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永年:21世紀的政治秩序危機

2021-01-15 環球網

新加坡《聯合早報》2月11日文章 原題:鄭永年:21世紀的政治秩序危機美籍日裔作家福山在1989年發表《歷史的終結》一文,中心觀點很簡單,即西方式自由民主是人類歷史的最終政體形式。蘇東共產主義解體讓福山的觀點不僅在西方聲名大噪,被視為經典,也很快傳播到那些仍然是非民主的社會。

但站在今天的世界,不知道作者會如何看待民主政體?誠然,那些還沒有成為民主的社會,人們仍然努力爭取民主,歷史似乎依著「歷史的終結」的道路前行。不過今天所看到的民主政治秩序,已經很難是「歷史的終結」。在非民主社會,民主化的確在摧毀著原來的各種政體,但民主化也同樣在摧毀著原來建立起來的民主秩序。民主可以摧毀原來的秩序,但很難建立起一個新的秩序。在21世紀的世界,我們註定要面臨一場深刻的政治秩序危機。

在泰國,政黨之間的惡鬥已經持續了很多年。不管誰成為反對黨,都能動員到足夠的政治力量,推翻現在的執政黨政權。反對黨要求政治改革,以冠冕堂皇的口號動員甚至挾持社會力量,但執政後都不會有任何實質性的改革。現在甚至發展到抵制選舉的地步。沒有政府,誰來進行政治改革?反對黨會說,人民。但誰是人民呢?人們所看到的是各種利益不同的社會群體,但找不到政治人物口中的「人民」。

印度的例子更為典型。從人口規模來說,印度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英國殖民結束後,印度的民主運作得相當不錯,儘管各種社會衝突一直存在。但現在則出現新形式的街頭運動。日前,印度首都新德裡的示威者佔領了市中心,癱瘓了交通,發起者便是新任行政首長基傑裡沃夫(Arvind Kejriwal)。因為直屬於聯邦政府管轄的內政部,拒絕將四名涉嫌失職的德裡警察停職。基傑裡沃夫因此發動示威,試圖迫中央政府就範,交出首都的警察權。由當政者搞街頭運動比較新鮮,但其支持者認為,印度所謂的民主政治的腐敗已經根深蒂固,需要用非常的手段才能破舊立新。

在烏克蘭,因為政府暫停與歐盟籤署聯繫國協定,引發了政治危機,反對派要求現政府下臺,執政黨當然不肯。為了「妥協」,政府提出讓反對黨「權力分享」的計劃,但反對黨不接受。暴力還在進行,人們仍然不知道如何終止這場危機。

不僅新興民主社會如此,西方發達民主社會也經常如此。街頭政治成為這些民主政治的共通點。首先,所有街頭政治表面上都表現為「人民」對抗「政府」,具有吸引人的政治口號,也就是抗議者所提出的「理想社會」,抗議者(及其口號)能夠動員很大一部分社會群體參加。其次,抗議者都會強調運動的「和平」性質,但在過程之中往往出現暴力。再次,受各種內外環境的制約,執政黨很難簡單地使用暴力機器來控制街頭運動的暴力化,使得國家和社會處於無政府狀態。

精英群體之間鬥爭

政府與人民之間的矛盾當然普遍存在著,但不是街頭運動的唯一原因。除了政府和人民之間的矛盾,街頭運動還具有更深刻的精英群體之間的矛盾。

首先,街頭政治是不同政黨之間爭鬥的結果,政黨是由精英組織起來的,普通民眾只是被各政黨動員的對象。儘管民眾的參與構成了街頭運動,但獲益的則是少數政治精英。

其次,街頭運動往往表現在中央精英與地方精英之間的矛盾,印度的例子便是這樣。無論是民主還是非民主,中央集權是現代所有政治體制的特徵。但中央集權不見得能夠提供有效治理,而且也經常遏制地方(一線政府)的創新。日本社會也呈現出這樣的現象,一些地方政府開始挑戰中央,在中央政府找不到改革出路的情況下,尋求地方的突破。北美、歐洲等地也都存在類似的爭鬥。

再次,街頭政治也表現為新型與舊型精英之間的矛盾。不同社會階層的精英之間,矛盾一直存在,但現代社會經濟形式變化迅速,導致社會階層的快速變化。當現存體制不能及時調整,來體現新興社會階層利益的時候,新興利益經常訴諸於街頭運動。

人類的社會政治秩序經歷了漫長的演變,從傳統社會地方化了的政治秩序,到神權政治,到帝國,到基於主權國家概念之上的君主貴族,精英民主,再到現代大眾民主。近代以來的主權國家秩序,是英國產業革命和法國政治革命的產物。產業革命導致經濟發展、工業化和城市化,大量的財富被創造出來,繼而導致大眾教育水平的提高。法國革命則創造了「人民主權」的概念,政治平等、社會公正等成為人們與生俱來的權利,追求這些權利也構成了近代以來民主化運動的主軸。

