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日晚,在各大自媒體和網站上開始瘋傳一則消息:網傳郭敬明導演的影片《晴雅集》將在1月4日(上映僅僅10天)突然撤檔,不再排片。而證據是某院線工作群裡的一張聊天截圖,具體原因無人知曉。
雖然諸位對於「網傳」這個詞大多比較反感,但是筆者實在無力求證,要是等到官方消息出來,估計連「黃花菜都涼了」。
此外,據悉易小星導演的《沐浴之王》也將在同日撤檔。但是這部作品已經上映20多天,如今排片佔比已經不足1%,票房上也已幾乎沒有突破的可能,因此相對而言影響並不是太大。
但對《晴雅集》的影響就要大得多。
雖然從公映之前,圍繞著影片本身和郭敬明便充斥著各種負面新聞和糟糕的口碑,少有的理性評價也完全被淹沒其中。
再加上最近《送你一朵小紅花》、《溫暖的抱抱》這兩部作品的上映,進一步壓縮了《晴雅集》的排片率,導致票房後繼乏力,增長速度大幅下降,目前日票房已下落至3000萬元。
但是即便如此,上映9天的《晴雅集》依然取得了超過4億元的票房,只要擁有穩定的排片率和正常的排檔期,即便票房增速放緩,收穫5億元以上的最終票房還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也就是說,如果真如傳聞所說的那樣,《晴雅集》於1月4日撤檔的話,那麼在票房上的損失至少是1億元,續集的拍攝計劃也將擱淺。
說了這麼多,那麼這次傳言撤檔的未知原因到底是什麼呢?真的是外界所說的版權,抄襲問題?甚至說是「上面」有意殺雞駭猴,進行封殺呢?
首先說第一個抄襲問題, 筆者承認《晴雅集》有個別特效畫面跟國外作品有相似之處,但是如果將整部作品上升到抄襲這個高度,那是有些難以服眾的,畢竟影片出品方是正兒八經得到過原作者的官方授權的。
此次針對《晴雅集》是為前面的錯誤買單?對不起,無論是新的法律還是法規,它的效力通常只對出臺之後的行為產生效力。而且說白了,要是硬把《晴雅集》歸為抄襲之作,那麼不少上映過的作品,以及一些即將上映的電影在「放大鏡」下都會有這個問題。而且國內的綜藝節目按這個標準還有幾家能繼續做下去的?
其次說說「封殺」。一些陰謀論者說此次撤檔是主管部門,甚至上層人物的指示。筆者這裡只能說那真是想多了,先不說一個院線內部交流群爆出的消息有幾分權威性, 稍微思考一下就知道,主管部門和高層哪有這個閒工夫專門下個文件或者指示去針對一部作品
所以筆者個人覺得,這次「撤檔」多半是院線自己的個人行為而已,完全不用扯到「價值導向」如此高的地步。除了商業利益之外(據悉這兩部作品近期均將在視頻網站上線),只不過是被「大眾輿論」所裹挾的又一個例證罷了。
筆者對此可以說深有體會,當時《晴雅集》在上映前夕遭遇「全網黑」,儘管此前從未在電影院觀看過《晴雅集》全體主創人員的任何作品,筆者出於想看看究竟有多「爛」的逆反心理,在首映日便進行了觀影並第一時間寫下了自己的個人感受。
結果「雖然劇情和節奏存在硬傷,但是畫面,音效,服道化均在水準之上,演員演出效果整體合格」這一評價,還是不出意外地遭到口誅筆伐,似乎不允許說這部作品的任何亮點。
這些人輕則說筆者昧著良心「恰爛錢」(作為一個連電影票都要自己買的小號,真心沒有這個本事),重則直接發起人身攻擊,說是導演和主演的「nc粉」(早已遠離飯圈多年,喜歡的藝人中最年輕的都40歲了),並拿出「某瓣」上的評分作為證據。
說到這個評分,這裡還想多提幾句。就在前不久,「某站」的2020年跨年晚會遭遇口碑兩極化,質疑之人也提供了「某瓣」的低評分作為一個主要論據,結果覺得與去年同樣優秀的一方直接來了一句「正常人誰會去關注這種網站(某瓣)」進行反駁,並獲得不少人的認可和點讚。
試想,如果《晴雅集》的支持者也以這種同樣的方式進行抗辯的話,那結果估計便是完全另外一種情形了。
所以說,規範行業規則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要儘量做到「對事不對人」,避免「量身定做」的情況,這樣才真正合情合理。就算是導演有問題,那麼臺前的演員,幕後的工作者又何錯之有?
當然了,筆者依然相信撤檔或許只是一句「傳言」。諸位對此有何看法,也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