;早些年的西單女孩任月麗通過創業,不但擁有自己音樂公司,創辦了某牙膏品牌,現今身價上億,搖身一變從草根逆襲成隱形富婆,還與董明珠合影了呢
  • 小貓那麼可愛,為什麼帶貓的成語卻沒有一個褒義?
    這個成語比喻照樣子模仿,貶義。阿貓阿狗阿貓和阿狗都是古時候貧賤之家給孩子常用的名字。所以後來人們為了鄙視別人就會說阿貓阿狗,這個成語在貶低人的時候常用。可以引申為任何輕賤的,不值得重視的人或著作。貓噬鸚鵡這個成語不太常用,但是貓吃了鸚鵡,肯定也不是什麼好事。
  • 西遊中道教大還是佛教大?悟空說的這句話,如來沉默,玉帝竊喜!
    從取經團隊的構成來看,是佛家在上道家為下,畢竟唐僧什麼武功都不會,而手下四員猛將都各懷絕技卻只能屈尊於唐僧之下,看似是佛碾道一頭啊。然而這件事並沒有那麼簡單!首先,統領三界的是道,而佛在三界之中卻又似乎並列於道,玉帝為道家首領,如來為佛家首領,二人的關係微妙而玄妙,令人難解!
  • 天上的一顆星星 是道教中的神靈 每年都有百姓祭拜它
    道教有很多的思想和觀念都是非常超前的,同時與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也是緊密相連的,而早在古時候,就有關於天生的星辰之說,由於當時科技不發達,所以天上的一顆星辰,就成為了道教中的一位神靈。「衝犯太歲」這個詞語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這個詞語已經在我國民間流傳了上千,可是很多人只知道,要膜拜和祭祀卻不知道「太歲」究竟是個什麼東西。
  • 「貴人多忘事」是褒義還是貶義?
    「貴人多忘事」是說高貴者往往善忘。原來是指高官態度做慢,不念舊交,後來用於諷刺那些健忘的人。「貴人多忘事」還有一個典故,出自五代十國王定保的《唐摭言》,說的是唐朝時期的事。唐朝時,有一個叫王冷然的人,他中了進土很久卻沒有被授官職。
  • 密雲千年古鎮村民說話"露八分":只說成語前三字
    密雲千年古鎮村民說話"露八分":只說成語前三字 2008年05月18日 09:40 來源:新京報 發表評論   「『高高在』呀,你這一大早的幹啥去呢?」
  • 都說雙魚很懦弱,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自己的思想
    雙魚基本上很順從,他們喜愛幻想,又顯得沒有主見,他們十分渴望從別人那裡得到很正確的建議,然後就跟著這個建議,一絲不苟地繼續下去。這樣顯得他們很懦弱,但這不代表他們就沒有自己的思想。這正是因為他們太在乎自己的思想,所以他們才會過於忽略外界的環境,外界人的想法和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