實際上,民主政治秩序並非是各種革命所創造的抽象概念的產物。英國自由主義先驅霍布斯在其名著《利維坦》中,把秩序視為比任何其它東西都重要,沒有秩序就沒有社會。秩序是自由的前提。在西方,國家基本制度都是在高度集權的君主貴族統治時期建立起來的。中央集權體制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秩序,提供了資產階級成長的制度環境。資產階級成長起來之後,君主貴族政治轉型,用代議制的形式代表資產階級的利益。各種調和階級利益的機制也被創造出來。因此,馬克思把近代民主視為是「資產階級的民主」。其後,民主能夠與時俱進,最後實現了「一人一票」的大眾民主。

從理論上說,大眾民主似乎實現了法國革命的政治平等目標。在操作層面,不管是怎樣的民主形式,人民永遠都成不了自己的「主權者」,人民只是獲得了選舉領導人的權利,很難自己行使統治權,人民的權利只是選舉出自己的統治者。哈佛教授熊彼特因此把民主定義為「精英之間的競爭」,精英之間的競爭為人民提供了實現各種政治權利的機會,包括言論自由、政治參與等。只有到了社交媒體時代,這種情況才出現巨大的變化。

如果說民主是精英之間的競爭,精英共識可以說是民主的前提條件。精英之間有共識(共同的道德準則和水平、共同的意識形態、遵守共同的遊戲規則等),民主便可運作起來。一旦精英共識消失,民主便會死亡。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民主在發展中國家的情況更為糟糕。上世紀60年代,另一哈佛教授亨廷頓著《變革中社會的政治秩序》一書的主題,就是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秩序。秩序至為重要,但要建立秩序則不易。西方社會的議會政治到了非西方社會,往往演變成街頭政治和暴力。在發展中社會,各種條件例如缺乏階級、階層的妥協機制、沒有精英共識等等,經常造成無政府狀態(這一點本欄已有專門討論)。

即使是在發達民主國家,大眾民主的生存和發展也開始面臨著史無前例的挑戰。在所有民主國家,政治權力和經濟權力之間的不對稱已經造成了「弱政府」、精英共識的消失、政府和社會的對立,對民主的生存和發展構成了直接的威脅。

當代民主面臨威脅和挑戰

當代民主所面臨的巨大挑戰首先來自全球化。在全球化的條件下,沒有政府可以宣稱自己擁有經濟主權,所有的經濟要素都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流動。同時,各國的政治主權則越來越強化,「一人一票」體制下,政府由人民所產生。前者意味著政府必須「親商」,否則資本流失,稅基就會越來越小;後者意味著政府必須「親民」,「一人一票」下,社會對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兩者處於極端的矛盾之中。

其次是現代產業結構變化所帶來的挑戰。現代產業,無論是金融業還是信息產業,都傾向於產生一個極小的富翁階層和一個極大的窮人階層。傳統產業所塑造的龐大中產階級,在現代社會沒有了經濟基礎;基於中產階級之上的傳統大眾民主,也失去了其往日的社會經濟基礎。因為財富分配的極度不平等,掌握大量財富的極少數人,必然通過各種途徑來影響政治過程,結果造成一些學者所說的「一元一票」。一個國家的窮人越多,錢在政治過程中的作用就越大。

再次,與全球化緊密相關的社會高度流動性,也構成了對大眾民主的挑戰。無論是高端人才,還是低技能勞工都在各國之間流動,閉關守國意味著死亡。但社會流動也產生了很多問題,最顯著的就是「本地人」與「外來人」之間的矛盾。民主意味著「本地人」,但全球化則意味著「外地人」。歐洲、亞洲都是這樣。這在移民國家表現得尤其顯著。這些國家大量的外來人口,在經濟上貢獻顯著,但不能享受政治權力。

對大眾民主構成威脅的,也來自正在促成真正大眾社會來臨的社交媒體。社交媒體時代,人人都可以製造和設定政治議題,人人都可以成為政治家,甚至革命家,可以動員相當大的社會支持力量,對現政權構成巨大的壓力。在大眾民主時代,民主已經演變成人民的世俗宗教,人們都相信,通過民主可以爭取到自己所想得到的東西。法國大革命以來,權利「人生而有之」已經成為普世的信念,但只有到了社交媒體時代,人們才具有了爭取權利的條件,爭取權利的「權利」,掌握在每一個人的手裡。

