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位,這位自封「十全老人」皇帝,因其文治武功卓著在古代中國皇帝表中位列前茅。但乾隆皇帝也曾做出過上不了臺面的事情,乾隆皇帝在修建自己陵寢時,由於所使用金絲楠木不夠,乾隆皇帝就以「修繕」明朝皇陵為理由,公然盜取明朝皇陵中的金絲楠木。
首先,給大家介紹下金絲楠木。
晚明謝在杭《五雜俎》提到:楠木生楚蜀者,深山窮谷不知年歲,百丈之幹,半埋沙土,故截以為棺,謂之沙板。甲板解之中有紋理,堅如鐵石。試之者,以署月做盒,盛生肉經數宿啟之,色不變也。
歷史上,楠、樟、梓、椆並稱為四大名木,而楠木被冠以其首,足見人們對楠木喜愛程度有多高。
金絲楠木絕對是木材中上等品,金絲楠木是非常珍貴木材,由於金絲楠木性穩定,不翹不裂,經久耐用;再加上它性溫和、冬暖夏涼,香氣清新宜人,因此金絲楠木倍受封建皇家的青睞。
在封建王朝,金絲楠木專用於皇家宮殿、皇家寺廟、皇宮中家具以及皇帝龍椅寶座等,民間若是有擅自使用,會因逾越禮制而獲罪,除此之外,封建皇家還有一項工程需要大量使用金絲楠木,這便是皇陵建設。
因此金絲楠木一直是封建皇家中最理想最珍貴、最高級的建築用材。
金絲楠木固然是金絲楠木中上品,但這種木材生長周期特別慢,往往需要百年以及更長時間才可以成為棟梁之材。
此外,自然界中金絲楠木分布於四川、貴州、湖南和湖北等山深老林中。
因為這種木材生長周期慢和明朝皇家大量採伐,到清初,自然界金絲楠木已經非常稀少!
明成祖朱棣在修建紫禁城時,曾使用大量金絲楠木,大明永樂四年詔建北京宮殿時就「分遣大臣採木於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山西」,這在明史上有明確的記載。
明代的宮城和城樓,寺廟,行宮等重要的建築,其棟梁必用楠木。
明史記載的楠木
,明史卷三十,正德十年,宣慰彭世麒,限大木三十,次者二百,親督運京,賜赦寶諭。
例如:
明成祖朱棣的長陵稜恩殿,佔地1956平方米,全殿由60根直徑1.17米、高14.30米的金絲楠木巨柱支承。
由於明朝皇家大量採伐金絲楠木,到清朝,金絲楠木已經非常稀少。
雍正帝勵精圖治十三年,到雍正末年,大清國庫已經存銀超過6000萬兩,雍正駕崩後,乾隆即位,面對雍正留給他這樣一個國庫充足,天下太平王朝,乾隆在修建自己陵寢時,真可謂「窮奢極欲、毫不吝惜」。
乾隆皇帝陵寢其奢華程度,遠遠超過康熙景陵和雍正泰陵。
乾隆皇陵在修建過程中,乾隆皇帝準備其陵寢主體建築都使用上等金絲楠木,但在建造過程中,乾隆發現陵寢所需要金絲楠木根本不夠用,縱然有錢也無處買,比較自然界中金絲楠木到清朝已經十分稀少。
可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又不願意自己陵墓修建太寒酸,執意要使用金絲楠木,如此大量金絲楠木上哪裡去弄?
乾隆皇帝本人自然知道何處去弄。
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但作為堂堂一國之君,總不能幹偷雞摸狗勾當,這時候有些大臣看出了乾隆心思,於是就向乾隆上書:明朝皇陵年代久遠,破舊不堪需要重新修繕。
乾隆聽到後,大喜連忙批准,當然乾隆知道大臣言外之意。
那麼又該如何修繕明代皇陵?
自然難不倒乾隆,其實很簡單,就是以大改小。
例如:朱棣陵墓中祾恩殿原本有七間房屋,恩門也配置了五間房屋,但在修繕之後,祾恩殿只剩五間房屋,恩門變成了三間房屋。
朱棣皇陵中祾恩殿基本是以金絲楠木為主體修建的,在被乾隆修繕後,大幅度縮水不少,那麼節省下來原料自然被乾隆偷偷運到自己陵寢上去了。
後來考古專家在乾隆陵寢中,確實發現明朝皇陵中原料。
然而,也許讓乾隆做夢也沒有想到是,乾隆如此耗費財力修建一座陵寢,裕陵不僅本身就是一座「豆腐渣」工程,百年後,乾隆陵寢也被盜掠,這難道就是明明中的惡有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