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陰溼土司天 太陽寒水在泉
乙未年,乙庚合化金,乙為陰乾為少商,為金運不及年,地支為未,為太陰溼土,土生金,年支幫扶天幹金運,這個金從不及正好補上了。氣生運,氣盛運衰,以氣為主,運次之,氣生運為順化,從運氣相合的角度來看氣候變化倒算平和,對人體影響不大。司天之氣太陰溼土,主上半年氣候雨溼比較多;在泉之氣太陽寒水,主下半年氣候比較寒冷。
乙未年五運:每運歷時73日5刻(自甲午年大寒日亥時初初刻起)
運數
主運
客運
主運推演過程:主運總是始於木角音,終於水羽音。乙未年天幹為乙,為陰,乙庚合化金,故為陰金,從少商倒推:少商被太宮生,太宮被少徵生,少徵被太角生,所以,乙未年主運起於太角,按照太少相生規律,終於太羽。
客運推演過程:客運五步是以當年的大運為客運的初運,按太少相生規律排出來,乙未年乙為陰金,為少商,少商生太羽,太羽生少角,少角生太徵,太徵生少宮,故客運起於少商,終於少宮。
主氣推演過程:主氣,是指主時之氣,共有六步,一歲一周,年年不變,其分別主一年之中六段時間的正常氣候變化。即,初之氣為厥陰風木,節氣是大寒、立春、雨水、驚蟄,氣候變化以多風為特點;二之氣為少陰君火,節氣是春分、清明、穀雨、立夏,氣候變化以漸熱為特點;三之氣為少陽相火,節氣是小滿、芒種、夏至、小暑,氣候變化以暑熱為特點;四之氣為太陰溼土,節氣是大暑、立秋、處暑、白露,氣候變化以雨溼為特點;五之氣為陽明燥金,節氣是秋分、寒露、霜降、立冬,氣候變化以涼、燥為特點;六之氣為太陽寒水,節氣是小雪、大雪、冬至、小寒,氣候變化以寒冷為特點。主氣各氣特點也用五行來歸類,其說明氣候變化規律及對人體的影響與主運的意義基本上是相同的。比如,每年的終之氣為太陽寒水,其所主的那段時間,氣候變化以寒冷為特點,人體以腎、膀胱、骨節等部位的疾病多見。
客氣推演過程:客氣,是指各年時令氣候的異常變化,它同主氣一樣分為六步,但主氣年年固定不移,客氣卻年年有轉移。客氣按厥陰(一陰,陰之表)、少陰(二陰,陰之半表半裡),太陰(三陰,陰之裡),少陽(一陽,陽之裡),陽明(二陽,陽之半表半裡),太陽(三陽,陽之表),這樣的三陰三陽次序推移。六個客氣的次序為:初之氣(在泉左間氣),二之氣(司天左間氣),三之氣(司天之氣),四之氣(司天右間氣),五之氣(在泉右間氣),終之氣(在泉之氣)。司天之氣主管每年上半年的客氣,在泉之氣主管每年下半年的客氣。各年的司天在泉根據各年的年支來確定,即:
年支
子午
醜未
寅申
卯酉
辰戌
巳亥
乙未年年支為未,醜未之年司天之氣為太陰溼土,司天之氣總是位當主氣的三之氣,按照三陰三陽的次序推移,太陰為三陰,為陰之裡,下一個氣就該是一陽,也就是陽之裡,即少陽,所以四之氣(司天右間氣)為少陽相火,如此推算,五之氣(在泉右間氣)為陽明燥金(二陽),終之氣(在泉之氣)為太陽寒水(三陽),初之氣(在泉左間氣)為厥陰風木(一陰),二之氣(司天左間氣)為少陰君火(二陰)。
客主加臨的含義:客主之氣相生,客氣克主氣為相得,說明本步所主的氣候異常變化不大,影響人體發病時病情輕而緩。由於「主勝逆,客勝從」(《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如果主氣克客氣,則為不相得,表示氣候變化很大,影響人體發病時病情急而重。如果出現客主同氣,仍然屬於相得的範圍,但要防其亢盛。
運氣相合
一年當中運和氣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要了解一年的氣候變化,必須將運和氣結合起來分析。運氣相合是以幹支運氣的五行相生相剋關係來推演的。
