呆若木雞
「呆若木雞」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呆得像木頭雕成的雞一樣。後形容呆笨或因驚訝恐懼而發愣的樣子。這則成語來源於《莊子·達生》:望之似木雞矣,其德全矣。周宣王姬靜是個好大喜功的君主,曾經多次出兵去攻打北方的少數民族。公元前789年,他又率領軍隊在千畝同姜戎發生激戰,結果吃了敗仗,損失慘重。為了擴充兵力,他下令在太原地區調查百姓的戶數,準備徵兵再戰,大臣仲山甫極力勸諫,他根本聽不進去。
宣王有一種特殊的愛好,就是喜歡看鬥雞。他讓太監們養了不少精壯矯健的公雞,退朝以後經常到後宮的平臺上看鬥雞取樂。時間一久,他發現無論哪只勇猛善鬥的雞都沒有常勝不敗的,因而心裡總感到不滿足。後來,宣王聽說齊國有個叫紀渚子的人,是位馴雞能手,就派人把他請到鎬京(西周都城),要他儘快訓練出一隻常勝不敗的鬥雞來。紀渚子從雞群中挑了一隻金爪彩羽的高過雞。在關進屋子馴雞以前,他請宣王不要隨便讓人去幹擾他。以得等不及了,叫人去同子可以了子「不行,它還非常驕傲恃氣。」
又過了十天,宣王再叫人去問,紀清子說:「不行,它聽到聲音或看到什麼影像,還會敏捷地作出反應。」又過了十天,宣王實在等得不耐煩了,就把紀渚子召來親自問他,紀渚子仍然說不行,這雞還會怒視而盛氣。」宣王感到有點疑惑不解,說:「怒視而盛氣,不正是勇猛善鬥的表現嗎?」紀渚子笑了笑,說:「陛下過去養的那些勇猛善鬥的雞,有哪一隻是常勝不敗的又過了十天,紀渚子主動跑來對宣王說:「差不多了。現在這隻雞聽到其他雞的叫聲,已經毫無反應,精神處於高度凝寂的狀態,看上去就像木雞一樣。別的雞見了,沒有一隻敢跟它交鋒,只好回頭跑掉。」
道聽途說
道聽途說」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在路上聽來的話,就在路上傳播。現泛指沒有根據的傳聞。這則成語來源於《論語·陽貨》:子曰:「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孔子曾經說過:「從道路上聽來了一些沒有根據的話,就在道路上不負責任地傳播,這種道德作風是要不得的。」戰國時期,艾子從楚國回到齊國。剛進都城,便遇到愛說空話的毛空。毛空極其神秘地告訴艾子,說有家人家的一隻鴨子,一次生了一百個蛋。艾子不信,說:「不會有這樣的事吧!毛空說:「那可能是兩個鴨子。」艾子搖搖頭:「這也不可能。」毛空又改口說:「那麼大概是三個鴨子生的。」艾子還是不信。「那也可能是四個、八個十個。
毛空就是不願意減少已說出的鴨蛋的數目,艾子當然無法相信。寬。」過了一會兒,毛空又對艾子說:「上個月,天上掉下一塊肉來,有三十丈長、十丈艾子又不信,毛空急忙改口說:「那麼是二十丈長。」艾子還是不信。毛空說:「那就算十丈吧!」忍不住了,再也不願意聽毛了,便反問道世界上哪有十丈長、十丈寬的肉還會從天上掉下來?是你親眼所見嗎剛才你說的鴨子是哪一家的?現在你說的大肉又掉在什麼地方?」空被件的答不出話來,只好支支°吾吾地說「那都是在路上聽人家說的。」艾子聽後,笑了。他轉身對站在身後的學生們說你們可不要像他那樣·道上面這則故事出在明代屠本唆編著的笑話集《艾子外語》中,這則笑話故事正好是對孔子所說的「道聽而途說,德之棄也的注釋。
得意忘形
得意忘形」這則成語的意思是形容一個人得意時,失去了常態。這則成語來源於《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阮籍,又名嗣宗,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是魏、晉交替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幼年便失去父親,家境清苦,勤學成才。阮籍在政治上本來有濟世之志,他對執政的詞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是又不敢明白表示自己的主張,只得採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城口不言。他寫的《詠懷詩》八十二首是很著名的。
在詩中,他用遷回曲折的語言來表達憂國和避世的心情。他的好朋友嵇康,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對統治者也抱著輕蔑和厭惡的態度。他們兩人特別親密。但是,對嵇康的哥哥嵇喜,阮籍是很不歡迎的。據說,阮籍能做「青白眼」。「青眼」就是黑眼,兩眼正視,眼球上黑得多;兩眼斜視,眼球上白得多,就是「白眼」。阮籍對待不受歡迎的人,就用白眼看他。《晉書·阮籍傳》說:阮籍母親死時,嵇喜去弔喪,阮籍就是給的白眼;隨後嵇康帶著酒和琴來慰問,阮籍就換了青眼。由於有這個故事,後來就產生了「垂青」、「青目」、「青照」等語。
意思是請求或感謝別人瞧得起自己。同時,形容輕視就叫白眼,例如「白眼對人」、「遭人白眼阮籍的好朋友,除了嵇康之外,有山濤、向秀、劉伶、王戎及自己的侄子阮成,一共七人,經常聚在一起。他們曾聚在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閒談、狂飲、作詩、彈琴,高興時就縱聲大笑,不高興時就痛哭一陣。人稱「竹林七賢」。在七人當中,阮籍大約是最瘋瘋癲癲,哭笑無常的。但阮籍不論在什麼時候(即使在喝得醉醺醺的時候)也保持著一種良好的風度,因此《晉書》上說他「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所謂「當其得意,忽忘形骸」,就是「得意忘形」這句成語的來源,是說高興時失去了常態。我們現在一般多用它來譏諷過分得意的狂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