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道之音公證號,本文作者 | 高璟,版權歸其所有,轉載旨為弘揚道教新風,文章觀點不代表本人,圖文無關,歡迎關注該自媒體,如拒絕轉載請聯繫本人,將即刻刪除。
南華真人莊子在《齊物論》開篇提出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比喻,他指出,自然界的孔洞因為有風吹過,從而發出各種各樣高低不同的聲音。風過而洞鳴,這本是稀鬆平常的自然現象。風乃自然而生,洞乃自然而成,所以不存在哪一種聲音更優美、哪一種聲音更悲傷的界定。然而,人們往往基於自己的認知,而對自然界的種種現象賦予了某種情感,於是便會對孔洞的嗚鳴聲產生或喜或厭的情緒。
以上,不過是祖師拿此事為舉例,意在說明人們看待事物脫離不了自身經驗和認知的限制。看待同樣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立場上,所得到的結論往往會不盡相同,甚至可能會產生褒貶兩極的分化。基於一些歷史原因,人們對道教的認知,便呈現出如此分化甚至是分裂的態度。
聞一多先生曾對包羅萬象的道教提出了一個非常知名的認知,即「雜而多端」。不明其所以然者,亦或者別有用心者,往往會藉此來指責道教。實際上,道教確實包羅萬象,論其源頭,也確實是吸收了許多不同的思想流派中的精華。但是,雜且多端,這只不過是一種具體的描述,並不應該成為某種褒貶的定義。如果梳理一下道教思想的源頭,則會發現即便是「多端」,它們彼此之間也有一個清晰的脈絡相互聯結。理清楚這條脈絡,方才能對道教思想產生清晰的認知。
註:聞一多畫像
聞一多認為,不論是我們常說的道教,還是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流派,其必定有一個更早的信仰源頭,他稱其為「古道教」。相對而言,他把祖天師立教之後的道教稱為「新道教」。此時,聞一多下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評判,他認為並非是因為古道教衰落滅亡之後才產生的新道教,而是新老之間是一脈相承的、自然延續的一種組織架構。究竟是什麼樣的傳承,才能讓不同時代的人們都保持著對大道的同一信仰呢?答案,便落在「敬天法祖」四個字上。
道教信仰最重要的一個源頭,便是自上古時期就已經存在的「敬天法祖」的思想。並且此思想,實際上已經具備了早期的宗教特性。
所謂「敬天」,再往前推衍,則源於我們的祖先對天地自然的崇拜;往後演化,則產生了天神地祇的人格化神靈的形象。不論是原始的自然崇拜,還是對神仙形相的禮拜,改變的只不過是教化的方式,不變的則是人們對宇宙自然萬物的敬畏之心。中華民族是一個農業立身的民族,大自然是養育我們的「母親」,那麼對具有萬物之母屬性的自然產生感恩心和敬畏心,這便是從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產生的信仰。
某一種信仰之所以具有傳承的意義,就在於其承載著歷千秋萬代而不變的教化意義。信仰來源於現實,另一方面,信仰還要反過來指導人們的現實生活。
基於對天地自然的信仰,那麼便要「人法地、地法天」,去效法天地之間的四時有序、萬物有常的道理,從而去認知到自身生命中生老病死、得失有無本來也是一種自然規律的道理。來則來,去則去,既然一切都是自然發生、自然改變、自然結束的,那麼人活在天地之間,唯有以己心去合天心,才能對生命中的所有際遇都淡然處之。在道教的思想裡講,這便是得道的逍遙真人。
儘管有這樣的妙理,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能達到人天合一的認知高度,在具體的現實生活中人們又常常陷入七情六慾所帶來的苦難之中而茫然不知所措。為了度脫眾生出離苦海,所以便有覺悟之人傳下教化之典,以他們親身驗證而得出來的道理去教化後人。這便是「法祖」的意義,效法祖師、謹遵教化,用先人的智慧來指引當下的生活。此外,需要明確的一點是,在這裡「祖」是具有雙重含義的。
首先,祖,指的是與我們自身同姓同宗的祖先,法祖則源於血水同源的思想。這也與我們的農耕文明息息相關。在各種技術尚不發達的年代,為了保證收成,常常需要諸多人力的團體協作,這便鑄就了中華民族對血緣關係的高度認同感。
其次,「祖」更指中華文明所尊奉的共同的祖先和聖人,如炎黃、堯舜禹,這是華夏血緣的開端;又如老莊,以及孔孟等,他們是華夏文明的始祖;又或者如陶淵明、孫思邈、李白等等,是在某一個領域產生過足以影響千年之貢獻的人們。當然,具體涉及到道教之宗派祖師,可謂數不勝數。這些人之所以被我們認定為「祖」,既是因為他們在某一個領域的突出貢獻,足以成為中華文明的代表人物;同時,更因為他們所提出的思想、所創造的成就、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可以造福後代子孫的。因為至今我們還享受著這些先人的福澤,所以才會生出無上的感恩之心。更要指出的是,感恩,並非只是簡單的感謝,而是要以先人為榜樣和楷模,從而激勵自己不斷精進。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化」。
可以看出,我們尊奉的「天」和「祖」,他們不僅僅只是一種外在的信仰對象,其實傳承至今的乃是一種精神。把此等精神用於指導當下的生活,這就是信仰所具有的現實意義。能在不同的時代均能產生現實意義的信仰,當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在此基礎上,再去理解「宗教」二字,應該是可以產生進一步的解讀的。宗和教,前者為宗法,後者為教化,有宗又有教,文明才不會斷代隔層。
再看道教上自炎黃、下啟老莊,歷經天師、上清、靈寶等派系,又兼全真正一之大成,再到與民間信仰以及其他宗教的相互交流和融合,其始終以包容和開放的態度去接納每一種開明且具有實用意義的思想為我所用,由此才最終形成了道教如今的形態。
道教之所以會以兼收並蓄的態度去面對每一種社會思潮,源於其道生萬物的理論根本。若萬物皆是道生,則萬物皆含道性,我們從任何一種方式方法中都可以悟道,那何必又要產生你褒我貶的分別態度呢?
願世間眾生,都能放下「我執」,都能因為此時的覺,而更精進一層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