運生氣或運克氣,為運盛氣衰,以運為主,氣次之。
氣生運或氣克運,為氣盛運衰,以氣為主,運次之。
乙未年,天幹乙為陰,乙庚合化金,故大運為金運,地支為未,醜未年為太陰溼土司天,天幹為運,地支為氣,土生金,氣生運,所以,看乙未年氣候變化的時候要以氣為主,運次之。
乙未歲,太陰溼土司天。太陽寒水在泉。中見少商金運。歲金不及。氣化運行後天。溼化在上。地氣上騰。左少陽明化。右少陰灼化。其政肅。鹹化在下。天氣下降。左厥陰動化。右司氣素化。其令寂。陰專其政。陽氣退避。大風時起。原野昏霿。白埃四起。雲奔南極。寒雨數至。物成於差夏。溼寒合德。黃黑埃昏。流行氣交。上應鎮星、辰星。其谷黅玄。間谷命太角者。熱化寒化勝復同。所謂邪氣化日也。溼化五。清化四。寒化六。所謂正化日也。倮蟲靜。鱗蟲育。是謂歲物所宜。羽蟲耗。熱毒不生。是乃地氣所制。故陰凝於上。寒積於下。寒水勝火。則為冰雹。陽光不治。殺氣乃行。有餘宜高。不及宜下。有餘宜晚。不及宜早。主之利。氣之化也。民氣亦從之。其病寒溼腹滿。身 膹。胕腫痞逆。寒厥拘急。
乙未歲,土為天氣。水為地氣。土勝水。天氣盈。地氣虛。當取水源。以平土氣。金運在中。天氣生運。運生地氣。三氣相得。其化順。邪氣乃微。必益其歲氣。無使邪勝。食黅玄之谷以全其真。食間氣之糓以保其精。歲宜以苦燥之溫之。甚者發之洩之。不發不洩。則溼氣外溢。肉潰皮坼。而水血交流。必贊其陽火。令御甚寒。歲運同寒。宜以熱化。上苦熱。中酸和。下甘熱。所謂藥食宜也。
乙未歲半之前。太陰主之。若溼淫所勝。則沈陰且布。雨變枯槁。民病胕腫。骨疼陰痺。陰痺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診在足太溪之脈。其法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洩之。
乙未歲半以後。太陽主之。若寒淫於內。則凝肅慘慄。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煩腫。其法制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瀉之。以辛潤之。以苦堅之。歲運之化。金不及。紀曰從革。是謂折收。收氣乃後。生氣乃揚。長化合德。火政乃宜。庶類以蕃。其氣揚。其用躁切。其動鏗禁瞀厥。其發咳喘。其化兼所不勝。其病嚏咳鼽衄。候其氣者。夏有光顯鬱蒸之令。則各有嚴凝整肅之應。若夏有炎爍燔燎之變。則秋有冰雹霜雪之復。其眚西。其藏肺。其病內舍膺脅肩背。外在皮毛。所謂歲金不及。民病肩背胕腫。鼽嚏。血便注下。收氣乃後。復則寒雨暴至。乃零。冰雹。霜雪殺物。陰厥且格陽。反上行頭。腦戶痛。延及顖頂。發熱口瘡。甚則心痛。
乙未歲初之氣。自甲午年大寒日亥初。至是歲春分日酉初。凡六十日八十七刻半。主位太角木。客氣厥陰木。中見金運。木當其位。地氣遷。寒乃去。春氣正風乃來。生布萬物以榮。民氣條舒。風溼相搏。雨乃後。民病血溢。筋絡拘強。關節不利;身重筋痿。宜調厥陰之客。以辛補之。以酸瀉之。以甘緩之。歲谷宜黅。間谷宜稻。雖有風化。不能為邪。
乙未歲二之氣。自春分日酉正。至小滿日未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徵火。客氣少陰火。中見金運。二火得位。而勝金運。大火正。物承化。民乃和。其病溫厲盛行。遠近鹹若。溼蒸相搏。雨乃時降。宜調少陰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酸收之。歲谷宜黅。間谷宜豆。雖有熱化。不能為邪。