一人一票、社交媒體等都在改變著傳統的精英民主局面,而接近實現真正的大眾民主。民主的運作要求「一人」貢獻「一份」(經濟)。如果說,人性的光輝(追求自我實現的理想)決定了「一人一票」不可避免,人性的弱點(不變的自私本質)決定了「一人」貢獻「一份」的不可能。只要存在著任何可能性,人們便會追求實現「政治權利」,而不會做經濟貢獻,用政治權利來挾持政府,得到經濟利益。這樣便出現政治權利和經濟貢獻之間的結構不對稱。這個不對稱便是西方民主危機的核心根源。

這種不對稱也必然導致弱政府。民主意味著「民意」,民意意味著「精英共識」不再重要,意味著「精英共識」的消失。一旦失去「精英共識」,便是傳統民主形式的死亡。德國思想家韋伯(Max Weber)所說的職業政治家群體越來越不相關,錢(富翁)和選票(也是錢)變得至為重要。

21世紀有關民主政治,人們需要回答一些根本性問題:越來越多的新因素在解體著傳統民主秩序,如何建立一種新的政治秩序呢?這種秩序有沒有可能?是怎樣的形式呢?又由誰來建立呢?人類社會一直處於秩序和失序的循環中。新秩序出現的前提就是無秩序。只有到了人們無法承受無政府狀態的時候,才會出現權威,才有可能建立一個新的秩序。今天經歷著的民主秩序危機,是否也意味著一種新政治秩序的來臨呢?這種新秩序會不會繼續是民主呢?如果是民主,會是怎樣的民主?如果不是民主,又會是怎樣的秩序呢?(作者是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所長)

