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何時,現在人對於任何傳統節日和習俗的關注點,只剩下「飲食」這一塊了,此實為節日文化的悲哀。對於我國的傳統節日文化,多是與民族信仰、宗教或歷史人物事件等聯繫在一起的;加之人們在這些時節中留下的習俗,就形成了完整的節日文化。所以每遇時節,拋卻飲食,你知道的文化底蘊又有多少呢?
臘八,作為進入臘月第一個節日,可以說把年的氣氛再提升了一步。然而提起臘八,你第一個想到的肯定就是所謂的「臘八粥」。但你知道臘八及臘八粥與佛教文化的淵源嗎?首先臘月初八,在我國佛教被認定為「釋迦摩尼成道日」,也是「法寶節」,因為佛教正是釋迦摩尼創立,對於他的成佛日,可以說是佛教最為盛大的節日。
所謂成佛,其實就是釋迦摩尼證悟了。而在他證悟前的那段時間,發生了一件事,從此有了佛教徒的「對佛供養」,也有了「臘八粥」由來。據說釋迦摩尼放棄了王位,苦心修行六年,每天只吃一麻一麥,最後餓得身體羸弱。於此時先證的不可「執」,苦修與物慾兩端不可取,便走下苦修的座位,走向清淨的尼連河。
在尼連河邊,遇到了兩位牧羊女。牧女看到瘦弱的釋迦牟尼,及他的虔誠修行,非常敬佩,就用牛乳煮成乳糜,供奉給釋迦牟尼。從此以後每天都接受供奉,逐漸恢復體力。之後釋迦牟尼去到了另一個地方,在一棵菩提樹端坐,發願不圓佛果,終不起此座。如此47天後,正是臘月初七,遍觀十方,洞見了三界因果;與臘月初八證悟,成就圓滿正等正覺的佛陀。
而臘八粥的來歷,以佛教說法,正是由牧女的乳糜衍化而來。在佛教傳入我國後,在佛祖成道日這天佛教子弟都會以五穀煮粥以供佛菩薩。這種粥也稱為「七寶五味粥」。後佛教的遍及我國各處,臘月初八煮粥的習俗也從寺院流傳到了民間,遂成為這天食臘八粥的習俗;寺院在這天也會向信男信女施捨臘八粥。當然這只是佛教對臘八粥的說法,因為臘月初八這個日期在我國民間祭祀祖先,及民間神仙信仰中都有基礎,也各有相關臘八粥來歷的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