乙未歲三之氣。自小滿日申初。至大暑日午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徵火。客氣太陰土。中見金運。火生土。天政布。溼氣降。地氣騰。雨乃時降。寒乃隨之。感於寒溼。民病身重胕腫。胸腹滿。宜治太陰之客。以甘補之。以苦瀉之。以甘緩之。歲谷宜黅。間谷宜麻。雖有溼邪。不能為害。
乙未歲四之氣。自大暑日午正。至秋分日辰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宮土。客氣少陽火。中見金運。火勝金。畏火臨。溽蒸化。地氣騰。天氣否隔。寒風曉夜蒸熱相搏。草木凝煙。溼化不流。則白露陰布。以成秋分。民病腠理熱。血暴溢。瘧。心腹滿。熱。臚脹。甚則胕腫。宜治少陽之客。以鹹補之。以甘瀉之。以鹹耎之。歲谷宜玄。間谷宜豆。雖有火邪。不能為害。
乙未歲五之氣。自秋分日巳初。至小雪日卯初。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少商金。客氣陽明金。中見金運。氣與運同。又得其位。慘令巳行。寒露下。霜乃早降。草木黃落。寒氣及體。君子周密。民病皮腠。宜調陽明之客。以酸補之。以辛瀉之。以苦洩之。歲谷宜玄。間谷宜黍。雖有燥化。不能為邪。是氣也。司氣以涼。用涼無犯司氣之涼。
乙未歲終之氣。自小雪日卯正。至大寒日醜正。凡六十日有奇。主位太羽水。客氣太陽水。中見金運。金生水。寒大舉。溼大化。霜乃積。陰乃凝。水堅冰。陽光不治。感於寒。則病人關節禁固。腰脽痛。寒溼持於氣交而為疾也。宜調太陽之客。以苦補之。以鹹瀉之。以苦堅之。以辛潤之。歲谷宜玄。間谷宜稷。雖有寒化。不能為邪。歲氣之交。溼勝則厥陰復之。寒勝則太陰復之。觀其氣至而致其治。溼者燥之。寒者熱之。溫者清之。其氣乃平。治之大體也。
(來源:百花鳳凰的博客 http://blog.sina.com.cn/baihuayaoshi 作者不詳 )
中醫角度如何從胃口、睡眠、牙齦、甲印、大小便等方面正確判斷人體的健康狀況?請向yiyitongxiu公眾號回復「健康的八大標準」,查看已故著名中醫師倪海廈先生的文章《判斷自己是否健康的八大標準(強烈推薦!) 》(新微友請先加關注,方法見文末。)----無事閒人
今日推薦:
素食家(微信號:sushijia11):素食,是一種處世態度。每日分享素食、修心、養生心得。(關注妙招:直接複製、搜索添加微信號:sushijia11,或保存並掃描下方二維碼)
考考你:這是一道馬雲在一次面試中的題目,當時只有一個人答對了。題目如下圖所示,看看你的推算能力如何!
是不是迫不及待想知道測試結果
點擊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獲取結果!
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
我們的公眾號是:
醫易同修(ID:yiyitongxiu):弘揚中國傳統中醫文化,採集天下中藥偏方,傳承黃帝內經,為天下百姓提供預防和治療常見病和疑難雜症的建議。(全名:偏方易學針灸中醫大全)
想了解更多精彩文章?學習防病治病養生的知識?醫易同修歡迎大家關注微信公眾號:1頁首點擊小藍字「偏方易學...」加關注 2直接搜索添加微信號:yiyitongxiu 3 保存並使用微信掃一掃功能直接掃描下方的二維碼 我們定期推薦優秀的中醫內容跟各位交流,歡迎各位微信回復與我們交流。有好文章和偏方推薦請發小編微信yiyitongxiu2013;或發郵箱 yiyitongxiu@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