相關焦點

  • 21世紀2020年度好書入圍書單發布,北大滙豐提供學術支持
    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經濟研究院自2016年發起「21世紀年度好書」評選,到今年已是第五屆,共計30本著作入圍2020年度「21世紀年度好書」。21世紀經濟報導、21世紀經濟研究院2020年度「21世紀年度好書」共有30本入圍,這些著作不僅思想性、可讀性強,而且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特別值得推薦的是,今年的好書評選第一次增加了金融類圖書,選定了多位重磅作者的新書,為讀者提供他們關於資本市場監管、金融危機反思、價值發現式投資等多方面的思考,既關照現實,又關係長遠。希望讀者在閱讀中有所收穫。
  • 鄭永年領銜的高研院掛牌,林鄭月娥視頻祝賀,王偉中書面致辭
    鄭永年是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原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2020年8月24日,鄭永年出現在由高層主持召開的中南海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上,正式入列最高智囊團。  去年,鄭永年準備從海外回歸報效祖國時,曾有意加盟廈門大學,並親赴廈門大學考察,但最後選擇了加盟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為鄭永年量身定製,創立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簡稱「高研院」),並任命他為首任院長。
  • 從話語危機到安全危機:機理與應對
    中國在近三十年來一直面臨來自西方世界的話語壓力,在國際輿論場中經常陷入不利境地,有時由於某個話題成為輿論焦點,遭遇話語危機,如「中國威脅論」「中國強硬論」「中國威脅南海航行自由」「中國威脅世界秩序」以及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等。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後日益成為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國亟須研究和應對話語壓力和話語危機。
  • 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召開中心工作會議及第九次院務會
    南開新聞網訊(通訊員 賈蔡倫)12月25日,南開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在北京召開中心工作會議,旨在促進研究中心科研工作開展,推動研究院專家隊伍建設。南開大學終身教授、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院長王偉光,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校長、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張政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社長、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副院長趙劍英,南開大學副校長、21世紀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新生出席會議。
  • 新一屆中國日報社「21世紀杯」 全國英語演講比賽/大會啟動
    這一年,我們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決心,攜手全球共克時艱;這一年,我們共同戰「疫」,見證「英雄亦凡人,凡人皆英雄」;這一年,數百萬 中國青少年通過「21世紀杯」的舞臺,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分享中國智慧。  在「21世紀杯」永遠不缺熱情和不畏挑戰的有趣靈魂 ,你準備好加入他們的行列嗎?
  • 年終觀察:2020年最後一天,回首21世紀的這20年
    奉行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讓世貿組織陷入「非正常狀態」的美國,曾在另一件事上,為難過全世界。  網際網路經濟泡沫破滅後,美聯儲寬鬆貨幣政策刺激了房地產業繁榮,泡沫不斷膨脹。基於對通脹的擔憂,2004年至2006年,美聯儲瘋狂加息17次,使次級房屋信貸市場違約劇增、急速惡化,最終形成蔓延全美的次貸危機。
  • 僅一人之力便可守護世界,反之鬼化——人類能否順利進入21世紀?
    《鬼滅之刃》故事開端是千年之前,一個男孩無法面對死亡,服用藥物之後化作了鬼,而當了鬼自然就非良人了,需要吞噬才能進化,需要吞噬才能有強大力量……有了故事開端就肯定有該故事完畢之時,漫畫裡故事末尾——人類已經進入了21世紀!
  • 李永晶︱殖民帝國的「切腹」:1941年與世界秩序的轉換
    日本非但一仍其貫,還在7月21日迫使法國接受了日本「和平」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的協定,並於7月28日正式進駐。這直接威脅了美國的菲律賓殖民地以及它對東南亞橡膠、錫等戰略資源的獲取。兩個殖民帝國發生直接衝突的機運突然高漲。美國針鋒相對,隨即宣布凍結日本的資產;8月1日,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也正式生效。
  • 黨史上的今天(9月21日)
    1988年9月21日 鄧小平提議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    1988年9月21日,鄧小平在會見來訪的斯裡蘭卡總統普雷馬達薩時說,中國堅定不移的對外政策是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既要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又要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發展中國家需要的好的國際環境是沒有戰爭的、和平共處的國際環境。
  • 廣東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廣東省考2020年2月23日國內外時事政治
    廣東公務員考試時事政治:廣東省考2020年2月23日國內外時事政治由廣東公務員考試網時事政治欄目由提供,更多關於廣東省考國內外時事政治,2020年時事,廣東公務員時事政治的內容,請關注廣東公務員考試頻道/廣東公務員考試網!
  • 諾特定理——20世紀、21世紀物理學的指路明燈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也許您從沒有聽說過這個名字——艾米·諾特,一位出生於19世紀末的德國女性數學家。也許您會認為,歷史上有很多傑出的女性科學家,她又有何特別呢?如今,除了那些專業的物理學家,很少有人知道她,那是她個人的悲哀,也是那個時代的悲哀,因為在20世紀初,即使在西方,女性的社會地位也很低,而在充滿雄性荷爾蒙激素的科學界,給予女性的只有數不盡的障礙,即使是最偉大的思想,也往往很輕易地被忽視。下面先簡單介紹一下她的生平,這樣可以讓大家對她有更多的了解。
  • 世紀罕見,今年端午節為21世紀並列最晚
    世紀罕見,今年端午節為21世紀並列最晚 2020-06-24 17: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盤點世界大事 縱覽全球風雲(2012年 政治領域)
    此外,敘利亞在頒布新憲法後迎來近50年來首次多黨民主選舉,但未改變國內危機惡化的趨勢。值得指出的是,上述選舉既是有關國家各派政治力量爭奪國家發展方向主導權的鬥爭,也有地區政治博弈和大國戰略角力等因素交織其間。第三類是歐元區國家。歐債危機烏雲壓頂,深刻影響西班牙、冰島、希臘、荷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等多國選舉政治生態。
  • 為什麼說21世紀很有可能是屬於中國的世紀?
    從更長期看,21世紀很有可能是屬於中國的世紀。這十幾年只是整個歷史大周期中很早期的階段,冰山才剛剛露出一角。還有很大的機會,往前推進。尤其是在信息科技時代。中國是一個極佳的創新實驗場。中國的創新驅動戰略為創業者們構建了很好的政策環境。中國不缺乏擁有卓越上實力和戰略思維的投資人。
  • 論壇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與行動
    論壇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與行動   由國家發展改革委國際合作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與國際合作年會暨新「巴山輪」會議·2016於11月26-27日在北京瑞吉酒店舉行,本次論壇分論壇之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政策與行動定於26日(周六)14:30舉行。
  • 沙特等國和卡達復交 三年危機何以化解?
    沙特外交大臣費薩爾在峰會閉幕後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歐拉宣言》見證了各國強烈的政治意願和誠意,沙特、巴林、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埃及已與卡達恢復全面外交關係,此舉翻開了促進地區安全與穩定的「新篇章」。作為首腦會議的主持人,穆罕默德在發表致辭時說,海合會成員國籤署的這項宣言對地區團結與穩定至關重要,有助於促進地區發展並應對周邊挑戰。
  • 世紀歷史之古代日本起源
    大陸先進的政治制度也引起了大和統治者的興趣。大和王朝為不斷完善其政治制度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其中著名的有推古朝改革和大化革新。 六世紀末至七世紀初聖德太子根據中國儒家思想於604年制定了確定身份等級秩序的冠位十二階,大和王權經過不斷完善和發展
  • 近期時政熱點新聞:2020年8月21日時事政治、熱點新聞簡短匯總
    時事政治無時不刻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佔據了我們信息來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與外界交流、建立聯繫,而掌握時政,我們就能更好地與世界溝通。山東中公教育小編每日給大家搜集整理當下熱點:近期時政熱點新聞:2020年8月21日時事政治、熱點新聞簡短匯總,供大家閱讀整理。